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迎泽区大南关小学:AI赋能科学教育 共探生态教育新范式

发布时间:2025-05-20 18:14  浏览量:3

AI赋能科学教育 共探生态教育新范式

——太原市迎泽区科学教育中心组活动纪实

5月14日,太原市迎泽区主题为“聚焦科学教育 促进优质均衡 运用AI助力科学教育”科学学科中心组活动在迎泽区大南关小学校举行。本次活动由迎泽区教研科研中心主办,迎泽区第六联盟组与大南关小学承办,教研员乔伟老师全程参与并主持活动流程,来自全区的骨干教师通过大单元分析、说课展示、AI融合课例及跨校研讨等环节,探索“科技+生态”教育的创新路径。

活动伊始,教研员乔伟老师向参会教师介绍背景,本次活动以“AI助力科学教育”为核心,旨在通过课程创新与技术融合,解决科学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推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大南关小学温慧老师以“探秘绿植角的生物和栖息地”为主题,进行大单元教学分析。她从课程标准出发,结合学生认知规律,拆解“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的核心概念,通过跨课时的情境串联与分层任务设计,展现了如何通过大单元教学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与科学探究能力。温慧老师特别提到,可借助AI工具开发虚拟生态场景,辅助学生观察生物与栖息地的动态关系,为传统课堂注入科技活力。

37附小白玉老师围绕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做个生态瓶》展开说课,她结合学情指出,学生已具备生物生存条件的认知基础,但对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平衡机制缺乏系统理解。为此,她提出“任务驱动+跨学科融合”的教学路径。白玉老师特别展示了生态瓶设计方案案例,强调通过设计与制作,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与实证能力。

温慧老师的展示课以“太原动物栖息地选择”为情境,借助AR技术呈现沙漠、极地、雨林等五大温度带的生态场景。学生通过观察骆驼、企鹅等生物的栖息地特征,归纳出“食物、水、庇护所”等生存要素。课堂辩论环节引入“AI生物学家”虚拟答疑,引导学生辩证分析公园改造对动物栖息地的影响,树立生态保护意识。

桃南小学杨慧老师的课堂以“模拟淡水生态系统”为任务,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生态瓶设计与制作,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种类平衡”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拓展环节通过AI搜索生态破坏案例,引发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度思考。

在交流研讨环节,老师们围绕活动内容畅所欲言,结合教学实践分享见解、交流经验,现场氛围热烈,思维碰撞频出,为科学教育与AI技术的融合提供了多元视角。

此次活动不仅搭建了经验互鉴的平台,更以“AI赋能”为突破口,激发了教师对课程创新的深度思考,为区域科学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注入新动能。当科学教育遇见AI,在专业引领与技术赋能的双重驱动下,迎泽区正以课堂为支点,撬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