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奴贸易:一匹马能换到三个女人,白人女性最受欢迎!

发布时间:2025-07-27 06:52  浏览量:1

免责声明:本网发布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文章观点仅供参考,所涉及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为提高文章流畅性,文章可能存在故事编译,读者请自行辩解!如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

【血色交易:马换少女的历史】

1683年夏天,北非阿尔及尔港的码头上,马蹄扬起的尘土还没落下,海盗船的舱门“吱呀”一声被撬开。三个裹着粗麻布的乌克兰少女被拖出来,头发凌乱,眼神空洞——她们刚被从波兰边境的村庄掳来,此刻正被船长用马鞭指着,跟阿拉伯商人讨价还价:“一匹马,三个,不还价。”

这不是小说里的血腥桥段,而是中世纪到19世纪初,持续300多年的白奴贸易现场。据历史档案记载,从16世纪到19世纪,至少有100万欧洲白人被巴巴里海盗掳走,从英国渔夫到意大利贵族,从法国修女到乌克兰农民,只要海盗的船帆出现在海岸线,就可能成为被绑的目标。

他们被塞进船舱,像牲口一样按斤论价,年轻女性能换两匹骆驼,强壮男性抵得上一头牛,老弱病残直接扔进海里——可奇怪的是,西方总爱拍电影讲黑奴的苦难,却很少有人提起这段“白人奴隶”的血泪史。

【中世纪地中海海盗的崛起】

中世纪的地中海乱得很,基督教国家和伊斯兰势力打来打去,谁都想占块地盘。北非沿海的海盗就钻了空子,他们大多来自突尼斯、阿尔及尔这些地方,一开始就是些小打小闹的,抢抢过往的商船。后来看这生意来钱快,就越来越大胆,搞起了船队,不光抢货,连船上的人都抢,抓回去要么要赎金,要么就卖掉。

这些海盗有个名字,叫巴巴里海盗,他们在地中海横行了好几百年,成了欧洲沿海老百姓的噩梦。

【捕猎欧洲白人奴隶链条】

那些年欧洲沿海的村子,天不亮就得有人站在礁石上望风——只要看见地平线上飘着黑帆,全村人就得往山里跑。海盗的船快得很,趁着涨潮摸进港口,火枪一响,男人被绑手,女人被蒙眼,连吃奶的娃娃都被揣进布袋。

1631年爱尔兰的巴尔的摩镇,一夜之间被掠走200多人,教堂的钟声还没敲完晨祷,修女们就被拖上了船。年轻姑娘最值钱,海盗看见妙龄少女眼睛就红,直接扛在肩上往船舱塞;小男孩能干活,拿绳子一串串捆着;老弱病残嫌占地方,要么砍了扔海里,要么让狗咬着玩。

有渔民回忆,他老婆被掳走时怀里还抱着刚烙好的饼,饼掉在沙滩上,海盗的马蹄碾过去,连灰都没剩下。

【船舱到市场黑奴非人境遇】

被绑的人塞进船舱,舱门从外面锁死,连透气的缝都留得小。里面黑得伸手不见五指,人挤人,连坐的地方都没有,只能蜷缩着。海水渗进来,地板又湿又黏,臭汗、呕吐物混在一起,味儿能熏晕人。船上没多少水和粮食,船长怕他们闹事,一天就给一小把馕,渴了只能喝船底发绿的脏水。有人发烧了,咳得撕心裂肺,也没人管,就那么躺在那儿,第二天没气了,直接被拖出去扔进海里——省得占地方。

在海上漂了一两个月,活着到港口的,先被赶到海边的石头房子里,用盐水冲一遍,说是“消毒”,其实就是让买家看着干净点。第二天一早拉到奴隶市场,男的站一排,女的站一排,脱了上衣让人看牙口、摸胳膊,跟挑牲口一样。年轻姑娘最值钱,十五六岁的能换两匹骆驼,要是长得白净,还能多要个地毯;壮实的男人抵得上一头牛,能扛大包、挖水井;老的、病的没人要,要么扔回船上自生自灭,要么卖给矿主,死了就当填坑的。

