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福地之第三大名山——仙磕山,密藏一处“仙人之居”
发布时间:2025-07-26 15:15 浏览量:1
文图:水寒山
白龙山的名字唤久了,丢失了另一个响亮的身份——仙磕山,道教七十二福地之第三福地,道家名著《云笈七签》记载:仙磕山,温州梁城县十五里近白溪草市,真人张董华治之。
或是年代久远失落,或是虚构,或是源于传说,因温州境内无梁城,于是就有了“仙磕山”之争,一块“仙磕山”的石碑,高调地立在了温州永嘉的陡门,像是有那么一回事,边上有个叫白溪的村子。
历史需要真相与还源,洞天福地之说源于唐代杜光庭的《洞天福地记》,仙磕山开山始于东晋,据《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永乐乐清县志》、《白龙山志》等古籍考证,乐清虹桥的白龙山才是道教福地之第三大名山。仙磕山,除白龙山名外,还有丫髻山、窑奥山、仙鹤山、石骨山等名字,似乎都不如仙磕山名的仙风道骨。
白龙山名一说源于白龙圣母的传说,相传峃车村有一江姓女子,因浣纱误吞龙卵而怀孕,居于村后的仙磕山洞窟中,诞下白龙,被奉为白龙圣母,立宫祭祀,称白龙圣母宫。
仙磕山有上、中、下三座白龙圣母宫,超过二十座宫观庙宇。我本去一个叫白龙坟的地方赏仙磕山杜鹃的,却误打误撞,上到了仙磕山主峰。
草木殒没,山石横陈,山石为峰,是仙磕山的一个主要特点。龙水喷景区素有“仙人之居”的美称,山顶开阔,林木还算茂密,景致比较集中,巨石形神皆俱,富有想象,仙人屏风、仙人床、仙人椅、喜鹊岩、剑岩、蘑菇岩、开口岩、龙抽岩、猩猩岩……。
青云道观位于龙水喷景区,始建于南宋,为纪念白龙圣母之兄江青云在此隐居讲坛而设,道观内拥有一棵世界独一无二的百年五叶松柏,“青山堪养道,云水得大观”,这是青云道观的至理铭言。
道者清修,龙水喷景区林荫绿道,安静至极。上龙水喷景区得登龙门石阶,这是一条捷径。仙磕山道路四通八达,龙水喷还有一条山道,是从山脚出发的,猿崖而上,至登山歌石刻、望虹亭、白龙塑像,前山门牌坊立于此道,似一扇敞开的登极之门。
青云道观前有一水池,名叫笔砚池,池中有一口泉眼,水从龙口而出,经年不衰,这是龙水喷名的由来。龙水喷景区所在是处孤山,算是仙磕山的第二峰,除非与主峰地下水脉相通,要不然也是奇迹,但我登临龙水喷时,池水虽清,却未有惊澜。
龙水喷
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虹桥镇
每隔一个小时,就有一辆公交车绕上山梁,难以想象,这山脊上没有人家的仙磕山,完成了向四面八方的声名传播,虽然,口中已改成了另外一个名字。山脊上有叫卖的小摊,诺大的停车场,还有两节集装箱的白龙山庄,仙磕山聚集了今天不少的人气。中午,我在山庄吃了碗面,一改大山中的土里土气,用海中的弹胡干、鳗鲞作辅料。
站在龙水喷的巨石之上,一次面对面的向主峰眺望,一张清晰地面孔:一座寺庙,几个红字。上主峰的路似乎有点难找,竖立的指示牌都是不同方向的太子宫,凭着辨别,我登上了仙磕山主峰。仙磕山的主峰,是两座高低不同的石峰,连霄嶂和九州岩,但不知山下指示牌上的狮峰是指哪座峰。
方大亭横在两峰之间,象一根扁担,挑起两头的景致。暂时躲避炎热,方大亭中有荫凉的风,还有视线中尚未被季节关闭的花朵。方大亭大受欢迎,登上主峰的人大概率都会在此解乏。九州岩似马,也似骆驼,向北而望。连霄嶂似雷笋,一枚枚向天而立。
两座石峰有迵异的风格。九州岩是叠岩,被大山举高的部分,似孩子手中玩具的随意叠磊,容易有中空的穿洞,容易脱落,那些圆滑的石蛋蛋都滚落山崖去了,扁平的成了床,成了桌,也成了形象的鲤鱼脊。在九州岩上打坐,是件有趣的事情,当我什么都不想要的时候,面对的却是四周躁动的世界。九州岩也叫“仙叠岩”,可测晴雨,云聚则晴,云散数日则雨。
真正的连霄嶂是什么样子,我只看到了片面的容颜,往往双眼看山峰,大多只是仰望,自从有了无人机这种东西,连霄嶂就有了另一个视角,另一个名字,“喜鹊巢”、“燕恋岩”,峰顶的诸多天然洞隙,也被称作了“凤凰洞”。我从东面找到了一条能够登上连霄嶂的道,同时,也找到许许多多的峰的名字,可惜,我没能做成那个勇敢攀登的人。
在连霄嶂南面的巨石下,嵌着一座道观,古名“纯顶寺”,有760余年的历史,这就是“白龙圣母宫”的上宫,与双髻寺、龙门观构成上、中、下三宫,纯顶寺历史上不乏名人的光顾,宫内外分布着宋、明代墨迹,摩崖题刻,宫后悬崖的巨石上,刻着郭仲选朱笔题写的“白龙山”三字,远看颇有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