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停诊,在编护士整理物品:工作15年,社保如今断缴了
发布时间:2025-08-03 13:52 浏览量:1
"院长在会上鞠了三个躬,说对不起大家。"在这家公立医院做了12年护士的刘姐,一边打包白大褂一边红了眼。近日,又一家公立医院的突然关闭,让上百名医护人员一夜之间没了工作——不管是捧了半辈子"铁饭碗"的在编医生,还是签合同的年轻护士,全都被通知"即日起离职"。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撕开了基层医疗的一道口子。
“账上只剩38万,连日常耗材采购都得精打细算。
‘最后一次发工资,还是借的钱。’医院财务科的老周透了底。这家有着30年历史的区属医院,去年年底账上余额38万元,像碘伏、棉签这类基础耗材,采购时都得先赊账才行。。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那台用了10年的CT机。"修一次要20万,买新的要500万,两样都掏不起。"副院长叹着气说。患者来做检查,机器三天两头坏,慢慢就没人来了。去年全年门诊量比5年前降了60%,收入连付水电费都不够。
更要命的是药品利润没了。以前医院靠卖药能赚点钱贴补,现在药品集采后,一盒降压药利润从15元降到1毛5,"卖得越多,亏得越多"。加上医护人员的工资每年涨5%,光是200多号人的工资,每月就要缺口40多万。
隔壁三甲医院一开张,患者跑了一半
"对面新盖的三甲医院,挂号机比咱诊室都多。"内科王医生最有体会。3年前,市里在3公里外开了家三甲医院分院,光专家门诊就有20间,还有全市最先进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
患者用脚投了票。以前来看感冒发烧的老街坊,现在宁愿多花20分钟打车去三甲医院;住院的病人更不用说,"人家能做微创手术,咱这儿连腹腔镜都凑不齐"。短短两年,这家公立医院的住院部从满床变成只剩三成床位。
更尴尬的是人才流失。最年轻的外科主任被挖走时,带走了3个骨干医生,"那边给的工资是这边的两倍,还承诺配新设备"。剩下的医生平均年龄52岁,连做个阑尾炎手术都得请外院专家来帮忙。
在编医生摆摊卖药,合同护士去超市理货
"谁能想到,我这个副主任医师要去药店坐诊?"58岁的李医生攥着医师资格证,手指关节都发白了。他有35年工龄,本来再熬2年就能退休领养老金,现在社保断了,"每月还要自己缴1800元,积蓄撑不了半年"。
比他更慌的是26岁的护士小吴。她是合同工,每月工资4200元,没公积金,医院倒闭后连失业保险都领不了。"昨天去超市面试理货员,人家嫌我没经验。"她翻着手机里的招聘信息,"私立医院要么要护士证满5年,要么只招30岁以下的。"
最心酸的是后勤老张,他在医院烧了20年锅炉,现在每天早上五点去菜市场帮人卸货,"一天挣80块,够给孙子买奶粉"。
周边居民要多走3公里,老人扛着病历本哭了
"以后输液要坐两站公交,我这腿实在扛不住啊。"72岁的张奶奶拄着拐杖,在医院门口站了好久。她有高血压,以前每周来测一次血压,现在最近的社区医院要走3公里,大医院光排队就要俩小时。
医院门口的药店老板也愁:"以前医院开的降压药30块一盒,我们这儿卖45,老街坊都嫌贵,这几天来问的人少了一半。"
社区网格员小王统计过,周边5个小区有2800多位老人,其中1300多人需要长期开药、做康复。"现在只能协调三甲医院派医生每周来社区坐诊一次,但号源太少,抢都抢不到。"
公立医院也会倒?这道题该怎么解
"不是挂着'公立'的牌子就不会倒。"卫生部门的一位工作人员坦言。这几年,全国已经有十多家基层公立医院关闭,大多和这家长得像:规模小、设备旧、缺人才,又碰上大医院"抢病人"。
现在,当地卫健委正在协调把医院旧址改造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先解决老人拿药、打针的问题"。至于失业的医护人员,政府牵头组织了专场招聘会,有20多人去了私立医院,还有人考了家庭医生资格证,"也算转行了"。
刘姐最终去了一家护理院,"虽然工资比以前低,但至少能继续穿护士服"。只是每次路过倒闭的医院,她都会多看两眼——那扇玻璃门上,还贴着去年护士节时大家一起拍的合影。
公立医院的倒下,从来不是某一天的突发新闻,而是无数个困难累积的结果。如何让基层医院活下去,让老百姓看病不难,这道题,还得慢慢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