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暴雷!老板卷钱跑路,年售32亿的饮料巨头,被“卖身”美国企业
发布时间:2025-07-24 23:15 浏览量:1
[月亮]32亿饮料巨头,要被卖给美国企业了?曾经经常出现在烧烤摊、小饭馆的大窑,还是没有逃过美国资本的手掌心,王庆东永远不卖的豪言壮志,终究是化成了泡影。
据媒体报道,美国资本KKP收购远景国际股权案,被“无条件批准”,这预示着大窑这个引以为傲的国产品牌,马上要成为披着中国货外衣的美国货,老板王庆东都携款离场了,这下看来,大窑的不败神话终究是破灭了,那么问题来了,它是怎么一步步走到如今这个下场的?
本文所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及文内
一个品牌的外壳是由瓶子、面孔和誓言构成的,大窑就是这样。
大窑一上来就是那个标志性的大玻璃瓶,它在任何一个烧烤摊或火锅店的喧闹里,都像个沉默的硬汉,形似啤酒瓶的设计,为那些不胜酒力却想融入气氛的人,提供了一个完美的“酒替”选择。
当瓶身与“吨吨吨”的豪饮声绑定,它就不再只是容器,而是一种社交道具、一种充满烟火气的江湖身份。
紧接着就是吴京那张国民度极高的脸,他不仅仅是代言人,更是大窑“国民品牌”人设的一块关键拼图,功夫巨星的硬汉形象,与品牌想传递的刚正、信赖感完美焊接,让这份国民情怀变得具体可感。
当然最响亮、也最致命的符号,还得是创始人王庆东那句掷地有声的宣言,无论收购、合资,还是外资入股,他一概拒绝,这句誓言曾是品牌最坚固的铠甲,也是无数消费者情感寄托的基石,只是现在这宣言已经随风飘散了。
大窑从创立之初的位置就摆的非常端正,它从不正面迎战巨头,而是在餐桌的江湖里另辟蹊径,大窑的聪明之处在于,它从未妄想在超市货架上与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一较高下,那片红海容不下一个新王,所以大窑的战场是油烟升腾的餐饮渠道。
在这里,烧烤的孜然味和火锅的麻辣味,是大窑最好的广告,它把自己定位成“佐餐佳品”,深度融入了中国最接地气的消费场景,成为了无数人聚会时的“最佳拍档”。
而为了攻占这片江湖,大窑还建立了一套独特的共生法则,那就是让利。
它为经销商和餐饮门店留下了远高于行业平均的利润空间,当卖一瓶大窑比卖一瓶可乐赚得更多时,每一位老板和伙计都成了它最卖力的推销员。
这套利益捆绑的打法,为大窑编织了一张深入毛细血管的销售网络,再辅以“量大价低”的超高性价比打法,使它在国产汽水阵营中迅速杀出了一条血路。
很多人只知道大窑光鲜的销售额,认为它被“卖身”给美国企业是天方夜谭,可其实在它光鲜亮丽的外表下,是几乎要失血的财务状况。
翻开大窑的体检报告会发现,它内部的矛盾触目惊心,年销售额32亿元,听起来是个庞然大物,是陕西冰峰的10倍,北冰洋的3倍,碾压区域同行,可如果把它放到整个碳酸饮料市场里看,会发现它的份额还不足3%。
在它头顶上是合计占据九成江山的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而它只是一个在巨头阴影下,奋力求生的区域强者。
更要命的是,高销售额并未带来高枕无忧,为了保证口感,大窑坚持使用成本不菲的原材料,为了扩张,它在全国疯狂建厂、铺设渠道,每一项都是巨大的投入。
这种“重资产”的模式,让公司的利润率始终在低位徘徊,创始人王庆东肩上的压力,远比外界想象的要沉重。
还有就是它的核心配方也成了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以高甜度著称的大窑,恰好撞上了追求低糖、零卡、配料表干净的健康化消费浪潮。
为了生存下去,大窑也尝试过自救,公司曾推出低糖、零脂产品,但市场反响平平,这次失败暴露了它在创新上的窘境,也预示着它传统的成功路径,可能快要走到尽头。而当内部的虚弱遇上外部的强压,故事的走向便已注定。
压垮骆驼的从来不是最后一根稻草,而是它身上早已不堪承受的负重,对大窑来说,首当其冲的就是外部环境的恶化。
碳酸饮料市场整体正在萎缩,留给区域性品牌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要么在惨烈的价格战中耗尽元气,要么就得寻找一个强大的外援,而就在这时,好巧不巧的来了一个强大的外援。
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美国私募股权公司KKR出现了。
这家被称为“华尔街收购王”的资本巨鳄手握重金,背后是全球化的资源和视野,它在中国市场投出过字节跳动、蒙牛这样的成功案例,它带来的是一个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的可能性,而这个诱惑,对于一个深陷困境的企业而言,无疑是致命般的存在。
最终的选择权就交给了大窑创始人本身,年过六旬的王庆东,从蹬三轮车卖汽水开始,奋斗了一辈子,面对一个仅凭一己之力难以扭转的局面,将企业高位套现,或许是一个最理性的个人选择,曾经绝对不卖的誓言,在残酷的商业现实和巨大的资本诱惑面前,终究是碎了。
换了心脏的大窑,还是原来的那个大窑吗?被外资控股后,大窑的命运成了一场巨大的赌局,而最先被改变的可能就是它的味道。
为了迎合健康趋势,也为了更标准的成本控制,KKR主导下的产品优化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实。
降糖、调整配方,既是求生之举,也可能是一场冒险,那些冲着“童年甜味”而来的忠实顾客还会买账吗?
这些还都只是开始,随之而来的还有身份的迷失,国民品牌的光环,因“卖身”外资而瞬间褪色,消费者心中那份“被背叛”的感觉是真实而强烈的。
在过去这种朴素的爱国情感是助推它成功的燃料,而在未来,这种情感的反噬,也可能成为摧毁它根基的炸药,最后的最后,大窑的命运还是被推上了赌桌。
它有可能借助资本的力量,完成过去不敢想的全国化布局,像蜜雪冰城一样横扫下沉市场,上演一出商业逆袭,但它也可能在失去“情怀”这个核心资产后,沦为一个味道平庸、面目模糊的商业符号,一个失去了灵魂的空壳。
资本买得走股权,但能买得走人心吗?这才是大窑留给市场最后的疑问。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