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强筋骨,“造血”焕生机——高台县绘就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新图景”
发布时间:2025-07-29 01:59 浏览量:1
清晨的阳光洒满高台县骆驼城镇,骆驼城镇卫生院的诊室里已经排起长队——县中医医院主治医师李瑛正为村民看诊,这是高台县紧密型医共体“人才下沉”的日常场景。从短期坐诊到长期驻点,从专家下乡到基层进修,四种人才流动模式如同毛细血管,让优质医疗资源在城乡间高效循环,绘就出一幅“健康高台”的生动图景。
流动的专家库:从 "偶尔来" 到 "常驻守"
“以前孩子一生病,我们就得往县里跑,路途远不说,还特别折腾孩子。现在好了,每周三儿科主治医师李瑛固定坐诊,真是方便多了!”患儿家属满脸欣慰地说道。高台县骆驼城镇团结村村民李阿姨的话,道出了“每周一天”专家坐诊的便民实效。这种“轻骑兵”式的下沉,家长们在家门口就能够享受到县级医院儿科专家的高水平诊疗服务,既省心又省力。
“每周四一大早,便有闻讯而来的患者们有序排队等待着方主任的到来。”黑泉镇卫生院院长感慨到。“基层用药要兼顾疗效和可及性,像这类反复急性加重的患者,吸入装置的选择比县城医院更需注重操作简便性。”方主任在黑泉镇卫生院指导年轻医生进行业务查房时说。她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里,密密麻麻记录着卫生院的药品目录和设备清单,“只有先摸清‘家底’,才能制定接地气的诊疗方案”。
而在偏远的罗城镇卫生院,连续三个月驻点的外科主治医师胡彦刚,则带来了更深刻的改变。他不仅开设专家门诊接诊百余人次,更通过病例研讨提升卫生院诊疗规范,使处方合格率从60%跃升至80%,病历甲级率提高10个百分点。“过去处理骨折要到县级医院,现在胡医生带着我们做骨折固定术,一些简单骨折在卫生院就能处理!”卫生院医生的话,印证着中期驻点带来的能力跃升。
常年驻守的主治医师们,则成了基层医院的“顶梁柱”。在宣化镇中心卫生院,连续驻点1年的县医院内科主治医生薛磊,不仅让门诊量提升10%,更手把手带教出2名能独立看诊的骨干。“从应急处理到慢病管理,薛医生把整套规范都留在了这儿。”卫生院院长白文的感慨,正是长期驻点“扶上马、送一程”的生动注脚。
升级的培养链:从“送技术”到“育人才”
“以前是专家来一次学一招,现在到县医院进修半年,系统掌握了心电图诊断。”刚刚结束进修的巷道镇卫生院医师小王,展示着记录满满当当的学习笔记。这是高台县第四种人才流动模式的成果——每年选派基层医务人员到牵头医院“沉浸式”进修,让“输血”与“造血”形成闭环。
在县医院的技能培训中心,每周都有来自各乡镇的医生参加实操训练。“周四课堂”上,外科主任边示范骨折包扎边讲解要点,放射科医生通过远程平台同步解读基层上传的DR影像。这种“请上来学+沉下去教”的模式,已帮助40种常见病诊疗技术扎根基层。数据显示,远程会诊平台开通以来,累计完成远程诊断1.26万例及双向转诊878例,让基层医生在实践中快速成长。
织密的健康网:从 拉郎配”到“一家人”
人才流动的背后,是医共体打破壁垒的深层变革。高台县以县医院为龙头,将全县医疗机构拧成“一股绳”,构建起“县乡联动、以县带乡、城乡一体”的服务网络。这种协同效应在急诊抢救中尤为凸显。不久前,一名突发“胸闷、恶心”的老人被送到镇卫生院,当地医生通过双向转诊平台紧急求援,县医院立即开通绿色通道,患者从乡镇到ICU仅用20分钟。“以前转院要等手续、凑车辆,现在一键呼叫就有专家指导,转诊全程无缝衔接。”参与抢救的王医生感叹道。
从每周坐诊的“流动诊所”到常年驻守的“固定专家”,从下乡带教的“技术种子”到进修归来的“本土骨干”,高台县通过四种人才下沉模式,让基层医疗机构从“能看病”向“看好病”跨越。基层门诊处方合格率提升20%,患者平均治疗周期缩短3天,群众满意度达90%以上。
以牵头医院为针眼的紧密型医共体“绣花针”,正穿透资源壁垒的“千层底”,织就高台县12余万群众的健康守护网,医共体的针脚越密,群众健康的网就越牢,我们坚信,通过持之以恒的“精准输血”与“系统造血”,必将绘就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枝繁叶茂、惠泽高台的壮美新图景。(赵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