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国雇佣军集结乌克兰,俄终于弄明白,怪不得万枚导弹攻不下基辅
发布时间:2025-07-23 23:19 浏览量:1
谁都觉得乌克兰兵都快抓不到了,基辅还拿什么跟俄军死磕到底?
结果呢,6国雇佣军在苏梅州扎了堆,月薪3000美金把全球亡命徒都吸引过来了,一个价值2400亿美元的战争买卖正在颠覆所有人对现代冲突的认知。
俄罗斯这下子才算彻底看明白:对手早就不是那个传统意义上的乌克兰了。这买卖背后的真相,究竟有多深?
全球雇佣兵产业2400亿美元——这个数字足以让任何人倒吸一口凉气。
战争不再是国与国的对决,而变成了一场全球化的死亡买卖。
美国、英国、格鲁吉亚、墨西哥、厄瓜多尔、哥伦比亚,这6个国家的雇佣军现在都聚集在苏梅州前线。
月薪3000美元,相当于哥伦比亚人均工资的三倍——这"泼天的富贵"足以让人心甘情愿卖命。
更让人震撼的是,墨西哥雇佣兵阵亡可以拿到80万美金抚恤金。
这些拉美地区的雇佣兵显然低估了俄乌战争的残酷程度。
他们很多人之前只参加过街头枪战、游击战之类的低强度战斗。
俄空天军夜袭乌军第25空降旅临时驻扎点时,俄军发射FAB-1500滑翔制导炸弹。
威力巨大,直接把驻扎点给炸了个底朝天,那些墨西哥雇佣军连完整的尸体都没留下。
这也应了那句老话"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再丰厚的薪水,也是有命拿没命花。
格鲁吉亚军团规模超千人,他们在阿夫迪夫卡用标枪导弹专门对付俄坦克。
格鲁吉亚人对俄罗斯可是有旧仇,2008年俄格战争让他们吃了大亏。
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被俄罗斯控制,两国断交,这仇恨深入骨髓。
很多格鲁吉亚人带着复仇的怒火和发财的梦想来到乌克兰战场。
以为能够一路过关斩将,血溅莫斯科,报仇雪恨。
结果却不能如他们所愿,从2024年到2025年,格鲁吉亚军团的阵亡人数不断增加。
葬礼上的哭声,成了格鲁吉亚村镇的悲伤日常。
这场战争背后隐藏着一套冷酷的经济逻辑。
雇佣军模式让各国政府规避了直接参战的政治风险。
培养一名正规军士兵需要数年时间和巨额投入,而雇佣军只需要现金交易。
乌克兰对雇佣军要求并不高,只要"身体素质好,积极性高,具备军事经验"就行。
最好具备无人机操作经验,这在现代战场上越来越重要。
技术层面的差距让这些雇佣军面临生死考验。
乌克兰用土耳其和美国的无人机能把俄车队炸得七零八落。
而俄军现在还在用二战时期的火箭炮,无人机数量只有乌克兰的三分之一。
这种代差让雇佣军在关键战役中吃尽苦头。
法律层面更是一片灰色地带。
《日内瓦公约》框架下,雇佣兵不被视为战斗人员,无权获得战俘地位。
换句话说,凡是进入乌克兰的外国雇佣兵,被俄军撞到了,结果可能就只有一个。那就是"格杀勿论"。
俄罗斯国防部多次警告外国公民不要前往乌克兰,因为雇佣兵的法律保护形同虚设。
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外国公民愿意拿命换钱。哥伦比亚的狙击手就是俄军很头疼的"麻烦"之一。他们凭借精准的射击技术,隐藏在暗处,枪枪爆头。
在苏梅州的一些据点防御战中,雇佣军和乌军相互协作。利用地形优势,设置防线,给俄军的进攻造成了阻碍。在一些小规模战斗中,雇佣军凭借他们的战斗经验和不同的作战风格,能和乌军打配合。
雇佣军也有很多问题:他们来自不同国家,语言不通,文化背景不同。
和乌军之间的配合很难做到默契无间。
更关键的是,他们是为钱而战,战斗意志远不如为了国家和民族而战的正规军坚定。
一旦战斗陷入胶着,伤亡增加,一部分人就会临阵退缩。
有个被俘的乌军士兵说,他所在的部队里,一半是刚出狱的囚犯,另一半是哥伦比亚雇佣兵。
美其名曰"混合编队",实际上就是人肉填线的打法。
这种组合让俄军在苏梅州的推进每天只能啃下几百米。
美英的"志愿兵"也穿插在乌克兰战壕里。
这些人有的是真的出于所谓"政治理念",想要帮助乌克兰对抗俄罗斯。
但更多的还是被高额报酬吸引,想大赚一笔。
之前入乌作战的所谓雇佣兵,很多都是"挂羊头卖狗肉"的。
即一些北约国家的现役军人,冒充雇佣兵入乌与俄军作战。
曾有外媒披露,波兰曾成建制出动一支营级部队。
打着"雇佣兵"的幌子进入乌克兰与俄军作战。
在之前,北约军队伪装成雇佣兵入乌作战,已是公开的秘密了。
那么,现在乌克兰为何需要远赴拉美地区招兵买马呢?
说白了就是俄乌战场太危险,北约军队损失惨重。
现在不但没人敢成建制对乌派兵,就连那些职业雇佣兵,也没有几个人愿意赚这份要命的薪水了。
这才轮到拉美国家的雇佣兵去赚这份钱。
当然,俄乌战场对他们来说就是"死亡陷阱"。
那些只参加过街头枪战,游击战或者反游击战等低强度战斗的拉美国家雇佣军。
几乎完全无法适应俄乌战场的残酷战斗,他们在俄乌前线就是炮灰。
稍微不注意,小命就交代了。
俄军一直以来都是以强大的火力和顽强的战斗意志著称。
面对6国雇佣军的到来,俄军并没有慌乱。
当前战场局势来看,俄军继续稳步推进,巩固已占领地区的控制。
同时寻找乌克兰防线的薄弱点。
俄军采用了综合立体打击的手段,利用航空炸弹摧毁乌军和雇佣军的主力火力点。
把敌人的"牙齿"打掉,然后出动炮兵实施覆盖打击。
让敌人无处可藏,再出动无人机评估打击效果和补刀。
不放过任何一个漏网之鱼。
最后出动摩托车步兵小分队进入战场,同时T-72B3坦克和BMP-3步兵战车协同作战。
进一步压制敌人的火力反击。
这种周密且成熟的战术,足以暂时与六国雇佣军抗衡。
但人工智能和无人化武器的发展将进一步改变雇佣军的价值定位。
当机器能够替代人类进行精确打击时,雇佣军的存在意义将被重新审视。
至于六国一直供兵和俄罗斯打持久战这种说法,个人认为不太现实。
目前雇佣兵的战绩来看,也只是在一些局部战斗中给乌克兰军队提升有限的战斗力。
不足以改变整体战局走向。
要论战争资源,俄罗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打起持久战,武器装备的生产和能源供应至关重要。俄罗斯能依靠自身资源持续生产军备,维持战争机器运转。
相比之下,这六个国家就不好说了。墨西哥经济实力和工业基础有限,在持续提供雇佣兵和物资支持上,心有余而力不足。哥伦比亚经济发展水平一般,国内还有诸多不稳定因素。
长期输出雇佣兵,对本国的经济发展肯定会有负面影响。
而且随着战争的残酷性显现,愿意去当雇佣兵的人会越来越少。
之前俄乌战场的残酷,就使得很多欧亚的职业雇佣兵望而却步。所以现在乌克兰才不得不远赴拉美招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