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观影《戏台》(2)
发布时间:2025-07-25 15:27 浏览量:1
话剧和影视作品中,以北京方言(北京话)为基本语言的作品不多,但已有作品每一部都是经典,如人艺话剧《茶馆》、电视剧《骆驼祥子》和《大宅门》等。电影《戏台》是一部以北京方言为基本语言的电影。北京方言俗称“京片子”,一般来说只是“四九城”以及近郊一带北京人使用,稍远一些如远郊区一般都有自己的方言。北京话的特点包括儿化音、“您”、“怹”等敬语的使用、保留入声、轻声运用、吃字吞音以及语速较快等发音习惯,构成北京话独特的发声韵律。特定的场合下,北京话具有一定的幽默感。电影《戏台》主要使用北京话作为影片的基本语言,同时,根据情节设定,在突出故事发生在京城这一特定地域的同时,又引进了韵味十足的唐山地方话,不同人物两种方言交替使用,不仅产生语言上的矛盾,也使得电影增添了几分喜感。
电影《戏台》中颜色的运用十分考究。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戏班演员、街头商贩等平头百姓晦暗的灰、蓝色服装与军阀士兵光鲜亮丽的黄色或蓝色军服、六姨太色彩鲜艳的旗袍、刘八爷棕色裘皮大氅等形成强烈的对比,以此表现出不同社会阶层人员的不同境遇。值得一提的是,与强调颜色上的视觉冲击力、或者使用小清新颜色制造浪漫氛围的众多影片不同,《戏台》电影大量采用了中国传统颜色,整部电影基色以红色(剧场内)和蓝色(剧场外)为主,包括服装道具在内,影片中没有使用纯色,而是在在大红、明黄、翠绿、湛蓝等基本颜色的基础上适当添加一点黑色,各种颜色稍微偏暗,使得影片呈现出来的色彩更加沉稳、大气、肃静,同时偏暗的颜色又比较契合民国初期军阀混战、国家衰败、百姓困顿、社会动荡的乱象。中国传统颜色的运用使得电影《戏台》凭添几分神韵。
电影结尾,男旦凤小桐为了捍卫个人气节与尊严,拒绝强权压迫,也为了坚守艺术的纯洁性,毅然决然地走出城门,翻过大桥跳入护城河。身后城门上面则悬挂着新近入城的“蓝大帅”巨幅画像,而画像却是单口喜剧(脱口秀)演员徐志胜的面容。凤小桐跳河和徐志胜自带喜感的微笑这一对矛盾既十分冲突,又有几分诙谐,摆脱了喜剧“以喜开场,以悲收场”的惯例,将陈佩斯式的喜剧风格完美演绎到电影结束。
电影的片尾曲以北宋王安石的词作《桂枝香·金陵怀古》为歌词,词作大意是王安石登上金陵城(今南京),看到的是金陵壮丽景色,想到的却是六朝古都的繁华已是过去,当下的人们纸醉金迷,沉湎于“后庭花”中。而词中的描述与民国初年的北京又是何其相似。《戏台》叙述的是五庆班与京戏的故事,片尾曲却采用了越剧唱腔,这种错位表现也是对当时社会乱象的讽刺,对艺人含辛茹苦、甚至迫不得已顶着他人的名头挣扎求生的扭曲生活的控诉。凄婉的曲调更是催人泪下。
有些影评认为六姨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物,这点自己不敢苟同。电影的要义是制造矛盾,六姨太的出现与塑造就是为洪大帅制造矛盾,用来丰富洪大帅的人设。洪大帅乃一介武夫,手握百姓生杀大权,他只在意争权夺利,却不注意自己身边的女人,任其在外潇洒放纵而不可知。如果没有六姨太这一角色的设定,洪大帅的形象就会显得单薄很多。也就是说,六姨太这个人物是为洪大帅而设,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
电影《戏台》中也有一点自己没有看懂的地方。六姨太带着一个女孩儿走出帅府,登上马车,前往德祥大戏院探望她的偶像金啸天。这个女孩是六姨太的孩子?还是妹妹?还是丫鬟?女孩看样子大概有7、8岁,再看六姨太的年龄,似乎不应该有这么大的孩子。依照洪大帅的性格,如果六姨太有这么大的孩子,后面应该会有七姨太、八姨太之类的女人。如果是她的丫鬟,六姨太对女孩又是呵护有加,就其身份来说似不应该。以女孩不苟言笑、无所事事的神态来看,也不像是一个丫鬟。俩人进入大戏院后,这个女孩再没出现,甚至六姨太又是“压腿”、又是“开嗓”,整出巨大动静之时,这个女孩也未见踪影,好像不太正常。并且这个女孩在整部电影中只是出现一次,此后再未露面。某种意义上说,这个人物的设定是游离整部电影之外的一个人物,换言之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物。
电影《戏台》没有展现波澜壮阔的、史诗般的场景,它所演绎的只是军阀混战下一般市井小民的日常生活。但就是这些个一件件小事,让我们认识了民国初年荒诞不经的社会乱象,让我们为之发出由衷的笑声,也流下同情的泪水。不同于陈佩斯早期的电影和小品,电影《戏台》更具有艺术性,更具有深邃的内涵,它留给人的不仅仅是笑声、泪水,还有思索。两天后我再次走进影院,第二次观看电影《戏台》,只为抚慰内心那份难以忘怀的情感。
2025年7月24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