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沙俄日本崛起,唯独大清没落?这里边的猫腻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5-07-30 01:34 浏览量:1
晚清这个词,现在一提起来,总让人心中忍不住咯噔一下。不是什么壮阔的篇章,反倒像个被反复提及的病号。此时的清朝,已经没有了入关时的那个气势,在各国环伺、列强环绕的围剿下,身板越发单薄。回头一看日本、沙俄,前者咸鱼翻身后一跃成龙,后者则吞并广袤,工业蒸蒸日上。偏偏清朝在这场变局当中掉了队,成了全班垫底的学生,有人说是基因不行,也有人怪臣子太懒,可话说回来了,问题真有那么简单吗?
海外来风劲,东亚大陆仿佛忽地沉闷下来。明治维新一声炮响,日本就把老祖宗的牌坊砸个稀碎,什么“尊王攘夷”都统统丢进了垃圾桶。敲钟人变成了打铁匠,连衣着发式都要山呼海啸般彻底一遍。俄国彼得大帝织入的工业种子,在亚历山大三世、尼古拉二世那又钻又杠的执政风格里,被催得蓬勃野长。不消几年,硬是拔地而起了钢铁长城。谁会想到,昔日软弱的岛国和曾经的农奴之主,竟能搭上历史的快车?
这种对比,真扎眼!日本起步那会儿,和中国也就半斤八两。西化的顶端是武士,底层还是农民。俄国更夸张,几乎全民文盲,工业工人寥寥无几。可人家就敢赌,一边整顿内政一边推翻旧制,赌的是国家生死存亡那口气。新时代滚滚而来,谁被拍在沙滩上,似乎早已有了答案。
清朝高层却忙什么呢?这一年1865年,道光、咸丰、同治,一溜皇家轮流上台。而那个时期,洋人在中国东南沿海倒海翻江,牙商鸦片拖垮了整个财政,一半的官员都在开消耗会。这种会议开得愁云惨雾。财政捉襟见肘,补也补不上。这边八旗吃空饷,那边官府催粮增税。清宫琐事缠身,满朝上下全想着“稳”字当头。你说,这“稳”到底是守家园还是守棺材?
说到教育,就是彻底两种风貌。明治政府硬生生把全民教育的口号玩成了真章。明治五年,日本全国的学校数四千四百余所,到明治二十年,增长到三万余所。光数据摆一摆,脊背都发凉。净入学率没几年,就从20%冲到80%,谁都不能置身事外。再一看清朝——还是八股、还是仕途,还是四书五经。这四个字一落地,跟脚底下被钉死了似的。清政府觉得,让老百姓读书?想得美,坏规矩!
其实,官员心里真没有点数?不见得。慈禧横眉冷对的时候,也曾批准过“洋务运动”,什么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还有京师同文馆,都摆出来了。只不过,那是瞎猫碰上死耗子。左宗棠、李鸿章算是顶了天的能人,但他们下场如何?李鸿章远赴欧洲看着马克沁机枪瞪大了眼,可回国一算账,军费实在不够。他知道买了没子弹,买机枪等于白送命。不妨换个说法,这制度根本不让你往前走,哪怕天才也会被折断脊背。
工业更不用说,日本学德国,求活力、学技术,一路交换人才输出管理。而清朝?有点像今天的外企:把技术请进来,核心还在人家手里。几年后,一堆洋匠仗着行话绕来绕去,清宫里的大臣光点头哈腰,从没真正在掌握自我改进的诀窍。工业体系成了没根的浮萍。有时候觉得,满清这锅水,热得快也凉得快。
其实我有时候也觉得,清朝不是完全没有努力过。洋务运动的“自强”“求富”“师夷长技以制夷”,口号也喊得挺响。些许零星成效,比起日本还是慢了半拍。日本啥学都学,连德国的陆军、法国的法律、英国的海军,各拉一把,把国策变成了灵活混搭套餐。而清朝学的是什么?挑挑拣拣,既要面子也想里子,到最后还是“中体西用”,稀里糊涂。
再说军队,清朝八旗贵族的特权,实际上变成一块块腐烂的肉。军饷拖欠,兵员空转,打仗时候连靴子都发不齐。可八旗的薪水还照旧按时到手。那些本应守护国家的子弟变成了大烟馆常客,你说让他们上前线?不如找戏班子热闹。可是沙俄、日本敢于破旧立新,世袭贵族要么开明要么下台。搞笑的是,清廷在“练新军”的时候也想模仿,但一回头自己的阶级体系满满全是虫,权利根本下不去。你不服?
