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补贴,能降低养育成本、提振生育愿望

发布时间:2025-07-29 23:25  浏览量:1

7月2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明确,从2025年1月1日起,对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3周岁以下婴幼儿发放补贴,至其年满3周岁。育儿补贴按年发放,现阶段国家基础标准为每孩每年3600元。

其中,对2025年1月1日之前出生、不满3周岁的婴幼儿,按应补贴月数折算计发补贴。对按照育儿补贴制度规定发放的育儿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在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特困人员等救助对象认定时,育儿补贴不计入家庭或个人收入。

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省份在不同层级探索实施育儿补贴相关政策,但此前缺乏统一的国家层面的基础育儿补贴政策予以规范、指导和统筹。现在,在国家育儿补贴制度的基础上,中央财政按比例对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予以补助;地方则需要根据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发展特点,在财力允许范围内补充出台差异化补贴政策,适当提标,与中央协同发力,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生育支持政策。

生育补贴的政策出来之后,很多人觉得一个月才300元,没人会为了300元去生孩子。这种声音在舆论场上还不小,但这个观点是错的。

2024年,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13万元/人。一个三口之家,一年收入就是12.39万元,一个月就是1万元。这1万元,要用于各种开支,贷款、交通费、孩子的培训班、娱乐、衣服等等。实际上,剩下来的,完全可以机动开支的不多。300元的生育补贴,相当于一个家庭每个月能存下来的钱的12%左右。这并不是一个毫无影响的比例。

更重要的是,任何刺激效应总是在边际上起作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觉得微小的价格变动不会引起需求的变动。比如,一双鞋,从499元降低到489元,没人会因为十块就改变选择。但是实际情况是,一个人本身就在两双鞋之间犹豫,多便宜10块钱,就会推动选择。所以,价格的轻微改变就会引发销量的改变。

对于一个不打算生孩子、生二胎的人来说,对于一个还没结婚的人来说,一个月发1万块钱,他也不会生孩子。但那些本来就在犹豫着要不要二孩的家庭,处于“决策边缘”的家庭,最近一系列的生育福利政策,就会改变他们的选择。简单地说,压死骆驼的是最后一根稻草,而拿掉一根稻草也是重要的。

生育补贴,直接发钱,将资金的配置决定权交给家庭,让家庭自主安排获得的补贴的用途,能给家庭带来更高的效用。当然,地方政府再跟上,补贴如果能达到一个月500元、一年能超过5000元,就能迈过一个心理上的门槛,产生更大的刺激效应。

2023年8月,国务院提高了个人所得税有关专项附加扣除标准,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专项附加扣除标准、子女教育专项附加扣除标准均由每孩每月1000元提高到2000元。近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有关举措。这些措施综合叠加起来,降低了3岁以下的孩子的养育成本,是能对家庭的生育意愿产生积极影响的。

当家庭生育决策处于决策边缘,被刺激政策影响后,无数人的这种决策,会形成一种新的社会观念,改变不愿意生或者觉得生一个就足够了的观念,形成一种新的预期,这又会引发新一轮生育行为。

总之,生育福利政策,不仅能直接减轻家庭负担,提振消费,更重要的是,它能潜移默化地改变生育观念。而观念,才是决定人的生育行为的最基本动力。

文 | 刘远举(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