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or亲日——抗战期间的吴佩孚(上)
发布时间:2025-07-24 00:40 浏览量:1
编者按:人们一向推崇吴佩孚在抗战期间表现出的民族气节。笔者近来翻阅史料,发现传说与史实存在较大出入。吴与日伪接触极为密切,虽不具备汉奸之名,但严格意义上讲几乎与投敌无异,其长期以来的所谓抗日形象大打折扣。
全文:2939字,阅读时间:7分钟
拒绝离平南下
民国时期,有一份名气很大的报纸叫《新民报》。该报之所以影响广泛,除去积极宣传抗日御侮外,与它拥有一批知名报人与作家不无关系。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新民报》“三张”:张恨水、张友銮、张慧剑。张恨水是安徽潜山人、张友銮是安徽安庆人、张慧剑是安徽石埭(今石台县)人。三张因“忍饥耐饿,不怕辛劳,任重道远”,而得了“三个徽骆驼”的雅号。
早期《新民报》
卢沟桥事变前10天,一匹徽骆驼——张慧剑走进北平东城什锦花园,采访赋闲在家的吴佩孚。在张的眼中,吴已经
不再是长辛店时代的吴佩孚了。那时的吴,两颧甚高,下颏特锐,是一个在艰苦中生活着的体貌,而且眼有威光,气势逼人,现在呢?不但胖,而且有妪象,像是全无作为的样子。
吴佩孚是第一个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的中国人
晚年吴佩孚
谈起时事,吴认为宋哲元还是不错的,“说宋不好,换一个人来更不行”。话题兜兜转转,张开始试探吴对日态度,吴闪烁其词未做正面回应。张又动员吴去南京,吴委婉拒绝,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我为了在这里一切还方便”。张慧剑对此印象极为深刻:
吴氏说这一句话时,发音和用字都显得很慎重,特别是那一个“还”字,我回忆得最真切。
早在4年前段祺瑞南下避日时,蒋介石就有把吴佩孚一同接往南方的打算,但吴态度坚决一再拒绝,也只得作罢。吴执意不肯离开北平,不免引起舆论关注。上海商会曾致电吴提醒他保持晚节,吴则以皓电回应:
生平期关、岳、文、史,春秋内外之大义,尤所兢兢,旧京寄迹,殊服异俗之宾,从未一入门庭。
民谚有曰:说的比唱的好听。谁也没想到,几年后什锦花园的门槛几乎被“殊服异俗”的日本人踢破。
段祺瑞在上海去世后,灵柩运回北平
又扯了些闲话,张慧剑带着“吴佩孚,总不至于屈膝事虏的”“极大的安慰”告辞南下。
一个月后平津沦陷!
谁的钱都花
1931年冬天,吴佩孚率领幕僚和卫队两千余人由四川经西北来到北平,住进东城什锦花园“卓王府”。这里原来是蒙古王爷府,全称科尔沁左翼中旗卓里克图亲王府。北京人念白了叫“赵王府”。这家王爷大有来头,第一代亲王乌克善是清初孝庄文皇后的哥哥,也就是康熙的舅爷爷。
民国后,这里为冯玉祥部下薛笃弼所有,后来转手卖给吴。房款尚未完全付清,北伐开始,房子就被充了公。等张学良当上北平军分会委员长,照顾“老世伯”,把房子要了回来还给吴。吴本人及家属与高级幕僚就住在什锦花园,卫队则驻在后门大公主府。
吴把什锦花园当做“大帅行辕”,关上门继续做他的大帅梦,排场依旧。但是手下这么多人要吃要喝要交际,处处都离不开一个钱字。史载:吴氏既不爱财,故无恒产,每月生活费多赖亲故资助。
吴自诩儒将,不事生产,又没有积蓄,在四川的时候就靠当地军阀供养。邓锡侯、田颂尧、刘湘、杨森轮流自己掏腰包送钱给吴发饷,四人轮着送,吴能够维持基本开销。到北平后,张学良每月给吴4000大洋的生活费。
吴虽然没有直接下水当汉奸,但是汉奸的钱却没少拿。
直系将领李炳之《吴佩孚晚年在北平》一文记载:伪“满洲国”成立,吴极为不屑称,“‘满洲国’依靠人家,好比老妇适夫,哪里能够长久呢!”话音还没落地,伪满财政大臣熙洽就派人到北平登门慰问。来人见到吴,
