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雷!西北五省最早宝马4S店:卖了五次!终究还是轰然倒塌!

发布时间:2025-07-27 07:28  浏览量:1

在西安的汽车商圈里,曾有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西安金花宝马4S店。2001年的春天,当它在城市北郊的产业园里揭开红绸时,整个西北汽车行业都为之侧目:作为西北五省第一家宝马授权4S店,无论是同行还是客户,都非常敬仰。


那时的金花宝马,像一位严谨又热忱的绅士。展厅里的每辆展车都被擦得能映出天花板的灯光,销售顾问不会急于推销,而是泡上一杯咖啡,陪客户坐在真皮沙发上聊车型细节——从3系的操控调校到7系的后排隐私玻璃,连轮胎纹路的设计原理都讲得清清楚楚。维修车间更是标杆,技师们穿着一尘不染的蓝色工装,手里的扭矩扳手要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客户休息室的玻璃墙能看到整个维修过程,有人来取车时,技师会递上一张手写的“保养清单”,上面用红笔圈出下次需要注意的零件磨损程度。

2008年前后,金花宝马迎来了鼎盛期。年营业额突破10亿的数字背后,是超过8000位稳定客户的信任。有位做工程的老客户回忆,2010年冬天他的X5在高速上爆胎,凌晨三点打给店里的24小时救援,不到两小时技师就带着备用胎赶到,换胎时还特意用暖风机给客户吹着脚——“那时候觉得,花再多钱买宝马,值!”这种把客户当“朋友”的服务哲学,让它成了西安汽车行业的“龙头”,连同行都来参观学习,说“金花的服务,是把‘尊贵’揉进了细节里”。


可谁也没想到,这份辉煌会在一次次易主中被一点点碾碎。

第一次转手是2012年,接手的集团还算谨慎,只是把销售指标提高了些,维修部的老技师们还能按老规矩做事。但到了第二次易主,新管理层开始强调“成本控制”,先是把免费洗车改成了付费项目,又把客户休息室的进口矿泉水换成了本地品牌——老客户们虽有微词,但念着多年情分,大多选择包容。第三次、第四次转手间隔越来越短,每次换老板,办公室的标语就变一次:从“服务创造价值”到“业绩优先”,再到“效率至上”。到宝信集团接手时,店里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裂痕:维修技师的流失率涨了30%,有客户投诉“小问题被说大毛病”,但那时大家还觉得,“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宝马的牌子在,总能撑住”。

直到2019年,广汇集团接手的消息传来,很多老员工心里咯噔一下。广汇是出了名的“资本玩家”,进门前就放话:“一年之内,毛利必须翻番。”

真正的崩塌,从那时开始加速。

最先是“辅料计划”的推出,听起来像个专业术语,实际却是强制消费的“变种”。客户来做常规保养,接待顾问会拿着一张清单说:“您的车需要加发动机清洁剂、油路保护剂、空调管道杀菌喷雾——这是集团规定的‘基础养护包’,必须买。”有位开了12年宝马的老客户算过账:以前小保养1200元,加了这些“辅料”后直接涨到2300元,可他翻遍宝马原厂手册,根本没提过这些“必须项”。有人质疑,接待顾问就翻个白眼:“集团规定的,不买就没法走系统。”

更让人心寒的是维修车间的变化。以前技师修完车,会拿着换下的零件给客户看:“您看这刹车片,磨到警戒线了,换了踏实。”现在呢?技师的工资直接和“推销额”挂钩,修不修得好车不重要,能不能卖掉高价项目才关键。有次一位客户的车只是雨刮器坏了,接待顾问硬是说“电机可能烧坏了,换整套要8000元”,客户半信半疑开到隔壁修理厂,花50元换了个雨刮器就好了——这样的事多了,老客户群里渐渐传开一句话:“金花现在不是修车的,是‘割韭菜’的。”



为了压低成本,广汇又推出“集采备件”政策。本该用宝马原厂零件的地方,换成了不知名厂家的“兼容件”:保险杠的漆喷得凹凸不平,机油的黏度和原厂标准差了两个等级。有客户发现刚换的“原厂滤芯”上连宝马logo都印歪了,找店里理论,经理却两手一摊:“集团统一采购的,我们也没办法。”更荒唐的是保养品,以前用的是宝马认证的全合成机油,后来换成了广汇自己贴牌的产品,价格涨了30%,说明书上却连生产标准都写不全。

客户的耐心在一次次失望中耗尽。2021年到2023年,金花宝马的客户流失率从15%飙升到68%。以前逢年过节,老客户会收到店里寄的春联和保养券;后来,只剩推销“延保套餐”的骚扰电话。有人在本地汽车论坛发帖:“十年前在金花修完车,技师会帮我把油箱盖拧紧;现在去,连车都懒得洗,就盯着你钱包。”

员工的状态更是雪上加霜。以前维修技师是“技术权威”,现在成了“推销工具”——完不成毛利指标,不仅扣工资,还要在晨会上被点名批评。有位干了18年的老技师,从2005年就在这里,看着自己亲手培养的徒弟一个个离职,他叹着气说:“以前我们聊的是‘怎么把车修到最好’,现在聊的是‘怎么把客户忽悠瘸了’,这活儿干着烧心。”两年间,员工离职率超过70%,剩下的人要么浑水摸鱼,要么等着拿完当月工资就走。

到了后期,连最基本的维修底线都守不住了。“小病大修”成了公开的秘密:空调滤芯有点脏,就说“风道发霉要整套更换”;刹车片还能跑5000公里,就说“随时可能断裂”。有次一位客户的车只是仪表盘亮了个故障灯,电脑检测是传感器接触不良,店里却报价2万元换“发动机控制模块”,客户报警后才发现,只是插头松了——这样的闹剧,让“金花宝马”的口碑彻底烂了底。有人开玩笑说:“现在去金花,不是修车,是去看‘如何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的表演。”

