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突发政变,波罗申科卷土重来,泽连斯基顶不住,大势已去?

发布时间:2025-07-28 22:21  浏览量:1

一场闪电立法引发的政治海啸,正将这个战火中的国家推向权力洗牌边缘

权力游戏的午夜突袭

基辅街头,戒严令的肃杀气氛被愤怒的呐喊撕裂。数千名乌克兰民众举着“总统允许偷窃”的标语,在总统府外形成一片抗议的海洋。轮椅上的老兵特伦声音嘶哑:“我们在前线丢腿,不是让后方官员贪腐的!”

仅仅三天前,一场政治闪电战在议会悄然上演。

2025年7月22日深夜,乌克兰议会以263票赞成、13票反对的压倒性结果,火速通过第12414号法案。整个立法过程仅用一天时间,委员会主席缺席会议,多数议员未参与讨论便直接投票,法案文本甚至来不及被仔细审阅。

当泽连斯基的笔尖触碰到签字页,乌克兰两大反腐支柱——国家反腐败局(NABU)和特别反腐败检察官办公室(SAPO)的独立性轰然倒塌。从此,总统任命的总检察长将掌控生杀大权:随意调取案件、终止调查、甚至解雇反腐工作人员。

法案背后的致命动机

“这是在清除俄罗斯影响力!”泽连斯基面对镜头义正辞严。但反对派议员安娜·斯科罗约德当场戳破谎言:“NABU正在调查总统核心圈的贪腐案!”

矛头直指两大烫手山芋:副总理切尔尼绍夫牵涉的10亿格里夫纳建筑业腐败案,以及泽连斯基亲信在无人机采购中侵吞数亿美元资金的丑闻。

更深的博弈隐藏在硝烟背后。这两个反腐机构诞生于2014年后西方压力,名义上监督乌克兰反腐,实则是北约监视基辅当局的“眼睛”。当NABU被曝调查西方援助武器流向黑市时,西方国家趁机强化控制,将其打造成制约泽连斯基的“紧箍咒”。

收编反腐机构,既是堵住调查缺口,更是斩断西方操弄乌克兰政局的黑手。

西方震怒与街头怒火

法案签署前24小时的场景已显端倪:安全部门对NABU办公室发起15次突击搜查,70多名工作人员被无搜查令盘查,整个机构几近瘫痪。

风暴随即席卷国际社会。欧盟扩大事务专员玛尔塔·科斯厉声谴责:“这是乌克兰入盟道路上的严重倒退!”七国集团与欧盟大使发布联合声明,暗示可能削减援助。 德国、瑞典外交部紧急表达关切,连《经济学人》都刊出讽刺漫画,将泽连斯基比作萨达姆。

更致命的打击来自国内。尽管戒严令严禁集会,基辅、利沃夫、敖德萨等十余个城市仍爆发示威。前线士兵菲尔索夫在战壕中发出悲鸣:“看到有人抢劫为国捐躯的兄弟,没有比这更打击士气的了!”

三天认输的总统

面对滔天巨浪,泽连斯基的强硬姿态仅维持了72小时。7月24日,总统府突然提交新法案No.13533,承诺“恢复NABU和SAPO所有程序性权力及独立性保障”。

议会主席斯捷凡丘克紧急宣布将于7月31日审议该法案,多名议员暗示将“全盘接受”。 戏剧性逆转背后,是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的深夜通话——她直接向泽连斯基索要“解释”,并警告反腐改革关乎数百亿欧元援助的命脉。

“这是用新法案掩盖旧法案的恶臭,”基辅政治分析家马克西姆直言,“但国际信任一旦破裂,就像打碎的镜子,再难重圆。”

权力金字塔的裂缝

战场失利成为压垮骆驼的稻草。法案签署当天,俄军攻占顿巴斯核心枢纽红军城,乌军防线濒临崩溃,逃兵人数突破10万。士兵因欠薪自购劣质装备,而国防部官员被曝贪污15亿格里夫纳军购款。

总统权力根基正在瓦解。曾被视为泽连斯基“铁票仓”的军队出现倒戈迹象,抗议队伍中闪现军装身影。民调显示超过60%民众对政府廉洁性深度怀疑,前外长库列巴更痛斥法案通过日为“乌克兰黑暗日”。

西方舆论场已开始为后泽连斯基时代布局。乌克兰驻英国大使扎卢日内频繁亮相国际场合,被《金融时报》称为“更符合西方战略需求的人选”。而在基辅政坛暗处,前总统波罗申科的势力正悄然集结——这位曾被指控“叛国”的政治强人,嗅到了权力更迭的血腥味。

困兽犹斗的终局?

泽连斯基的补救显得苍白无力。他承诺建立“内部监控单位”,由安全部门对反腐官员进行两年一次的测谎审查,声称要防范“俄罗斯干涉”。 但民众记忆清晰:正是他三周前逮捕反腐活动家沙布宁,又阻止反腐人士齐维恩斯基出任要职。

当俄乌第三轮谈判在伊斯坦布尔草草收场,俄方抛出新条件:元首会晤只为签字,而非谈判。梅金斯基的冷漠宣言彻底堵死泽连斯基借外交翻盘的可能。

“总统在同时打三场战争:对抗俄罗斯、讨好西方、镇压国内反对者,而他的弹药库已经空了。”基辅大学政治学教授伊万诺娃的判词冰冷刺骨。

当泽连斯基颤抖的手签署新法案时,他或许想起五年前就职演说中的豪言:“要把贪腐扔进历史垃圾桶”。如今历史却以最残酷的方式报复:反腐机构独立性得而复失的闹剧,成为压垮民众信任的最后一根稻草;西方援助箱底附着“民主改革”的锁链已被剪断;而蛰伏的政敌,正等待给予致命一击。

大厦将倾之际,前线士兵的质问在基辅上空回荡:“当国家内部腐烂甚于外敌炮火时,我们究竟在为谁流血?” 答案或将决定这个苦难国度在战火与权斗之后,还能剩下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