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菜曾随徽商闯天下,如今为何困在安徽?四大真相太扎心

发布时间:2025-07-25 19:00  浏览量:1

上回和朋友聊起中国八大菜系,我说“徽菜可是其中一员”,对方一脸懵:“徽菜?是不是安徽的菜?那有啥代表作?”我想了半天,只能蹦出“臭鳜鱼、毛豆腐”——可刚说完,朋友就皱起眉头:“听名字就劝退,好吃吗?”

这场景太熟悉了。明清那会儿,徽商富可敌国,徽菜跟着他们的足迹开遍大江南北,上海最多时有500多家徽菜馆,武汉、扬州的徽菜更是“香”遍街头。可现在呢?川菜有海底捞、湘菜有炊烟时代、粤菜有点都德,满大街都是这些牌子的连锁店;云南菜靠菌子火锅出圈,江西菜用小炒肉刷存在感,连贵州酸汤鱼都在短视频里火得不行。唯独徽菜,出了安徽就难寻踪迹,连本地人都感慨:“咱这菜,咋就走不出去?”

最近去安徽旅游,在黄山吃了顿地道徽菜,才算摸到点门道。桌上摆着臭鳜鱼、毛豆腐、胡适一品锅,香气里带着股发酵的“鲜”,本地人吃得直咂嘴,可同行的广东朋友尝了一口臭鳜鱼,直摆手:“这味儿太冲,像臭豆腐泡了鱼汤。” 江西的闺蜜盯着长毛的毛豆腐,犹豫半天没下筷。那一刻突然明白——徽菜的“困局”,藏着几个扎心的真相。

第一个真相,是“酒香也怕巷子深”。提起川菜,谁不知道火锅、串串、夫妻肺片?说到粤菜,烧鹅、早茶、虾饺皇的名头响当当。可徽菜呢?别说外地人,连不少安徽人都说不清“正宗徽菜”是啥。我在合肥问出租车师傅:“合肥有啥徽菜?”他想了半天:“小龙虾算吗?”在阜阳问早点摊老板,她指着牛肉汤说:“我们这儿就好这口。” 皖南的朋友又急了:“臭鳜鱼才是徽菜代表!” 你看,连本地人都没统一“宣传口径”,更别说对外推广了。安徽有黄山、有宏村,旅游资源全国数得上,可提起“吃”,游客第一反应还是“去成都吃火锅”“去广州喝早茶”,徽菜的存在感,实在太低了。

第二个真相,是“特色太鲜明,反而成了门槛”。徽菜里最有名的两道菜,一个是“臭”,一个是“霉”。臭鳜鱼是用淡盐水腌制发酵,鱼肉带着股类似臭豆腐的“异香”,爱吃的人说“越臭越香”,不爱吃的人闻着就跑;毛豆腐表面长着一层白色绒毛,是豆腐自然发酵的产物,煎得金黄后外脆里嫩,可光看卖相,就让不少人打退堂鼓。这两年螺蛳粉靠“臭味”火遍全国,可人家包装成方便食品,臭味能控制;长沙臭豆腐有“黑色经典”这样的连锁品牌,标准化做得好。徽菜的“臭”和“霉”,却停留在“现做现吃”的阶段,没个统一的口味标准,外地食客尝过一次觉得“太冲”,下次就不敢再试了。

第三个真相,是“安徽太大,徽菜太‘散’”。安徽分皖南、皖北、江淮三大块,饮食差异比想象中还大。皖南人爱吃山珍,用火腿提鲜、冰糖调味,臭鳜鱼、刀板香是代表;皖北靠近河南、山东,吃面食、喝牛肉汤,烧饼夹肉香得很;江淮地区像合肥,小龙虾、米饺更受欢迎。这就导致一个问题——到底啥是“正宗徽菜”?黄山的臭鳜鱼用木桶腌制,合肥的臭鳜鱼可能直接用酱料发酵;毛豆腐在屯溪是炭火慢煎,到了安庆可能改成油炸。外地人吃了两家徽菜馆,发现味道不一样,自然摸不着头脑:“这到底是不是正宗的?” 反观川菜,不管在成都还是北京,火锅的麻辣味都大差不差;粤菜的早茶,虾饺的皮、烧卖的馅,标准化做得多好。徽菜内部“散装”,对外自然难成气候。

第四个真相,是“守着老味道,缺了新花样”。徽菜的经典菜,翻来覆去就是臭鳜鱼、毛豆腐、一品锅那几道,几十年没变过。可现在年轻人吃菜,讲究“尝鲜”——川菜能把火锅做成冒菜、串串,湘菜能把辣椒炒肉做成预制菜,连云南菜都能推出“菌子火锅+烧烤”的新吃法。徽菜呢?我在黄山的老菜馆里,菜单和十年前几乎一样;合肥的新派徽菜馆,大多是把老菜摆盘弄精致点,口味没变。年轻人刷短视频,看到“00后厨师改良臭鳜鱼”“徽菜+奶茶”的创意,眼睛都亮了,可现实里这样的尝试太少。安徽人实在,觉得“老味道才是好”,可餐饮市场不等人,你不主动“破圈”,就只能困在本地。

说到底,徽菜不是不好吃,是“不会说”“不敢变”“没统一”“缺创新”。当年徽商能带着徽菜闯天下,靠的是敢拼敢闯的“徽骆驼精神”;现在要让徽菜走出去,可能也需要这种精神——把“臭”变成“特色标签”,把“散”拧成“统一招牌”,把“老”做出“新花样”。

最近刷到个视频,有个安徽95后厨师,把臭鳜鱼做成小份装的预制菜,包装上印着“徽菜的臭,是时间的香”;还有家徽菜馆,把毛豆腐和奶茶结合,推出“毛豆腐味奶盖”,评论区年轻人说“猎奇但好吃”。突然觉得,徽菜不是没机会。毕竟,能在八大菜系里占一席之地,底子是硬的;当年能跟着徽商闯遍天下,说明潜力是有的。

你觉得徽菜要走出去,最该先改哪一点?是多宣传、统一口味,还是多搞点创新菜?要是你去外地开徽菜馆,会主推哪道菜?留言聊聊,说不定能给徽菜的“破圈”支支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