当一家曾经的行业标杆,沦落到靠欺骗客户、糊弄厂家(虚报维修项目骗补贴)、在事故车上动歪心思(故意夸大损伤多定损)来苟活时,它的倒塌早已不是意外。

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

不是技术跟不上,宝马的维修体系全球通用;不是配件没保障,原厂备件的供应链一直通畅。根源在于,它彻底丢了服务的“魂”——那份对客户的尊重,对专业的敬畏,对“把车修好”这件事最本真的坚持。

服务的本质从来不是流程和话术,而是“人性”:是把客户当“人”而非“提款机”的同理心,是承认“修车是技术活更是良心活”的责任感,是明白“客户的信任比一次成交更值钱”的长远眼光。


早年的金花宝马,恰恰抓住了这份“人性”。它知道买宝马的客户不仅买的是车,更是对“可靠”的期待——所以技师会多花20分钟检查轮胎纹路,销售会坦诚告知“这款车的后排空间其实不如另一款实用”,客服会记住老客户的生日并送上一句祝福。这种“不套路、不敷衍”的态度,才是它能成为“龙头”的核心。

而后来的管理者,尤其是广汇接手后,把“人性”换成了“账本”。他们算的是“每单毛利多少”,却不算“客户流失一个少赚多少”;他们考核的是“卖了多少保养包”,却不考核“客户下次还来不来”;他们盯着“集团集采能省多少成本”,却看不见客户发现“兼容件”时眼里的失望。当服务变成“收割”,当专业变成“忽悠”,再硬的品牌招牌也撑不住人心的崩塌。


其实,整个维修行业的逻辑从来都该是这样:技术是骨架,服务是血肉,而“人性”是灵魂。骨架再精密,血肉再花哨,丢了灵魂,终究是行尸走肉。

有些4S店总以为,靠严苛的内部考核、复杂的管理体系就能留住客户。可他们忘了,客户能记住的,从来不是“你们有多少项服务标准”,而是“那次修车,他们有没有真心为我着想”;员工能坚持的,也不是“完不成指标会扣多少钱”,而是“我做的这份工作,有没有价值和尊严”。

就像那位老客户说的:“我宁愿多花点钱,找个修完车会跟我说‘放心开,有问题随时找我’的地方,也不想去一个进门就盯着我钱包,修完车还得自己再检查一遍的‘坑’。”

维修行业的重生,从来不是引进更先进的设备,也不是制定更复杂的流程,而是先找回那份最朴素的“人性”:

——对客户,少点套路,多点坦诚。是小问题就直说,没必要夸大;不需要的项目就别推,别用“集团规定”当借口。客户或许会拒绝一次推销,但会记住你的实在。

——对员工,少点压榨,多点尊重。别把“卖保养品”和工资死死绑定,让技师能安心研究修车技术;别用“扣钱”解决一切问题,承认“把车修好”本身就值得被肯定。员工有尊严,服务才有温度。

——对自己,少点短视,多点长远。别总想着“这次能赚多少”,想想“怎么让客户十年后还来”;别盯着“集采能省多少”,想想“客户的信任值多少”。口碑是攒出来的,不是骗出来的。

西安金花宝马的倒下,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整个行业最该警惕的陷阱:当服务失去“人性”,再辉煌的过去也只能成为“令人唏嘘的回忆”;而只有守住“人性”,维修行业才能真正走得远、走得稳。毕竟,没人愿意为“割心”的服务买单,所有人都在等“暖心”的真诚回归。

帮主嘚吧嘚:

现在4S店能盈利的门店不多,没关门退网就算不错了,很多门店都在倒闭的边缘,作为员工可能是几个月的工资没发,作为客户可能是几千的保养套餐泡汤了。

但有没有人想过最惨的人其实是那个被员工和客户咒骂的老板?!他们已经想尽办法挽回局面,甚至是苦苦支撑着门店,想着不能抛下员工和客户。

我相信大多数跑路的4S店老板都是逼不得已,多年的辛苦打下的江山付之东流不是他们想看到的,几十年挣得钱可能已经消耗殆尽,主机厂、员工、客户三重压力压在老板一个人身上,长期不能盈利是难以为继的。别忘了,他也是有家庭的,是丈夫是父亲是儿子,他也要养家糊口。

帮主说这么多不是为了煽情,也不是为了做广告,是真心的想为这些困境中无法自拔的老板们一些思路和建议。

其实这些4S店的老板已经有多年汽车经销商的运营经验,也有员工团队的基础,也有基盘客户的沉淀,为何不考虑改做(或增加)一家新零售的汽贸店呢?帮主就推荐竹子买车的新零售汽贸店模式!现在已经有很多4S店集团在和竹子谈合作加盟,我相信这些老板都不是傻子,他们愿意和竹子合作一定是有原因的。

有很多同行问我竹子模式到底是什么?帮主参加过竹子买车的私享会,对竹子新零售模式有较深的了解。我的总结是:

竹子模式是竹子买车10年沉淀摸索出的一套基于新媒体获客、自研销售系统提效、合伙人模式解放人力、车源金融优势保证收益的被全国汽车主机厂、经销商集团、汽车行业协会等汽车同行争相来访学习调研合作的汽车新零售模式。

简单一点说,获客能力更强,线索利用效率更高,人员更加精简,人力成本更低,运营效率更高,管理成本更低、单车毛利更高...

竹子买车24年12月份做到单店单月新车交付4255台,这个结果就能说明这个模式是很OK的!

有兴趣了解竹子新零售模式的汽车同行欢迎与帮主交流。

文章来源:网络,文章不代表本平台观点,仅供参考。

感恩原创作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侵权,烦请平台留言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