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科医生提醒:感染带状疱疹的,多由这3个诱因引发,务必警惕

发布时间:2025-07-28 22:23  浏览量:1

本文2187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老周今年58岁,是个习惯早起锻炼的退休教师。看上去身体挺硬朗,平时也没什么大毛病。可前段时间他突然感觉背后像针扎一样疼,没几天皮肤上就冒出了一串红疹,一圈一圈围着右侧腰部蔓延。去医院一查,竟然是感染了带状疱疹

医生告诉他,这是潜伏在体内几十年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趁机“复活”了。老周一脸疑惑:“我小时候得过水痘,怎么现在又来了?”

很多人和老周一样,觉得带状疱疹是老年人才得的“皮肤病”,但其实这东西可不简单,它背后的根源和我们身体的免疫状况息息相关。

别被那些起水泡、长红疹的外表骗了,带状疱疹其实是一种侵犯神经系统的病毒性感染。它的罪魁祸首叫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就是小时候让你起满身水痘的那个病毒。

你以为水痘好了病毒就消失了?其实不然。这个病毒会悄悄躲进你体内的脊髓后根神经节,伺机而动。等你年纪大了、免疫力下降,它就开始“复工”,从神经里钻出来,在皮肤上沿着神经分布冒一圈水泡。

尤其是50岁以上人群,感染带状疱疹的风险显著增加。《中国带状疱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群中,带状疱疹的年发病率高达7.7‰

很多人感染后第一反应是:我最近也没着凉、没熬夜,为什么偏偏是我?其实,带状疱疹的爆发往往不是偶然,而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3个诱因,最常见也最容易被忽视。

免疫力突然下降,是最大元凶

老年人、长期患慢性病的人、熬夜加班、压力大的人,免疫系统一旦被“打懵”了,病毒就有空子可钻。临床中,很多带状疱疹患者都报告在发病前感到异常疲惫或精神紧张。

尤其是接触过化疗、放疗、糖尿病、肿瘤、HIV感染等人群,免疫系统长期处于低位运行,病毒复发率远高于常人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显示,免疫抑制人群感染带状疱疹的风险是正常人的5-10倍

长期熬夜、精神压力大,是“慢性杀手”

不少年轻人也会中招,原因很简单:作息混乱。长期熬夜、睡眠不足,会让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双双“罢工”。

再加上工作压力山大,情绪长期紧绷,体内激素紊乱,成为病毒活跃的温床。这也是为什么有些30多岁的白领,也会出现带状疱疹的原因。

医生常说:“不是你老了,而是你过得太累了。”

患过水痘的人,体内一直带着病毒

你没看错,几乎所有得过水痘的人,体内都藏着带状疱疹病毒。只不过它处于“休眠”状态。

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带状疱疹临床诊疗指南(2023年版)》指出,约99.5%的中国成年人都感染过水痘病毒,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未来都有复发风险。

这意味着,只要你得过水痘,哪怕是几十年前的事,只要免疫力一崩塌,病毒就可能重新活跃,发展成带状疱疹。

很多人以为带状疱疹就是皮肤起泡,忍忍就过去了,但真相远比你想的严重。

疼痛感不是一般的“神经痛”

带状疱疹的疼痛是沿着神经传导的剧痛,很多人形容像刀割、火烧、电击,有些人甚至晚上痛得睡不了觉。

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发展成“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疼痛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根据《中华皮肤科杂志》数据,在60岁以上的患者中,超过30%的人会发展为后神经痛

面部带状疱疹甚至可能致盲

如果病毒侵犯到三叉神经,水泡出现在脸部、眼周或耳朵周围,那就危险了。

一旦侵犯眼部,可引发角膜炎、虹膜炎、视神经炎等问题,处理不及时,可能出现视力永久性损伤甚至失明

说到底,带状疱疹说来就来,最怕的就是你没防备。其实,它最怕你“有准备”

疫苗是目前唯一有效的预防方式

别等感染了才后悔。带状疱疹是可以预防的,接种疫苗是目前最有效的手段

国家药监局批准的重组带状疱疹疫苗(如欣安立适)已在全国范围内接种,建议50岁以上人群优先接种,尤其是有基础病或免疫力低下者。

临床数据显示,该疫苗的保护效力超过90%,有效减少发病率和后神经痛的发生。

提高免疫力,从生活细节做起

规律作息、饮食清淡、避免熬夜、适度运动,这些看起来“老生常谈”的建议,其实都是提高免疫系统功能的关键

尤其是中老年人群,一定要规律体检,控制基础病,避免免疫系统“掉线”。

如果已经感染,不要慌。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

确诊后,医生通常会开具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伐昔洛韦,越早服用,越能抑制病毒复制,减少神经损伤。

疼痛严重者,医生还会配合使用神经镇痛药物,如加巴喷丁、普瑞巴林等,控制神经性疼痛。

同时,避免抓挠水泡、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防止继发细菌感染。

很多人是感染后才知道原来这病影响这么大。它不是简单的皮肤病,更不是小题大做

真正让人痛苦的,不是那一圈皮疹,而是它留下的神经痛和后遗症。

带状疱疹是可防可控的,关键在于你是否重视它。别等它敲门了,才发现自己一点准备都没有。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带状疱疹临床诊疗指南(2023年版)》
[2]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2年)》
[3]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带状疱疹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4]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22年第55卷第6期.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