代表伪满对吴表示了一番慰问景仰的套语,随后便说:熙洽要送给吴大帅20万块钱,这一次只带来了2万块,请吴先收下,并请吴给一个印鉴,剩余18万块就凭印鉴支付。吴佩孚没有什么表示,当时就把2万块钱手下,并取出张名片,盖了几个私章,作为印鉴,
交给来人带走。李文称,余款后来不了了之。
吴的部下陶葊《吴佩孚与日伪的勾结》一文称,殷汝耕成立伪政权后为拉拢吴,“一年三节和吴的生日”都要“馈送五千元”,这一年下来就是2万大洋。卢沟桥事变后,王克敏华北伪政权每月给吴“特高顾问”车马费每月4000元。当时,王克敏所聘顾问待遇分为三级,车马费由2000、1600到1200不等。吴比一级顾问高一倍,因此是“特高”。
汪崇屏回忆与陶文细节上略有不同:
日本同王克敏送给吴一个最高顾问的头衔,吴将聘书立刻撕碎,往地下一掷,表示绝不接受伪职的决心。我问他:“钱怎么办呢?”他说:“这个我不管,你们去办去。”他“这个我不管,你们去办去”的话,仔细一品味,当然是要了。所以吴的意思很明显,日本人的钱是要的,名义则绝对不要。
日本人的钱,吴照拿不误。有回忆称,吴佩孚到北平后
军队与随从人员都是由中央接济,需用的款项,原由张学良供给,后由北平军分会何应钦供给,再后由冀察政委会宋哲元供给。等到“七七”事变后,由日本当局供给。
长城抗战失败张学良下野,何应钦继任北平军分会委员长。日本方面动了拥吴出山的念头,拿出10余万元经费,由吴在北洋时期的日本顾问冈野增次郎等人出面,与吴手下张锡九(吴的内弟)、陈廷杰(秘书长)等勾结,联系奉军、土匪,妄图组建亲日武装。陶葊称:“这种作法是否取得了吴本人的同意,外人不敢臆断,不过吴的老婆张佩兰却是完全支持的”,吴的夫人曾从这笔经费中“提取了八万元作为家用开支”。
段祺瑞原来有个叫野畸诚近的日本顾问,曾经在保定军校当过教官。抗战爆发后,日本人通过王揖唐让野畸接近吴,即便见不到吴本人,每月也是按时送钱。
1939年8月24日,日本驻华大使馆参事官崛内干城在给日本外相有田八郎的第954号机密报告中,明确称:
吴氏虽以清廉洁白为本,而实际上张夫人有爱钱之事例。······吴氏对金钱恬淡,毋宁说其天性使然,因其雄心勃勃,踌躇满志于远较金钱为重大之事业也。
吴夫人张佩兰是个胖老太太。张炳之认为,在对日问题上“张佩兰的作法却很令人怀疑”。每当吴佩孚与齐燮元等人“会见的时候”,吴夫人就“悄悄躲在门口偷听”。虽然不能生育,但她脾气很大,经常当着部下的面让吴下不来台,吴也拿她没办法。
有一次张炳之等人去拜见吴,刚坐下没寒暄几句,
张佩兰突然气冲冲闯了进来,也不向我们打个招呼,就用质问的态度向吴说:“你怎么躲在这里?我找了半天也找不到!张方严正有事找你呢!你去看看吧。”我们一听,连忙起立向吴告辞。不等吴开口,张佩兰就向我们说:“你们以后没事就不用来了!”······吴佩孚也不好说什么,就讪讪地把我俩送了出来。
下面这张合影,即可看出吴大帅夫人在家中的地位。
吴佩孚和夫人张佩兰(左三)与家人合影
日伪忙着拉拢吴佩孚,重庆那边也没闲着。
1939年元旦,国民党派刘泗英到北平面见吴佩孚。蒋介石专程让刘给吴带来一笔钱。还特别明确,一部分给吴本人,其余部分则是给幕僚们的。汪崇屏回忆,吴笑纳后,将钱存入天津浙江银行。
此后不久,重庆再次派人来北平见吴。来人行动极为隐蔽,汪也不知其姓甚名谁。汪代表吴向重庆表态:吴的个性大家都知道,绝不会干不义的事情。至于说到抗日,他已经老了,实在无法在北京圈里抗日,跑出去打游击更不可能。中央来人则称:只要抗日,生活由中央负责。
吴本人虽然不爱钱,但是无论以夫人张佩兰还是其他任何下属名义收受日伪资助,都是有亏大节的。与绝食而死的陈三立、蓄须明志的梅兰芳比,相差不可以道里计。说严重些,与投敌无异。(未完待续)
主要参考文献:
1. 文史资料选辑
2. 《汪崇屏先生口述历史》
3. 《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
4. 《慧剑杂文》
5. 《吴佩孚先生年谱》
6. 《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