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藏先遣连,牺牲六十三人,保住三十四万平方公里领土!
发布时间:2025-07-22 22:19 浏览量:1
1950年夏末,在昆仑山以南的一片荒原上,一个连队的士兵正在围着一张地图发愁。
那不是普通的地图,而是一张印着英文字母的旧纸,上面写的是“四百万分之一”,地图边缘有点破,折痕处已经发黄。
说起来有点意外,这张地图的出处,不是中国军事部门,也不是苏联顾问团,而是——东印度公司。
对,就是那个早在十九世纪初就和鸦片战争扯上关系的老牌殖民公司。
这张图,居然成了他们“进藏”的唯一参考。
他们是谁?新疆军区独立骑兵师第一团的一个先遣连。136人,179匹马,35峰骆驼。
没有向导、没有公路、没有补给线。
他们的任务是:穿越昆仑山,进入阿里,打通藏北。
说白了,那时候这片地方在中国地图上几乎是个空白。
谁都知道它属于中国,可是真正去过那儿、守住那片土地的人——没有。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那年8月1日,他们从新疆于田出发。
起点看着不远,其实一路往南,全是高原、冰川、无人区。
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
刚翻上昆仑山,就有人倒下了——雪盲症。
高反、低温、缺氧,都是这支队伍每天要面对的“敌人”。
那时候没什么专业装备,连护目镜都没有。
是一个蒙古族战士想了个办法,用黑马尾编了眼罩,才暂时缓解了大家的症状。
接下来的几天更难。
白天零下十几度,晚上零下三十多度。
走几步就得停下来喘气。
有人开始呕吐、头痛、手脚发麻。
高原反应不是一句“难受”能形容的,有人就这么倒下了,再也没起来。
他们没有退缩。
哪怕在界山达坂(5300米)上,埋下了第一批战友的遗体,队伍也没停。
雪地太硬,连铁锹都砸不进去。
只能用火烧地、再一锹一锹地刨。
到了1950年秋天,他们终于到了扎麻芒堡。
说是“堡”,其实什么都没有。
荒原、风雪、冻土。
他们在这里驻扎越冬,手上只有两头牦牛、几块馕、两包盐。
没有房子,就自己挖地窝子。
冻土比石头还硬,挖几厘米就累得直喘。
有人饿得实在不行,就去打猎。
可弹药宝贵,一发子弹得掂量着用。
打到的猎物,全连人平分。
连藏族百姓也分一点。
他们有纪律:不拿老百姓一针一线,哪怕自己挨饿。
这一点,让藏民很感动。
有人送来青稞,有人送奶茶,还有人牵着牦牛,专门给他们运草料。
战士们都记得,一个藏族老阿妈,用一只破铜壶给他们煮了一锅奶茶,说的是:“你们也是来守这片地的。”
可谁都知道,困难才刚开始。
最冷的时候,一天牺牲了11人。
有的冻死,有的病死。
副连长后来回忆:“那几天,每挖一个坑,就感觉像是挖自己的心。”
连长李狄三,那时候已经病重。
他一直坚持写日记,记下每一段路,每一种天气,每一个牺牲的名字。
临终前,他把两本日记交给副连长,说了一句话:“这是我们走出来的路。”
1951年6月,只剩下45个人。
他们继续往南,穿越茫茫荒原。
每走一段,就在地图上做标记。
有人脚上冻疮溃烂,走路一瘸一拐。
有个战士说:“哪怕爬,也得把这条路爬出来。”
8月3日,噶大克。
升旗仪式。
没有口号,也没有号角。
那天风很大,旗子刚升上去就被吹得猎猎作响。
一个藏族少年站在旁边,悄悄问:“这是什么?”一个战士脱下帽子,说:“是家。”
这一年零三天的行军,换来的是——34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稳定。
地图上那些曾经空白的地方,有了路线、有了站点、有了名字。
谁也没想到,这支连队后来成为全军第一个“全员记大功”的单位。
而他们的任务,最开始只是:先去看看那边能不能走。
从那以后,扎麻芒堡从地图上的“无名地”变成了一个哨所名字。
参考资料:
解放军报编辑部编,《英雄连:世界屋脊的先遣者》,解放军出版社,2018年。
李狄三、李子祥口述,《走出一条路》,新疆人民出版社,198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档案馆藏,1950年《进藏先遣连行军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