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容县南门:城门城墙几经兴废、门匾城基一息尚存丨南门往事1
发布时间:2025-08-01 16:01 浏览量:1
在今日容县绣江沿江北街与金珠街之间,有一条“南门街”。当代容县人或许有这样的疑惑:既称“南门”,城门安在?其实,在广西容县的历史长河中,南门及其街、桥、渡曾是进出容县县城的咽喉要道,见证了岁月的变迁,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和城市中心西移,南门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它的故事根本无人细说。阿宇翻寻史料,和大家聊聊这位曾经的 "县城主心骨"。
一、容县南门:从“熏风门”到“镇远门”
若说南门街桥渡是容县古城的血脉,那南门便是这血脉的源头。
阿宇结合清光绪《容县志》城内全图、城郭全图来看,南门消失之前,大概是位于现今南门街城南街路口处。
这座城门,曾是容州古城面向绣江(容江)的庄严门户。清光绪《容县志》城内全图清晰标注:容县内城设东、南、西、北四门(北门曾一度撤销),南门巍然矗立,建有门楼,是迎接水路来客、沟通绣江南片四里的咽喉。
清光绪年间,容县城内全图,点击查看高清原图。图源:清光绪容县志,广西阿宇整理组合重制
早在唐代,容县就有了规整的城池与明确的城门设置。贞元年间,容管经略使韦丹主持筑城,当时的城池分为内城和外城,内城周长二里二百六十步,外城更是规模宏大,南跨绣江南岸,北至宝子岭,周长十三里,濠深二丈,广五丈,堪称 "雄制一方"。据史料记载,唐代外城就设有四门,东门临江、西门金凤、南门熏风、北门朝京,南城门外设南市,北城门外设北市,内外城通过横跨绣江的骆驼桥相连,可见当时城市格局的规整与繁华。那时的南门名为 “熏风”,“熏风” 有和暖的南风之意,既贴合南门朝向,也寄托了对这片土地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景,作为外城的重要门户,已开始见证容县的兴衰。
到了宋代,城池命运多舛。淳熙年间,寇乱频发,城池被毁,后于淳熙四年重修。关于被毁时间,史料记载略有出入,《宋史》提及淳熙六年李接攻陷容、雷等州,而县志记载为淳熙二年,虽时间存疑,但城池遭毁却是不争的事实。这一时期的南门,在战火中几经摧残,却依然坚守着它的位置。
元至正十三年,寇乱再起,城门楼被焚烧,南门又一次经历劫难。直到明代,南门的历史才逐渐清晰起来。洪武二年(1369 年),容州同知王清主持重修城池,当时不设北门,只设三门,南门初定名 "绣水",取自它正对着碧波荡漾的绣江(古称容江)。洪武十年,容州改为容县。二十二年,朝廷在城西设守御千户所,城墙向西延展以驻卫兵,周长达到四里一十八步,四门随之更名,南门便有了沿用至今的雅称 ——"镇远"。这两个字不仅刻在门匾上,或许更藏着古人对 “镇守边疆、远绥百越”的期许。
所以,容县东南西北四门在不同朝代的名称变化表格如下:
朝代东门西门南门北门唐代临江金凤熏风朝京明代洪武二年日新永安绣水(不设)明代洪武二十二年日新宁远镇远拱辰那块 "镇远" 门匾,如今静静躺在容县博物馆里,成为解读南门历史最直接的实物凭证。它高 0.63 米,宽 1.08 米,青灰色的石质表面虽历经风霜,却依然能看出当年的精工细琢。正面阴刻的 "镇远" 二字为楷书,笔力遒劲,字径达 0.39 米,透着一股沉稳威严的气度,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南门作为城池屏障的庄重使命。右侧竖行题有 "光绪二十四年季秋月毂旦",点明了镌刻的时间;左侧则是 "知容县口口口口口" 的落款,只是岁月无情,部分字迹已模糊难辨。《中国文物地图集》另说此匾属北门,但阿宇仔细核对清光绪《容县志》中 "改南门曰镇远" 的明确记载,足以确认它原本就镶嵌在南门之上,算是南门在世间留下的最清晰的 "名片" 了。
曾内嵌于城门上的“镇远”门匾,现存于容县博物馆。图源:《客籍廉吏传》
二、城池格局:为何县治 "僻居东隅"?