买走姑娘的大多是当地的富人,有的当小妾,有的送进后宫,白天端茶倒水,晚上得听主人的。有个意大利修女被卖给总督,因为不肯脱衣服,被鞭子抽得背上没块好皮,后来听说疯了,整天抱着墙喊“妈妈”。男的更惨,被拉去修城墙、挖盐矿,天不亮就得起来干活,太阳落山了才能歇会儿,一天干18个钟头。吃的是发馊的麦饼,喝的是浑浊的河水,稍微慢一点,监工的鞭子就抽过来。有个英国渔夫想逃跑,被抓回来打断了腿,绑在广场的柱子上,活活晒死了——就是给其他人看的,谁敢跑,就是这个下场。

【西方叙事滤镜:黑奴白奴之别】

翻开西方的历史书,黑奴的镣铐被反复描写,博物馆里摆着他们的枷锁,电影里演着他们的眼泪,可白奴的故事却像被扔进了地中海的深渊,连点浪花都没留下。英国港口曾立着“防海盗”的石碑,意大利教堂的壁画里画着被掳的修女,可这些痕迹后来都被轻轻抹掉了——毕竟,说“文明的欧洲人”也曾被当牲口卖,多丢人啊。

他们总说黑奴贸易是“原罪”,可白奴贸易的账,却从没见谁认真算过。不是因为不惨,爱尔兰渔村被抢光时,哭声比棉花地里还响;也不是因为人少,100万条命,够填满半个阿尔及尔港了。说到底,还是因为那些奴隶是白人——是后来站在“文明顶端”的人的祖宗。

自己人被奴役的事,怎么好意思写进“进步史”里?所以档案被锁进阁楼,故事被改成“海盗传说”,好像那些被卖掉的少女、累死的渔夫,从来没存在过一样。

【工业军事人权下贸易消亡】

不过这生意也没长久。18世纪末,欧洲开始搞工业革命,船不一样了,以前是木头帆船,靠风跑,海盗的船快得很,追不上;现在有了蒸汽轮船,铁壳子,装着大口径火炮,跑起来突突响,海盗的小破船根本不敢靠近。英国、法国这些国家海军越来越强,1815年还联合美国,直接出兵打阿尔及尔——海盗老巢的城墙被轰塌,总督吓得躲在地窖里,出来签了条约:不准再到欧洲沿海抓人,抓到就打。

这时候人也开始琢磨,老抓人当奴隶不是事儿。法国大革命喊“自由平等”,美国独立说“人人生而平等”,教堂里的神父也开始骂:“都是爹妈生的,凭啥当牲口卖?”英国先立法禁止奴隶贸易,接着法国、美国也跟上,买奴隶的人少了,市场小了——以前买个姑娘能换两匹骆驼,后来没人要,海盗抓了人只能自己养着,还得管饭,不划算。

海盗没了钱赚,船又跑不过蒸汽船,再抓人就得挨炮轰,慢慢就不敢出海了。19世纪中期,阿尔及尔的奴隶市场关了门,突尼斯的海盗船拆了当柴火,巴巴里海盗这个名字,渐渐没人提了。

【打破“颜色盲区”正视奴役伤痕】

历史不该挑着记。西方总说黑奴贸易是“文明的污点”,可白奴被按斤卖的时候,阿尔及尔的奴隶市场照样血流成河。

爱尔兰渔村的哭声、乌克兰少女的眼泪、非洲草原的镣铐声,本质上没什么不一样——都是人被当成牲口,都是命被踩在脚下。

现在讲历史,别光盯着一种颜色的苦难,好像只有黑奴的疼才叫疼。那些被海盗拖走的修女、被打断腿的渔夫,他们的故事也该捞出来晒晒。

毕竟,不管是黑皮肤还是白皮肤,被塞进船舱的那一刻,心里的怕都是真的。正视所有伤痕,才算真的懂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