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通过大而美法案,亲手砍掉万亿新能源业,马斯克威胁成立新党
发布时间:2025-07-30 00:33 浏览量:1
6月29日深夜,美国参议院经过16小时的辩论,以51比50的微弱优势通过了特朗普的"大而美法案",副总统万斯投出了关键的破局一票。
这个法案不仅要砍掉所有新能源补贴,还要征收新税,甚至连马斯克都气得直接开撕,怒骂共和党是"猪党"。
这个"大而美法案"真的是在救经济,还是在毁美国的未来?
长达16小时的国会大战
这场辩论从白天一直持续到深夜,民主党人使出了浑身解数想要阻止这个法案。他们先是要求"全文朗读",光是读完这份940页的法案就耗费了16个小时。接着又启动了马拉松战术,一个接一个地提出修正案来拖延时间。
在这场政治拉锯战中,民主党议员轮番上阵,有人读到声音嘶哑,有人直接在参议院席位上打起了瞌睡。共和党人也不轻松,为了确保人数优势,他们连夜召回了在外地的议员,甚至有议员是坐轮椅赶来投票的。
但共和党铁了心要通过这个法案。最终,51比50的投票结果显示,除了三名共和党议员倒戈(保罗、蒂利斯、柯林斯),其余共和党人全部投票支持。这三名反对者的理由很直接:法案"财政不负责任",会让美国债务雪上加霜。
万斯作为副总统投出的那一票,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民主党议员在投票结束后直接批评这个法案"缺乏民主审议",称这是一场"对美国未来的赌博"。
就连一些传统的共和党支持者都开始质疑,北卡罗来纳州的共和党参议员蒂利斯因为反对法案里的某些条款,直接被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点名痛骂。
这种党内分裂,在共和党历史上都不多见,甚至连一些共和党的金主也开始动摇,毕竟他们中的不少人在新能源领域都有巨额投资。
这场16小时的辩论,实际上反映了美国政治的深层分歧。一边是坚持传统能源路线的保守派,另一边是希望拥抱新技术的进步派,双方的分歧已经不仅仅是政策层面的,而是涉及到对美国未来发展方向的根本性判断。
新能源的末日审判
这个法案对新能源行业的打击,可以用赶尽杀绝来形容。
首先,所有现有的联邦税收优惠在2027年之前全部停止,这包括电动汽车购车抵免、风能太阳能税收优惠等等。仅这一条,就足以让美国未来十年的风电和太阳能新增装机量暴跌70%以上。
法案还新增了一项消费税,不管你的项目之前有没有拿过补贴,一律要交。这意味着项目成本至少再上涨10-20%。对于本来就在盈利边缘挣扎的新能源项目来说,这简直是致命一击。
法案还给剩下的项目设置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时限:想要拿到最后的补贴?必须在法案通过后60天内开工,并且在2028年底前并网发电。对于动辄需要数年规划的大型能源项目来说,这个要求基本等同于判死刑。
消息一出,全美几百个在建的清洁能源项目估计都得停工。更要命的是,法案还禁止使用来自特定国家的零部件和材料,这条禁令甚至追溯到今年6月16日之后开工的所有项目。
众所周知,美国的电池产业严重依赖中国的磷酸铁锂和石墨材料,这一刀下去,本土电池厂还没站稳就可能先被自己人撂倒。
特别是在德克萨斯州和加利福尼亚州,这两个美国新能源装机量最大的州,都有大量项目因为这个法案而面临停工风险。
德州的风电场本来是美国风能发电的主力军,现在却因为补贴取消而前景黯淡。加州的屋顶太阳能市场更是直接受到冲击,普通家庭安装太阳能板的积极性大幅下降。
马斯克的反应最为激烈。作为特斯拉的掌门人,他深知这个法案对电动汽车行业的杀伤力。
他连发数十条推文,称支持该法案的议员"应该感到羞愧",甚至威胁要成立"美国党"来对抗现有的政治体系。
特斯拉的股价在法案通过后也出现了明显波动,投资者对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产生了担忧。
传统能源的黄金时代
在对新能源赶尽杀绝的同时,这个法案对传统化石能源却表现出了春天般的温暖。
生物燃料的减税幅度进一步扩大,碳捕获技术的补贴额度也有所增加。讽刺的是,这些碳捕获技术很多时候是为了开采更多石油而服务的。
但法案的真正目的,其实是一场史无前例的"财富再分配"游戏。年收入超过21.7万美元的群体将获得68%的减税红利,而收入最高的10%人群收入将增加4%。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收入最低的10%人群将损失2%的收入,约860万人可能失去医疗保险。
法案还将遗产税的免税额度从现在的1340万美元提高到1500万美元,这直接让那些超级富豪家族受益。
同时,医疗援助、食品券等社会福利项目被大幅削减,军费开支却增加了1500亿美元,边境管控支出也增加了700亿美元。
这种"劫贫济富"的做法,预计将在未来十年增加3.3万亿美元的联邦赤字,使国债占GDP的比例可能升至124%。即便是一些财政保守派的共和党人,也对这种"财政不负责任"的做法表示担忧。
特朗普的这套组合拳,其实有着深层的政治考量。通过削减社会福利、扩大军费和边境支出,他试图巩固自己的权力基础。
那些依赖联邦补助的低收入群体虽然会受到冲击,但他们往往是特朗普的坚定支持者,相信这些政策最终会让他们受益。
法案对不同地区的影响差异巨大,加利福尼亚、纽约这些民主党票仓州受到的冲击最大,因为它们在新能源和高科技产业方面投入最多。
而德克萨斯、北达科他这些传统能源州则可能因为石油天然气补贴的增加而受益。这种地域性的利益分配,显然也有着明确的政治目的。
全球博弈时刻
当美国政客们为了能源政策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中国正在用实际行动改写全球能源版图。仅在2024年,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总额就超过了美国、欧盟和英国三者的总和。
美国这种自毁长城的做法,让很多盟友都看不懂。欧盟官员私下表示,美国这是在"拱手让出能源转型的领导权"。日本和韩国的新能源企业也开始重新考虑在美国的投资计划。
美国自身的电力需求增长速度已经让本国电力公司都跟不上趟了。数据中心、电动汽车充电、制造业回流等因素,都在推高美国的用电需求。在这个关键时刻选择砍掉新能源产业,就像是在饥饿的时候烧掉自己的粮食。
从全球气候治理的角度来看,美国的这个决定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在全世界都在努力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时候,美国却选择了倒退。这不仅会影响美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话语权,也会让其他国家对美国的环境承诺产生质疑。
中国在这个过程中显然是最大的受益者。美国新能源市场的萎缩,为中国企业在全球其他市场的扩张腾出了空间。欧洲、东南亚、拉美等地区的新能源需求依然旺盛,中国的光伏、风电、电池技术在这些市场将面临更少的竞争。
从长远来看,这个法案可能让美国在未来的技术竞争中失去先机。新能源技术不仅关乎环保,更关乎国家的能源安全和技术主导权。
当中国在全球新能源产业链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时,美国却选择了倒退,这种战略短视恐怕会让美国付出沉重代价。
这场围绕"大而美法案"的政治博弈远未结束。这个法案已经成为美国政治极化的又一个标志性事件,它所引发的争议和后果,可能会持续很多年。美国真的准备好为这场政治豪赌承担后果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