容县城池自唐代选址绣江之上,北枕大嵱诸山(大容山),南控天塘各隘(天堂山),实则有 "凭山控江" 的考量。
容县县城北枕大容山三片岭。图源:广西阿宇 2015年摄
仔细端详光绪年间的内城图,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容县县衙并不在城中心,而是偏居东隅,而南门则位于内城的西南侧,这背后其实与容县城池变迁的密切相关。
1.为何“縣治僻居東隅,略失居中”?—— 历史变迁中的失衡
容县自唐代始设官治理,横跨江水筑城,形势险要,足以控制周围千里之地。但到了宋代,城池屡遭兵燹,元至正十三年(1353 年)连门楼都被焚毁。到了明代降为县级,城墙屡次迁移,城池小得像只斗,再也看不到当年百雉雄城的壮观景象。邑人苏五常曾在《容州古城基晚眺》中写道:"气势何蜿蜒,规模亦轩举。纵横十余里,跨江控深阻。" 诗句里的壮阔,与后来 "山城如斗" 的格局形成鲜明对比。
清光绪年间,容县城郭全图。图源:清光绪容县志
明代容县同知毛赞的改建与区龙顺的往事,精准点破了这一空间失衡的核心原因:
明成化四年(1468年)的战略收缩: 这是关键转折点。当时,由于城池规模较大(周三里余)而守备力量不足,面对“大藤峡之乱”等地方叛乱(如“大藤贼黄牛儿”曾于天顺三年毁城),守城压力巨大。时任同知毛赞“以城阔难守”,向都御史韩雍请示并获得批准:“截去东隅一角以便防守”。
这次改建,并非在原有城垣基础上简单修补,而是将原内城的东北部区域(包含部分东城和北城)整体舍弃,放弃并拆毁了部分旧有城墙。因此,新城墙的长度从原有规模缩减为五百二十丈(周长约3.5里)。
明城墙古今对比。范围大幅缩小至内城,一直沿袭至民国期间。制图:广西阿宇
区龙顺提到,原城墙范围过大,县衙署衙(縣治)作为核心管理机构,其位置在元代或明初改建前,虽处于当时城市的中心或相对居中地带,但都嶠山等山势过于逼近(“都嶠山旗疊若偪”),仅能经略台(真武阁前身)在左翼(东侧)形成拥护之势(“獨以經略臺擁護左輔”)。基于防御功能的优先考量,毛赞和韩雍决定收缩内城的范围,以强化核心防御圈。有得必有失,舍弃部分城区的代价是放弃了城池规模的壮丽(“無復百雉之觀”),以及导致了行政中心位置在视觉和象征意义上的偏离,削弱了其“统御四方、居中调度”的意象。
容县古城以經略臺擁護左輔,与都峤山隔江相望
这样一来,便导致容县城池面积缩小,形状改变: 内城从较为完整的形态,变成了被“削”掉一个角的形状。这个被截去的“东隅”正是原本位置相对居中或核心的区域。
同时,衙署位置的相对偏移:但当毛赞“截去东隅”后,城池的重心向西偏移,而衙署却因建筑物相对固定难以大规模搬迁(或未搬迁),就被迫留在了新城垣范围的边缘,即新城的东北角区域。因此从新城池的空间布局来看,县衙署就处于“東隅”之地,失去了传统城市中行政中心居于核心位置或接近几何中心的格局(“略失居中”)。
容县志城池篇1。图源:清光绪容县志
这次成化四年(1468年)的改建影响深远。从此以后直到清末乃至民国初年拆除城墙,容县内城的格局基本定型为这种“削角”后的形状。县衙署的位置也就固定在了这个东北角的“东隅”。虽然之后的天顺重建、嘉靖、万历年间也有修缮,但基本延续了成化改建后的格局。因此,“縣治僻居東隅”并非建城伊始的设计,而是因应战乱、强化防守,进行大规模“截城”改建后的后遗症,这一状态在明清时期被长期固化了下来。
容县内城城墙古今对比方位图。制图:广西阿宇
2.为何南门在内城西南侧?
