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广场协议?日本选择跪下,还将再丢30年?经济将会被印度超越
发布时间:2025-07-23 23:45 浏览量:1
又是一个广场协议?日本选择跪下,还将再失去30年?经济将会被印度超越
美国和日本之间旷日持久的贸易博弈终于落下帷幕,其结果让华盛顿方面欢欣鼓舞。美国总统特朗普高调宣布达成了一项“史上最大的贸易协议”,核心内容包括美国将对日本输美商品全面征收15%的关税,同时日本承诺向美国投资5500亿美元,并打破数十年传统,向美国开放其高度保护的大米市场。消息一出,美国舆论场一片赞誉,特朗普本人更是喜形于色,认为这是对重要贸易伙伴的一次重大外交胜利。东京股市也迅速反应,汽车股领涨,日经指数大幅上扬,市场似乎短暂地松了一口气。
然而,这份表面上“妥协”的协议——毕竟特朗普最初的要价是25%的关税——在日本国内却激起了巨大的忧虑甚至恐慌。人们普遍感到,这15%的结果与其说是日本首相石破茂谈判技巧的成功,不如说是特朗普高压策略下,日本被迫吞下的苦果。有日本经济界人士直言不讳地称此为“国难”,更多人则忧心忡忡地将其与1985年那场影响深远的“广场协议”相提并论。
提到“广场协议”,历史的阴影挥之不去。当年在美国主导下,西方主要国家推动日元大幅升值。这一举措短期内看似解决了美日贸易逆差,却最终成了引爆日本经济泡沫的导火索。资产价格疯狂飙升后雪崩,日本陷入了漫长的经济停滞与通缩,经历了所谓的“失去的几十年”。其深远影响直至今日仍在持续。
那么,此次美日新协议签署后,会对日本经济造成什么样的冲击呢?现实很可能非常严峻。
首先受到直接冲击的是日本经济的核心支柱之一——汽车制造业。虽然15%的关税低于最坏的预期,但它依然沉重。丰田、本田等车企的利润将显著承压,有机构测算可能蒸发超过8%。更大的潜在打击是,协议中美国SUV和卡车得以零关税进入日本市场,这直接威胁到本土品牌在家门口的市场份额。为了生存,日本车企可能被迫加速将生产线迁往美国或东南亚,这意味着国内就业岗位的流失以及供应链的断裂风险。已经有车企宣布在美建厂计划,本土的工厂则面临裁员。
其次是大米市场的开放。这看似单一农产品领域,实则触碰了日本农业保护的神经。长期以来,日本对大米进口实施近乎禁止性的高关税(一度高达778%),以保护国内众多小型农户和维持一定的粮食自给率(目前约37%,本已偏低)。美国大规模、高效农业生产的低价大米涌入,将无情挤压本已脆弱的日本农业,迫使小农破产,进一步拉低日本的粮食自给能力(可能降至30%以下),威胁到国家层面的食品安全。
再者是那5500亿美元的庞大投资承诺。这笔巨额资金投向美国半导体、制造业等领域,相当于日本拿出其可观外汇储备中的一大块,去填补美国相关产业的投资缺口。问题在于,这些投资的直接经济收益能否回流日本、能否覆盖其成本,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更有甚者,为了筹措这笔资金,日本政府可能被迫增发特别国债,而在当前环境下,这很可能推高本国已经相当沉重的国债收益率(协议公布当天就已有飙升),从而增加政府的借贷成本,挤压用于社会福利等其他领域的财政空间。
更宏观的忧虑是经济增长动力和全球地位。多项预测显示,2024年日本的名义GDP总量将很可能被印度超越,滑落至全球第五位。这本身已是战后日本经济地位的一个重大转折。更关键的是,这份协议带来的多重压力——制造业外流、财政负担加重、潜在消费能力受损、通缩风险抬头——完全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如果应对不善,日本未来在全球经济排行榜上的位置进一步下滑,甚至跌出前十,也并非危言耸听。
这一切让人不禁要问,既然如此被动和前景堪忧,为何日本政府最终还是签下了这份“不平等条约”?答案最终指向实力和地缘政治的现实,正如那句老话:小胳膊拧不过大腿。
日本政府在谈判桌上几乎无牌可打。一来,其经济高度依赖美国市场;二来,更致命的是,日本的国家安全更深度捆绑于美日同盟和美国提供的核保护伞之下。特朗普政府精于算计,在启动贸易谈判的同时,也拉开了驻日美军经费分摊谈判的序幕。美方释放的信号极其强硬,要求日本承担巨额增加的费用(可能翻倍甚至更多)。如果贸易问题谈崩,日本担心在安全防务领域遭到美国的强力报复甚至疏离,这种代价是东京方面完全无法承受的。美国还成功地分而治之,在与越南、菲律宾等亚洲国家的谈判中施加了类似关税压力,进一步孤立了日本。
因此,当石破茂首相将签署协议描述为“顽强谈判成果”时,更多的是一种无奈下的包装。对日本而言,接受这份协议并非主动的选择,而是在严峻现实下的被迫妥协。它虽非1985年广场协议的简单复制,但其内在逻辑惊人相似——以牺牲部分经济主权和国家利益为代价,换取政治和安全上的喘息空间。日本的这份协议,更像是在超级大国力量失衡的阴影下,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咽下的苦药。它对日本中长期经济的深远影响,恐怕将远远超过表面那15%的关税数字所能体现的重量。#发优质内容享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