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3种“避暑方式”被爆引多人心梗、猝死,很多人还在天天做
发布时间:2025-07-31 02:30 浏览量:1
►
本文1823字 阅读4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福建一名50岁男子在家洗完冷水澡后,突发心梗倒地,抢救无效离世。家属说他平常身体没什么毛病,就是喜欢一热就冲冷水。医生提醒:这种“避暑方式”很可能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夏天出事的人,真的不少。不是因为热,而是因为“避暑方式”出错。
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人数已超55万,其中高温季节的发病率明显升高。而这些病例中,有不少都和错误降温行为有关。
你以为在防暑,实际上却在“伤心”。下面这3种常见的降温动作,很多人每天都在做,可它们可能正在毁掉你的心血管系统。
天气一热,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喝冰水,感觉透心凉。但你不知道的是,这口冰水可能正压垮了你的心脏。
我们身体的血管在高温下处于扩张状态。如果突然喝一口接近0℃的冰水,会导致血管瞬间收缩。尤其是冠状动脉,这种剧烈变化会导致局部供血不足,诱发心绞痛甚至急性心肌梗死。
尤其是中老年人、有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的人群,血管弹性差,对这种刺激反应更大。
如果喝冰水时还伴随出汗、心率快、呼吸急促,更容易出现心律失常或迷走神经反射,严重时会直接引起晕厥甚至猝死。
冰水确实解渴,但不建议温度低于15℃,也不要大口灌。身体在高温下已经处于应激状态,别再给它制造“惊吓”。
很多人喜欢室内“空调开到最冷”,室外“暴晒下暴走”。室内外温差一高,就容易出事。
这种冷热交替,对血管来说是刺激。一下子扩张,一下又收缩,尤其是对已经有高血压、冠心病的人来说,风险非常高。
有研究显示,夏季室内外温差超过8℃时,心梗、脑卒中的发病率会明显上升。特别是早晚进出空调房时,血压波动剧烈,高峰可达正常值的1.5倍。
年轻人也别掉以轻心。长期暴露在空调环境中,血管调节能力会下降,免疫系统也会变弱。加上如果本身生活不规律、熬夜多,突然冷热刺激,也可能引发心律异常甚至猝死。
建议空调温度别低于26℃,出门前关空调门窗,提前5-10分钟适应环境,减少温差冲击。
冲凉快?有些人热得不行,直接跳进冷水澡。你以为在解暑,其实是给心脏制造危机。
冷水刺激皮肤,会让周围血管迅速收缩。这时候心脏要加快供血,心率上升,血压骤增。如果本身就有高血压、动脉硬化,这一下可能直接导致心脏缺血。
而且冷水会激活交感神经,让心脏处于高压状态,容易引发心律不齐、心梗甚至猝死。
特别是饭后洗冷水澡,更是大忌。此时血液集中在消化系统,冷水刺激会让血液突然回流到皮肤,导致内脏供血不足,增加心脏负担。
正确做法是:洗澡水温控制在35℃~38℃之间,避免用冷水直接冲头部或胸口,尤其是老人和心血管病人,最好选择温水擦身降温。
高温本身不会直接杀人,但错误的避暑方式会。心血管系统是最怕极端变化的系统之一,尤其怕“冷热刺激”。
很多人心梗或猝死前,是没有任何预兆的。发作时往往来不及抢救,黄金救治时间只有10分钟,错过了几乎就是悲剧。
所以避暑,不是越快越猛就好,而是要让身体有缓冲和适应的过程。
不是有病才避暑,避暑不当才出病。尤其是以下这类人群,是夏天的“高危人群”:
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
有家族性心脏病史
平时生活不规律、吸烟饮酒、体重超标
这类人群要特别注意:
1. 规律作息,避免夜间高温诱发交感神经兴奋。
2. 多喝水但分次喝,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导致心脏负担。
3. 不要空腹出门,避免低血糖诱发心律不齐。
4. 药物按时吃,不擅自停药或换药。
5. 出现胸闷、心慌、出冷汗,立即就医,不要硬撑。
我们强调科学避暑,不是让你怕热,而是告诉你:不科学的“降温方式”可能比高温本身更致命。
不要再为了图一时凉快,用身体去冒险。避暑是门学问,不是比谁冷得快,而是谁活得稳。
①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2023.
② 夏季心血管病高发,医生提醒这几件事要特别注意. 健康时报. 2024.07.12.
③ 刘世伟. 高温环境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及防治[J].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22, 21(7): 543-545.
④ 张颂余. 夏季冷热交替对心血管系统的生理影响[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23, 43(9): 712-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