原因一,与河流的关系: 容江(绣江)紧贴内城的南墙和西墙外侧流动。内城南门位于西南侧,几乎是正对着江面最开阔、也是架桥设渡(南门渡)最便捷、最核心的位置。它是古代连接南岸广阔区域和水路交通的最重要门户。这个位置是由地理条件和交通需求决定的。
原因二,城内交通轴线: 进入南门后的街道(南门街)直通北面的十字街(核心商业区),这也是一个经典的城门-市中心的轴线设计。西南门的位置形成了高效的入城动线。
南门内城街道
南门位于内城西南侧,与绣江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绣江是容县重要的水路通道,南门紧邻绣江,便于水路交通与陆路交通的衔接。从防御角度看,西南侧的位置能更好地利用绣江作为天然屏障,抵御来自南方的侵扰。同时,西南侧地势相对平缓,便于人员和货物的进出,这也促进了南门周边商业的发展,如南城门外的南市,便是依托南门的交通优势形成的。
容县志城池篇2。图源:清光绪容县志
简言之,“縣治僻居東隅,略失居中”的核心原因在于:
唐代之时,县衙本在中心位置;而明代退守内城后,原有的地理平衡被打破,县衙便显得 "偏东" 了。南门位于西南侧,则主要是地理因素(临江渡口)和交通功能驱动的结果。
从韦丹筑城的雄姿到明清的收缩,城池的布局和南门位置的确定,恰似一部浓缩的容县兴衰史,体现了古人在城市规划中对地理、防御和交通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量。
容县现城区与地形图,选址绣江之上,北枕大容山,南控天塘各隘,与都嶠山隔江相望。点击查看原图
三、城门内外:烟火与兵戈交织
城墙和城门尚在时,穿过 "镇远" 门,便是直通十字街的南门街。这条不长的街道,曾是容县最繁华的所在 —— 绸缎铺的幌子随风摇曳,南来北往的挑夫和客商在此歇脚,将绣江码头的货物转运至各地。城门内的热闹与城门外的繁忙,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市井画卷。
上世纪30年代的城墙,有说是容县城墙,也有一说是玉林城墙。图源:网络
南门的重要性,在军事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明代天顺三年(1459 年),大藤峡义军黄牛儿部攻陷容县,南门首当其冲;咸丰十二年(1852 年)农民反抗之风渐起,知县韩彦章、王政令将城墙重新修葺;清咸丰四年(1854 年),清廷所称“土寇”卢二十、范亚音袭城,南门又成了攻守焦点,范亚音在北门架铁炮防守,坚守容县十年。同治三年(1864 年)清军重收容县时,城墙已 "半毁",知县徐延旭召集乡绅捐资修复,南门才重获新生。
1854年10月,范亚音率部进驻容城,坚守容县十年, 在北门架此铁炮防守。铁炮长2.44米,重约1吨。图源:网络
但更多时候,南门是连接内外的纽带。城门外下坡即达水月宫、沙街,尽头便是南门渡和南门桥。清代训导陈大年曾描述:"容之城有三門,面其南則濱臨大江... 春流漲發,澒洞浩瀚,臨流者望洋而嘆,舍舟其奚從焉?" 可见南门不仅是陆上门户,更是水路咽喉。那些从绣江南片四里赶来交粮的农户,从外地运货来的商船,都要经南门进入县城,让这里终年人声鼎沸。
南门外城街道
民国二十八年(1939),为避日寇轰炸,方便民众躲避,城墙被彻底拆除。七百年城基化作环城路,南门石匾在1958年迁入真武阁碑廊,今于藏容县博物馆。容县古城墙被大规模拆除后,南门的城门和城墙早已不复存在,若想寻觅容县城墙的蛛丝马迹,东光村或许是唯一的去处,只有这里还残存着部分夯土城基。城基虽已不完整,最高处也不过一两米,这些残存的城基,默默诉说着容县古城墙曾经的雄姿与沧桑。
容县古城唐代外城城墙遗址。图源:《容县人文景观精华版》
四、消逝与回响:古迹的当代思考
站在昔日南门的位置,眼前已是的现代街道,绣江依旧东流,却再不见当年的城门楼影。改革开放以来,容县县城日新月异,但南门相关的古迹却越来越少,许多遗迹因资金短缺而年久失修,渐渐被遗忘。
这让人想起柳州、南宁、桂林对古城墙的保护:南宁修复清代城墙作为文化地标,柳州将正南门城墙遗址保护在室内,桂林则以静江府城墙为核心打造 "时空走廊"。这些案例或许能给容县一些启示 —— 历史遗迹未必只能 "原样保存",通过合理的活化利用,同样能让文化记忆延续。
左至右:南宁、柳州、桂林城墙保护及文旅开发经验
南门街的故事、南门桥的木桩、南门渡的老船,都藏着更多故事,这些我们留到下期再讲。如果你家里有关于南门的老照片、老物件,或是听长辈讲过相关的往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 让我们一起拼凑这段正在消逝的历史,给后人留点念想。
参考文献:
《容县志(1993年版)》
《容县志(清光绪版)》
《容县人文景观精华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