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了一趟公园相亲角:省高考状元都来征婚了!

发布时间:2025-07-26 03:45  浏览量:1

周末去附近的公园散步,没注意走到了相亲角,那里挤满了帮子女征婚的大爷大妈。我遇到一个老乡,便上前聊了几句。他说:“闺女研究生毕业,在重点大学当老师,长得漂亮,也没有家庭负担。”我惊讶地说:“这么好的条件,应该不愁嫁啊!”他叹了口气:“哎!我在这里帮她征婚三年多了,今年再坚持半年,如果还没成功,明年就不来了。”我问:“您想找个什么样的女婿?”他说:“闺女没啥特别要求,对男方唯一的要求就是长得帅,身高175以上。”我环顾四周,发现来征婚的人条件普遍不差,连“广东高考状元”都来了。但大爷大妈们都说征婚成功的不多,这两年回来发喜糖的,一只手都数得过来。

这场景,与官方数据不谋而合:2013年结婚人数达到峰值,全国结婚登记1346.9万对,结婚率约9.9‰(即每千人中有9.9对登记结婚)。从2014年起逐年下滑,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610.6万对,结婚率为4.3‰,10年降了近一半。更扎心的是离婚率:2000年后持续攀升,2021年“离婚冷静期”政策出台后短暂回落,2024年又反弹回3.21‰。

为什么结婚的越来越少,离婚的越来越多?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先想明白:人类为啥要结婚?

有人说,婚姻是为了性。这显然不对,因为即使不结婚,人类同样可以得到性的满足。事实上,婚姻恰恰为性套上了枷锁。还有人说,婚姻是为了爱情。这更不对,旧社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哪来那么多爱?如果有爱情,那也只是幸运的“副产品”。

结婚是为了什么呢?用恩格斯的话说,是为了人口再生产。用老百姓的话说,是传宗接代。婴儿长大成人,要吃,要喝,要教育。这活儿谁来干?远古人类曾“群婚群养”,孩子“知其母而不知其父”。但这种养育方式效率不高。人类后来发现,“一个爸+一个妈+娃”组成的三角,养娃最稳当。这就是今天的婚姻制度,其核心功能是把“养娃”这件事,变成一对夫妻的“共同责任”。

为了让大家乖乖生娃,使人类繁衍而不灭绝,祖先们想尽了办法:比如确立“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伦理观念,强调传香火的极端重要性。子女不仅要有,而且多多益善,“文王百子”由此被传为千古美谈。即便是古代的一夫多妻制,也被礼法解释成为夫家为了生育更多的合法子嗣。

结婚不为性,不为爱,只为娃。懂得了这个道理,就明白了为什么现在结婚的人越来越少。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让“养儿防老”不再是刚需。长辈们说:“多子多福。”现在的年轻人说:“儿孙自有儿孙福,没有儿孙我享福。”当“生娃”不再是人生必选项,结婚的“刚需”自然就弱了。

没人愿意为了“完成任务”随便找个人搭伙,于是相亲角的“优质青年”越来越多,成功配对的却越来越少。

如果说“生育需求下降”是结婚率走低的大背景,那么“爱为成婚”的观念,则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今天我们经常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也意味着,婚姻首先要有爱情,然后才需要为它修一个“坟墓”。

过去可不是这样的。冯友兰先生说:“儒者论夫妇关系时,但言夫妇有别,从未言夫妇有爱也。”古人结婚,更多是“责任”——“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到时间就结婚。至于“爱不爱”,那是运气好才有的“副产品”。

但现代婚姻不同了。受西方“浪漫主义”影响,我们把爱情捧上了神坛:“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婚姻必须以爱为基础”,提倡年轻人以此自由选择伴侣——这是两百年前才开始在欧洲和北美流行的“激进新观念”。这种观念听起来很美好,却藏着巨大的陷阱:婚姻是稳定的,但爱情是流动的,捉摸不定,玄之又玄,有的人一见钟情,有的人寻寻觅觅几十年都遇不到。

早在200年前,“爱为成婚”刚刚流行时,就有人警告:爱情主导的婚姻会颠覆婚姻制度。就像前述的那个在重点高校工作的女孩,先后与30多个男生相亲,每次都因为“聊不到一起”黄了,急得父亲直跳脚:“现在的孩子,要么太现实,要么太理想化,哪有过去‘凑活过’的劲儿?”女孩那个“175+帅哥”的要求,看似简单,实则是“没爱情就不结婚”的缩影。

这是时代的进步——尊重个人选择,但也为婚姻制度的稳定性埋下了隐患。欧美早就出现的结婚率下降,不可避免地蔓延到中国。

“爱为成婚”不仅拉低了结婚率,还抬高了离婚率。爱情有保鲜期,所谓“七年之痒”。今天的“心动”,可能明天就变成“厌倦”;今天的“灵魂伴侣”,可能明年就觉得“话不投机”。

但婚姻需要面对的,是柴米油盐的琐碎、育儿养家的压力、双方父母的矛盾……这些“现实课题”,远不是“我爱你”三个字能解决的。爱情的保鲜期一过,爱情淡了、没了,婚姻自然就散了。《中国婚姻家庭报告》显示:2023年离婚原因中,“感情不和”占比超60%,其中因“激情消退”“沟通不畅”导致的离婚,比10年前多了3倍。

当“爱”变成婚姻的唯一支柱,来的时候轰轰烈烈,走的时候也干脆利落——婚姻的小船,说翻就翻。古人强调“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才”不是指才华,而是指“钟情”;德也不是行为上的善,而是“幸福”。古人早就认识到,不能把婚姻的稳定寄托于富于流动的爱情上。

人就像刺猬:离远了觉得冷,逼近了又有刺。处理人际关系本就不易,而夫妻关系更是难上加难,因为双方离得太近、接触太深。“不吵架不成夫妇”,“不是冤家不碰头”,这些俗语含有相当的真理。

因为夫妻相处不易,过去的人把婚姻看得十分严肃,甚至带着一些悲壮的调子。“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烛,取妇之家三日不举乐。”读来有如勇士授旗赴战场。事实也是这样。若把感情的满足抛开,婚姻只剩下一对养娃的担子,含辛茹苦,一身是汗。

如何使婚姻这种重要而艰难的关系长久维持呢?人类煞费苦心,想了很多花样。比如婚礼。婚礼的作用,就是把个人的私事,变成一件很多人关心的公事,使夫妻哪怕一时感情失和,也会因牵涉太多而不致离异。即使这样还嫌不够,于是把婚姻赋予宗教意义而神圣化。

在西方,婚礼要在教堂由牧师主持,把婚姻视为向上帝负责的契约。在中国,“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婚姻不光有祖宗的监视,还得把天地鬼神请来做证。说白了,就是用“社会压力”“神圣感”捆住两个人,哪怕没了感情,也得为了孩子、为了名声扛下去。

婚姻的起点是爱情,但底色是责任。一纸婚书与其说是“爱的盟约”,不如说是“责任契约”:不管爱不爱,养娃的担子得一起挑到底。

最后说句实在话:结婚少了,离婚多了,不是婚姻“坏了”,而是它的意义变了。过去婚姻是“生存必需品”,现在成了“生活选择题”。有人想找爱情,有人想拼事业,有人就喜欢一个人过——这本身就是进步。

只是别忘了:爱情是婚姻的糖,但责任才是婚姻的盐。没糖可能不甜,没盐却很难长久。毕竟,日子过着过着,总会有柴米油盐的琐碎、意见不合的争吵,这时候能撑下去的,往往不是“我爱你”,而是“我陪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