特朗普签了,1周内生效,美财长:中国是个“伟大的国家”

发布时间:2025-08-05 16:30  浏览量:1

全球数十个国家的"关税清单"新鲜出炉,美财长贝森特前脚还在镜头前气势汹汹,后脚就撤销了12项对华制裁。

最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他竟然在推特上称中国为"伟大的国家"。

美国政府这出变脸戏到底在演什么?中美关系真的要迎来转机了吗?

作者-水

说起特朗普的关税大棒,那可真是雷声大雨点小的典型代表。

就拿巴西这事来说,特朗普之前可是拍着胸脯威胁要征收50%的关税,结果呢?最终落地的只有可怜的10%

这背后的算盘其实很简单:美国对巴西的贸易顺差高达70亿美元,真要打起来,美国企业首先受不了。就像拿刀捅别人,结果先把自己的手给割了。

更有意思的是,加拿大这个铁杆盟友也没逃过关税的洗礼。

关税从25%直接跳到35%,加拿大官方的回应也很耐人寻味。

这背后,其实透露出一个信号:连盟友都开始对美国的单边主义政策保持距离了。

让人更加摸不着头脑的是,特朗普一边对全世界挥舞关税大棒,一边却对中国悄悄释放善意。

这种操作就像在战场上,一边朝天开枪吓唬敌人,一边偷偷递小纸条求和谈。

问题的根本在于,美国的经济结构决定了它离不开进口。40年的去工业化进程,让美国变成了一个消费型经济体。

现在想要通过关税来重振制造业,不现实。

更要命的是,美国政府背负着超过36万亿美元的巨额债务,需要低价格、大规模地从外界进口商品来维持国内消费。

这种结构性矛盾,让美国的关税政策从一开始就注定了雷声大雨点小的命运。

40年前的选择

要理解美国今天的困境,得从40年前说起。

那时候的美国,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开始了一场史无前例的产业转移

制造业像候鸟一样,成群结队地飞向了成本更低的地方,留下的是一个个空荡荡的工厂

这种"去工业化"进程,让美国经济从"实"变"虚"。金融、科技、服务业确实发达了,但制造业基础却被掏空了。

反观中国,这40年来一直在做相反的事情: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型,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

现在的中国,提供着全球30%以上的工业制成品,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这种"虚实对比"在稀土问题上体现得最为明显。

中国控制着全球约80%的稀土资源,而美国的军工企业、科技公司都严重依赖这些"工业维生素"。

当中国去年4月宣布对稀土实施管控后,美国各大企业可谓是一夜之间天塌了

没有稀土,美国的F-35战斗机生产线要停摆,人工智能项目要搁浅,连新能源汽车都造不出来。

这就是"以虚克实"的尴尬现实:虚拟经济再发达,也架不住实体经济的釜底抽薪

更让美国政府头疼的是,这种依赖关系短期内根本无法改变。

内忧外患之下

如果说经济结构是美国的先天不足,那么内政压力就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最新的民调显示,特朗普的支持率已经跌到了40%,创下第二任期的新低。

这个数字背后,是美国民众对关税政策实际效果的失望。

关税本来是为了保护美国产业,结果却让美国消费者承担了更高的生活成本。从早餐的咖啡到孩子的玩具,什么都在涨价

更要命的是,美债危机也在步步紧逼

特朗普上任时还雄心勃勃地要削减债务,结果现在债务不仅没减少,还在快速攀升

8月1日,特朗普甚至公开要求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辞职,施压其尽快降息来缓解财政压力。

但鲍威尔不为所动,这让特朗普的经济政策陷入了更加被动的局面。

与此同时,国际资本也开始用脚投票

大量资金正在考虑撤出美国,担心中美关系的不确定性会让投资血本无归

面对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连最强硬的鹰派也开始松口了。

贝森特在接受采访时坦言,过去的极限施压"根本不管用",这话从一个鹰派财长嘴里说出来,分量可想而知。

更让人意外的是,他在社交媒体上称中国为"伟大的国家"

这种称呼的变化,从"对手"到"竞争者"再到"伟大国家",每一次升级都折射出美国对华认知的深刻变化

从历史的角度看,中美关系的这次转机并非偶然。

早在1972年,中美就通过"乒乓外交"打破了坚冰,证明了合作比对抗更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50多年过去了,两国的经济融合程度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

2024年,中美贸易额依然保持在数千亿美元的规模,这个数字本身就说明了合作的韧性

更重要的是,全球化的大潮已经把中美两国的利益深度绑定

从苹果手机到特斯拉汽车,从波音飞机到中国高铁,两国企业早已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试图人为地切断这种联系,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

从经济学角度看,中美两国的关系本质上是互补性的。

中国有世界最完整的工业体系,美国有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中国有充足的储蓄,美国有先进的技术。

这种天然的经济互补性,决定了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

无论政治风向如何变化,经济规律都会最终起到决定性作用

正如90天关税"休战"协议所显示的,双方都在为缓和关系创造空间

中国方面一直保持着开放合作的姿态,既不主动挑衅,也不因美方的激进行为而过度反应。

这种"斗而不破"的策略,体现了大国外交的成熟和智慧。

从更深层次看,中美合作不仅是两国的需要,更是世界的需要

在气候变化、疫情防控、经济复苏等全球性挑战面前,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

中美两国作为世界最大的两个经济体,有责任为全球治理贡献智慧和力量

正如中国驻美大使谢锋所说,中美关系又站在了一个关键历史节点,这个"大球"仍需许多"小球"来推动。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合则两利,斗则俱伤

从关税大棒到示好信号,华盛顿这次"变脸"说到底是现实教育了理想主义。中美关系的根基不在政治口号,而在经济互补和民生需求。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合作共赢不是谁对谁的恩赐,而是时代的必然选择。智者顺势而为,愚者逆流而上。

面对这样的转变,中美关系的春天真的要来了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