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店!降价!奔驰也扛不住了?
发布时间:2025-08-02 18:54 浏览量:1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根据汽车之家和中国商报报道,近期多家奔驰4S店关闭,欧洲百年豪车企业奔驰正在不断收缩线下服务门店。
今年知名汽车博主孙少军也爆料,奔驰今年计划削减超100家经销商门店
奔驰终止了北京鹏龙瑞星、北京鹏龙海依捷、北京运通兴驰、浙江宝利德、德州广汇之星、湖州之星和东营五岳等多家4S店授权。
其中部分经销商门店选择了停业和谋求转型,由奔驰4S店,转为鸿蒙智行门店,与华为合作。
从降价提升销量到不断缩减中国市场的4S店,奔驰也扛不住了!
奔驰出了什么问题?
奔驰削减线下4S店并不是今年才发生的,最近两年就一直在收缩。
其实不止奔驰一家欧洲豪车品牌这么做,宝马、保时捷和奥迪都在进行战略调整,关闭中国市场的4S店。
这些欧洲车企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
即燃油车销量下滑,电气化转型不顺利。
中国本是奔驰海外汽车业务的核心市场,但奔驰去年的财报数据显示,中国市场销量下滑超7%。
从全球市场看,奔驰的营收和利润集体下滑,已经陷入增长困境,油车销量不断萎缩,寄予厚望的电动汽车又卖不动。
奔驰原先的策略是用燃油车销量,获取现金流,支持电气化车型发展。
但欧洲能源通胀让奔驰等豪车品牌,不得不承受高油价对油车业务的冲击。
奔驰开始在中国市场降价卖车,牺牲价格换取销量增长。
一边是燃油车利润下滑,一边是不断亏损的电气化车型。
奔驰最终扛不住了,只能通过关闭4S店来减少亏损和调整业务布局。
与奔驰降价和关店相反的是,中国新能源车企不断扩张产能和市场,拿下了宝马、奔驰和奥迪等多家4S店。
这种此消彼长的现象也能看出如今的汽车行业发展态势。
传统油车式微,靠存量优势苦苦支撑,市场的增量都来自纯电汽车和混动汽车。
中国市场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经过半,开启了全球汽车电气化和智能化的新产业阶段。
面对中国电动智能汽车产业崛起,奔驰做了什么呢?
奔驰的策略是打不过就加入。
从计划关停超百家经销商门店来看,奔驰的电气化决心还是很强的,比日本车企更坚定。
奔驰在欧美市场和中国市场采取了不同的电气化策略。
在中国市场,中国车企拥有更好的技术,以及低成本的电动汽车生产线。
奔驰放下了豪车品牌的面子,主动与中国车企合作,量产电动汽车
在智驾赛道上,则与华为合作,推动奔驰汽车产品的智能化升级。
而在欧美地区,奔驰放弃了全面电气化,继续生产新的内燃机汽车,同时发展混动车型。
这种差异化的经营策略,也是基于现实考量。
奔驰在中国市场没有技术和成本优势,只能运河贴牌企业,电动汽车主导权在中国车企身上。
而在欧美地区,奔驰的油车还有存量优势,瘦死骆驼比马大。
新能源汽车方面,中国在北美地区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几乎为零,面临美国高关税。
欧洲地区,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从30%下降到20%左右。
这就给了欧洲车企见缝插针的机会,在欧洲和北美地区布局混动汽车。
奔驰背后还有欧盟委员会的支持。
除了补贴扶持本土新能源车企外,欧盟也在不断调整进口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关税,限制中国车企的市场竞争力。
此外,在中欧贸易峰会之前,欧盟就通过了新的汽车排放标准,允许欧洲本土车企超排,只要三年平均下来排放达标就可以。
这样一来,欧洲车企集体可以通过微操,继续售卖高排放的燃油车,摆脱低碳环保束缚。
利益向前,环保向后,这才是欧洲车企的选择。
作为后来者,奔驰还能吃到汽车市场电气化和智能化的红利吗?
奔驰的电气化转型升级是不可避免的。
在先发优势上,奔驰过于依赖油车业务,欧洲作为电动汽车起源地,却没有一点电动汽车技术的储备。
就连一家像样的电动汽车工厂和生产线都没有。
如今新建的电动汽车生产线成本太高,技术不成熟,需要依赖中国车企。
以前的油车产业,中国用市场换技术,推动国内汽车产业发展。
奔驰、奥迪和宝马这些外资车企都享受了合资车企的政策扶持和市场红利。
中国车企成了贴牌的存在,技术主导权在欧洲车企身上。
现在是风水轮流转,欧洲车企失去了合资红利,也错过了电气化转型。
沦为新能源车企的贴牌方,生产的电动汽车成了杂牌的存在,中国车企主导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和定价权。
奔驰等欧洲车企虽然还能赶上下半场的智能化竞争。
但大概率会沦为行业第二梯队,不再高高在上了。
比亚迪、华为等中国车企和数字科技公司,撑起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让欧洲豪车走向平民化。
同时让高端新能源豪车产业进入高速增长期,逐步取代欧洲豪车的市场地位。
你觉得奔驰降价关店背后,透露了欧洲车企哪些问题?
分享你的观点,一起交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