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转阴了,萎缩性胃炎却还在?4大原因揭开真相→
发布时间:2025-07-24 18:50 浏览量:1
不少萎缩性胃炎患者都有这样的困惑:明明幽门螺杆菌已经成功转阴,复查呼气试验显示阴性,可做胃镜时,胃粘膜的萎缩、肠化生这些问题还是没改善,甚至有些患者的症状反而更明显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其实,这背后的原因,远比大家想的要复杂,很多人都忽略了关键的一点。
幽门螺杆菌只是病因之一,不是全部
1幽门螺杆菌感染前,胃粘膜的损伤已经形成
大家总觉得幽门螺杆菌是萎缩性胃炎的 “罪魁祸首”,把它消灭了,胃病就该好了。可实际上,幽门螺杆菌就像压垮骆驼的一根稻草,它确实会损伤胃粘膜,引发炎症反应,加速胃粘膜的萎缩[1,3]。但在它之前,我们的胃早就承受了不少 “压力”。
比如长期吃辛辣刺激的食物、三餐不规律、经常喝冰饮、爱生气、熬夜追剧,这些习惯早就让胃粘膜处于 “亚健康” 状态。幽门螺杆菌来了之后,只是在这个基础上 “火上浇油”。现在虽然把细菌消灭了,但之前那些坏习惯留下的 “后遗症” 还在,胃粘膜的损伤已经形成,自然不会因为细菌没了就立刻恢复。
2胃粘膜的修复有 “滞后性”,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胃粘膜就像一层保护罩,长期被各种因素折腾,这层“罩子” 已经变薄、受损,甚至出现了萎缩。幽门螺杆菌在的时候,它不断破坏这层 “罩子”,让损伤持续加重。当我们用药物把细菌清除后,破坏的源头之一没了,但已经受损的胃粘膜不会马上 “长好”。[2]
就像一块被虫子蛀了很久的木头,虽然把虫子杀死了,但木头的孔洞还在,需要时间慢慢修复。胃粘膜的修复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它的更新、增生都需要足够的营养和良好的环境。如果这时候我们还不注意保护,继续伤害它,那萎缩的情况自然不会好转。
3脾胃功能的 “惯性” 还没纠正过来
从中医的角度看,幽门螺杆菌感染往往和脾胃虚弱有关[3]。细菌虽然被清除了,但脾胃虚弱这个“根”可能还没解决。所以就算没了捣乱的“细菌”,食物还是不能好好消化,胃粘膜也得不到足够的营养来修复。
而且,很多人在感染幽门螺杆菌期间,因为胃部不适,养成了一些不好的饮食习惯,比如吃得太少、挑食等,这些习惯会让脾胃功能越来越弱。就算细菌没了,这些习惯还在,脾胃的 “惯性” 就会让萎缩性胃炎继续存在。
4慢性炎症的 “记忆” 还没消除
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引发胃里的慢性炎症,就像一场持续很久的 “小火灾”。虽然我们把引发 “火灾” 的 “火源”——幽门螺杆菌灭了,但 “火灾” 留下的 “烟雾” 和 “灰烬”——炎症因子、受损的细胞等不会马上消失。这些 “残留物” 会让胃粘膜一直处于一种敏感的状态,影响它的修复和更新,导致萎缩性胃炎迟迟不好。[4]
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慢慢调理。
所以,幽门螺杆菌转阴了,萎缩性胃炎还在,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想要改善这种情况,不能只盯着细菌,还要从调理脾胃、改善生活习惯、消除慢性炎症等多方面入手,只有这样,才能让胃粘膜慢慢修复,萎缩性胃炎才能逐渐好转。
参考资料: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7年,上海)[J]. 胃肠病学,2017,22(11):670-687.
[2]姬爱冬,刘友章.胃粘膜损伤的研究与治疗[J].感染.炎症.修复,2006,(02):112-118.
[3]王萍,卞立群,杨倩,等.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23)[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3,38(12):5904-5911.
[4]李舒婷,刘萍.中医药干预炎症因子防治胃癌前病变的研究进展[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5,38(08):1292-1294+1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