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的获鹿县:鬼子兵海仔街头骑骆驼,和服女火车站内动作轻佻
发布时间:2025-08-01 00:46 浏览量:1
石家庄鹿泉,因汉代韩信“射白鹿而得泉水”的传说得名。唐朝代安史之乱时,唐玄宗希望能活捉安禄山,平定战乱,便将鹿泉县改名为获鹿县。早在明清时期,这里便已发展成为“三省通衢” 的旱码头,是华北地区一处重要的物资集散地。
1937年10月10日石家庄沦陷之后,日军随即向获鹿进犯,并于10月12日占领获鹿全境。本组图片出自侵华日军私人相册,拍摄时间集中在1939年。
获鹿城墙
获鹿城墙始建于隋开皇十六年(596 年),最初为夯土城,明成化十六年(1480 年)时开始外裹城砖,遂成砖城。据清代《获鹿县志》记载,获鹿城墙周长约一千八百余米,东、西、南三面设城门三座,分别为迎恩门、和薰门和威远门。
三个背着长枪的日本士兵和一名中国少年骑着骆驼在海仔街头留影,驼夫木讷地站在旁边。不远处的拱门下,有不少看热闹的百姓。海仔街又名海子街,是一条老商业街,与布市街、谭沟街一起共同组成为石家庄地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旧时,海仔街上的商铺多以经营农具、日用品以及修补铁锅等业务为主。
城内街道
从南向北看获鹿的北大街,最醒目的是一座雕刻精美的过街牌坊。清代时,获鹿城内的牌坊有近二十座,多为进士坊和节孝坊,可惜的是,这些牌坊大多于民国之前便被废掉了。在画面中,可以看到位于城西北隅本愿寺内的玉佛塔。
玉佛塔
玉佛塔又名石佛塔,矗立在本愿寺的中心位置,是一座九层二十四米高的密檐石塔,塔内供奉着九米多高的释迦佛像。据专家推测,这座宝塔初建时间为唐朝开元八年(720 年),距今已有一千两百多年的历史了。
塔下鬼子
游览本愿寺的日本兵在玉佛塔下留影。日本士兵手里挑着膏药旗、拿着长枪,其中一个牵着军犬。人群当中里面还混杂着一名戴着袖标的翻译。古塔造型独特,高耸入云,可惜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被拆除了。
荣恩三代坊
一个日本军官手拄军刀站在恩荣三代石坊下。这座牌坊位于古城南门和薰门北侧附近(今鹿泉宾馆南侧),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 年),大理石材质,雕刻精美,牌坊上分别刻有“圣旨”、“三世恩荣”等字。
火车站
一列载满煤炭的火车停靠在获鹿火车站,车厢里的煤堆上坐着押运的日本士兵和一些苦力。日本侵华时期,大肆掠夺我国的财富,每天都有列车将井陉和山西出产的煤炭运往石家庄,然后再转运到天津港口,通过船舶运往日本。
日本人
获鹿火车站站牌下有用沙包和石头垒砌的防御工事。几名日本人坐在沙包上,其中有四名日本士兵,两名日本女子、一个铁路职员和一条狗。身穿和服的日本女子和鬼子勾肩搭背,动作轻佻,丑态百出。
鬼子合影
获鹿火车站是正太铁路(石太铁路)上的一个重要站点,是从华北平原进入山西山地的核心通道,为了防御抗日武装力量的破袭,保证掠夺煤炭的通道畅通,日本人在当地驻扎了大量日军。
骆驼商队
明清时,骆驼商队是晋商往返晋冀运输货物的主要工具,此时的正太铁路虽然早已开通,但在获鹿周边依旧可以看到不少的骆驼商队在运转,他们沿着老一辈人踩出的路线,继续着艰苦的跋涉。
前往市庄
日本摄影师前往市庄村中途,路遇一对前往城内送货的父子。父亲在后面推,孩子在前面拉,地面上,拉着日本摄影师正在拍照的影子。
村民
市庄原名使庄,据说是因古代有朝廷使臣路过居住于此而得名。图为市庄田野边的一名农夫,背着畚箕,手里牵着两匹马。农夫一身素白衣服,这是当地男子的典型打扮。
耕地
此时正是一九三九年的九月底,农夫已经开始为秋种做准备了。在当年,能拥有两匹马犁地的人家是绝对的富裕户了。
吃饭
农忙的时候,百姓们就直接就在田间地头吃饭。画面中的父子蹲在地上,手里捧着瓷碗吃得很香。生逢乱世,想吃一顿饱饭并不容易。蹲在前面的儿子神态拘谨,能明显感受到他内心的紧张。
理发匠
在市庄村外遇到的一个挑着担子的理发匠,剃头挑子上一头是板凳,一头是小火炉。理发匠上身的白色褂子很短小,但很干净,一看就是一个挺讲究的人。
年轻女子
拿着照相机的日本摄影师进入市庄村后,看见一名站在家门口的年轻女孩。正午时分,强烈的日光刺得她睁不开眼。
丑态
当时, 市庄村里驻扎着侵华日军步兵第十联队的士兵,村民们对这帮强盗敢怒而不敢言,也早已见怪不怪。图为一名穿着兜裆的日本士兵在驻地门前洗衣服,十足的丑态。
村口
一个鬼子兵和一名少年站在村口的水井旁,面前摆放着的是一台带有滤水功能的抽水机。日本侵华时期,日军部队内设有专门的给水班,负责为士兵提供清洁的饮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