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做“吠日”犬,常沐智慧光

发布时间:2025-07-28 05:06  浏览量:1

“见了骆驼就说马肿背——少见多怪。”这句广为流传的歇后语,以生动诙谐之态,勾勒出一幅因见识短浅而妄加揣度、大惊小怪的可笑图景。其蕴含着“见闻匮乏之人,遇平常事物亦觉新奇怪异”这一质朴道理,常被用于或善意或尖刻地告诫人们,当拓宽视野、增长见识,以免沦为他人眼中的笑柄。而四川盆地“蜀犬吠日”的典故,更为此理添了几分生动与无奈——长期不见阳光的犬,乍见太阳,竟觉异常而狂吠不止。这仿佛在警示我们,封闭的环境、有限的经历,极易使人丧失对常态的感知,过度放大对“异态”的惊诧。

古人尚且深知“少见多怪”之弊端,身处信息爆炸、瞬息万变的当代社会,这一警示愈发振聋发聩。然而,颇具玩味的是,我们似乎并未彻底挣脱“少见多怪”的桎梏,甚至以全新的形式演绎着这一古老困境。

首先,“信息茧房”导致的“少见”现象颇为突出。互联网看似为我们开启了认识世界的广阔之门,然而,算法推荐与社交圈层却在无形中编织起一张张个性化的“信息茧房”。我们每日接触的信息,多是契合自身既有观念与兴趣的碎片。长此以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趋于扁平化、同质化。对于圈外事物,哪怕仅是正常的社会现象、多元的生活方式,也可能因“少见”而觉“怪异”。譬如,当一些年轻人选择不婚、丁克,或是追求看似“不务正业”的兴趣爱好时,网络上便常现诸如“自私”“不孝”“异类”等论调。这难道不是新时代的“少见多怪”?只因我们“少见”此类生活方式,便轻易以固有、狭隘的价值观予以标签化、污名化,却忽略了个体选择的自由与合理性。

其次,“快节奏”催生了“多怪”的情形。在这个崇尚效率、追求即时满足的时代,人们的耐心愈发稀缺。对于需时间沉淀、深度理解的事物,我们往往缺乏静心观察与仔细思考的意愿,极易因一时表象而生“怪”念。例如,一些新兴的科技产品或商业模式,初期或许存在不完善之处,或与人们习以为常的方式有所差异。但总有人急于下论断,将其视作“异端”,甚至加以妖魔化。忆及 AlphaGo 刚问世时,便有人惊呼“人工智能将毁灭人类”,这背后除了对未知的恐惧,难道没有几分“少见多怪”的因素?我们“少见”如此强大的 AI,便对其未来产生过度且未经深思的担忧。同样,对于诸如环保、健身、文化传承等需长期坚持方能见效之事,人们往往期盼立竿见影的效果,一旦短期内未见显著改善,便易生出“这有何用”“不过是作秀”等“怪”论,忽视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再者,“情绪化”传播使得“怪”象被放大。社交媒体时代,情绪化表达往往比理性客观的陈述更具传播力。一则未经证实的消息、一段饱含强烈个人偏见的评论,皆可能因击中部分人因“少见”而形成的认知盲区,引发连锁反应,致使“怪”论四处蔓延。例如,某些地方出现个别负面事件,网络上可能瞬间涌现“这个地方全是坏人”“这种风气太可怕了”等极端言论。这显然是将个别现象当作普遍规律,放大了“怪异”之感,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制造社会对立,此乃“少见多怪”在情绪裹挟下的恶性发酵。

那么,于现代社会,如何才能避免重蹈“少见多怪”的覆辙,不做那对着太阳狂吠的蜀犬呢?陆游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给我们以启示,结合当下实际,我们更需主动“增广见闻,武装头脑”。

其一,要主动“破圈”,勇敢走出舒适区。有意识地涉猎不同信息源,阅读观点各异的文章,关注不同领域的发展动态,与不同背景的人展开交流。恰似刻意让自己多见几头“骆驼”,方能不被其“肿背”的外形所误导。其二,需培养“慢思考”的习惯。面对新奇或陌生事物,切勿急于下结论,多问几个为什么,尝试从不同视角去理解。给予事物发展一定时间,也给自己留出思考空间。其三,应提升媒介素养,学会辨别信息真伪,警惕情绪化表达,始终保持理性判断。做到不轻信、不盲从,不被“怪”论左右。其四,要坚持持续学习,以知识体系武装自身。知识不仅能增长见闻,更能提供分析问题的框架与方法,使我们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时,拥有更为稳固的立足点,不易被表象迷惑。

知识,犹如阳光,可驱散认知的阴霾;实践,恰似行走,能拓宽体验的边界。当我们竭力增加知识储备,以理性与经验武装自己,便如同那走出四川盆地的犬,终能领悟阳光的普照乃世间常态,而非对其存在惊诧不已。彼时,“少见多怪”或许真的只会成为一句古老的话语,提醒着我们在智慧之光的照耀下,如何更好地认知这个多元且复杂的世界。毕竟,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唯有保持开放的心态与持续学习的姿态,才是我们避免“吠日”、拥抱真实的至理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