财政负担简直压垮骆驼。八旗子弟光是吃工资一项,就是国库负担。道光七年,全国八旗军丁23万人,养活他们的俸银、粮饷就是天文数字。一边是自家人要钱,一边是列强索赔,国家像锅底烧尽的糊锅。偶有官员想砍开窃,结果上面一层层挡着,说白了这不是制度腐败是什么?无法彻底改革。
其实有人认为,满清不是不想学,只是太慢。历史记录显示,20世纪初新政,学习立宪、废科举、设学堂,几乎是倾其所有。可社会惯性已然形成,底层百姓对新政冷眼旁观,士绅甚至直接抵制。日本改革的时候,底层反而最为激进,武士、农民和商人一样追梦,才让社会能凝成一股绳。
还有个绕不过去的大问题,就是自信心。清朝其实在同治、光绪年间,对外一度还不是弱鸡。甲午之前,北洋舰队亚洲最强。可惜自矜自满,制度解决不了技术积累和管理细节,人浮于事,腐败横行,成了纸糊的金刚。反观明治日本,危机感贯穿了整个社会,哪怕明治天皇和老百姓一样拼命学、拼命练。人才的起跳板,是国家要从废墟中爬出来的生存需求。清朝则像是温水煮青蛙,留着旧的温度,不敢猛然跳出池子。
激进点说,满清其实是死于自身权力的粘性。它的贵族体系、官僚体制、本位思想与近代国家的治理要求天生冲突。这种冲突一度掩盖在乡愿与安稳之中,当外力强加进来的时候,显得非常乏力。你只有在资源极度短缺、危机爆表时,才看得出国家的能量。结果满清权贵依旧盯着自己的小围墙,眼前的世界已经天翻地覆,他们竟安之若素。是不是很荒谬?
有意思的是,今天我们回头盘点,常拿“满清落后”来批评晚清政府。其实放到十九世纪的尺度上,它也算勉力支撑。但这年代,没有主动进取的魄力,等同于等死。你足够强壮,哪怕一时糊涂,也能回过神来。但一旦犯懒犯蠢,再多的积累也救不了。明治日本敢赌国家命运,清朝还是押注家族安稳,结果一览无余。
有时候会想,假如晚清上层哪怕有一半像左宗棠、张之洞那样拼命,结果会不会不一样?想归想,一切已成过眼云烟。历史这种事,没人会给你重来机会。哪怕再聪明的谋士,也敌不过整个社会肌体的迟钝。满清多年昏睡,终究错过了救命的那剂良药。
事情归根到底很简单也很复杂。拼制度、拼方向、拼民气、拼效率,晚清哪样都没赢过,连自个儿最强的八旗体系最后都沦落为财政黑洞。可如果你说他们一点没努力过,事实又说不过去。可能,一切终归是无法两全。
故事落到这里,每个人心里大概都各有答案。有人说晚清没救,有人坚持底子尚好。反思太多也没用,社会运行本就不是单纯靠几个口号就能立国。细细想来,他人的经验,自己能不能照搬过来,还是要看自家当时的土壤如何。
所以,晚清为啥落后,说穿了既是老问题,也是新疑问。每次学他国,历史的棋盘上都早已布满变量。满清困局,既荒唐又必然。想彻底搞明白,恐怕还得各家各说,各执一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