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战争故事:千里回师
发布时间:2025-07-23 16:14 浏览量:1
国民党军对红一方面军和中央苏区的第二次“围剿”失败后,蒋介石恼羞成怒,只隔一个月,从1931年7月开始,他又迅速调集30万大军,自任“围剿”军总司令,以何应钦为前线总司令,聘用英、日、德等国的军事顾问,向中央苏区发动第三次“围剿”。
这一次,蒋介石依仗拥有10倍于红军的兵力,继续采取“长驱直入”的作战方针,分左右两翼集团向红军集结地区迅速推进,企图把红军主力压迫到赣江东岸加以击破,然后分路“围剿”,完全摧毁中央苏区和消灭红一方面军。不到一个月时间,各路敌军深入中央苏区已达二三百里。
当“围剿”开始时,红一方面军主力还分散在闽西、闽赣边界地区开展群众工作,远离苏区的中心区,总兵力只有3万人左右,而且第二次反“围剿”一番苦战结束后,红军官兵们还未得到休息和补充,反“围剿”的形势十分严峻。
面对强敌压境的形势,7月7日,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在福建建宁召开会议商讨对策。面对有些沉闷的会场,毛泽东笑道:“在座的各位连胜敌人数阵,在蒋介石眼里已有分量。所以没有必要惊慌。”一番话使会场的气氛又开始活跃起来。
毛泽东继续说:“我没什么新招,还是‘避敌主力,打其虚弱’,用我之长,击敌之空隙。战略上仍取诱敌深入,战术上仍取集中兵力。各位有什么好主意,也拿出来亮一亮嘛!”
红3军团总指挥彭德怀说:“前两次诱敌深入,大败敌军。这次有些特别,你不诱他,他也要深入,关键在于让敌人深入到哪里。再就是,不能让他们深入得太快,要想办法让敌人走得慢一些,为我们赢得时间。”
“你想得很周到!”毛泽东接着说,“我看就采取‘磨盘战术’,把集结地选在老根据地兴国,那里地形不错,群众基础好。大家如果没意见,就迅速收拢部队,避开敌人前锋,绕道千里,回师赣南。”朱德道:“好主意,立即行动!”
第二天,红一方面军总部发布命令:除留下一部分部队配合地方武装和赤卫军、少先队,担任迟滞敌军前进任务外,其他各部队立即出发,以急行军速度向江西兴国转移。
七月,正值盛夏。红一方面军主力从闽西的建宁分路出发,沿闽赣边界的武夷山脉南下,绕到赣南的瑞金,再折向西北的兴国,全程1000多里。这是一次大规模的战略行动,也是一次艰苦的行军。
这时早稻还没有收割,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大兵团行动,粮食保障很困难。有时粮食不足,部队只好就着野菜喝点稀饭。
尤其困难的是病员不断增多,收容队一天天在扩大。中暑的、拉痢疾的、发疟疾的,这个还没好,那个又病倒了,给部队的战斗力带来很大影响。
困难时刻,红军各部队的政治工作活跃起来了。道边的山石上、树干上到处是标语:“胜利在脚下!”“走路出胜利!”宣传队员们打着快板、呼着口号、唱着歌,鼓励战士们前进。
红军战士们衣服被汗水湿透了,脱下来拧干了再穿;草鞋磨破了,用破布绑一下,或者干脆赤脚走路;肚子饿了,就摘一些山上的野果子充饥;病号多了,就组织起来提前出发,互相搀扶着往前赶。
经过半个月的急行军,红一方面军主力于7月28日到达兴国西北的高兴圩,完成了绕道千里、回师赣南的战略转移任务。在此前后,在湘赣苏区活动的红7军等部也奉命转战至中央苏区,参加反“围剿”斗争。
再说国民党军队,自进入中央根据地后,拖着笨重的装备东奔西走,寻找红军主力决战。可快一个月了,除了不断遇到小股红军分队和游击队袭扰外,还没有见到过红军主力的影子。
蒋介石在南昌行营心急火燎,何应钦来报告:“共军主力集结于兴国地区。”蒋介石看着地图道:“噢?朱毛从建宁跑到兴国,看来是想西渡赣江逃走。我要让赣江东岸成为朱毛的墓地!你看怎么能逼他们与我决战?”
何应钦拿起指挥棒在地图上比画道:“以绝对优势之精锐师逼其就范。前后分成两个梯队,第一梯队用9个师压向兴国逼其决战,第二梯队用6个师跟进不留空隙,并保后方安全和交通。赣江那边用两个师负责戒备。”
蒋介石咬牙切齿地道:“好,好!就这么打,就这么打!我看朱毛他们再往哪里跑!”
7月31日,红一方面军总部接到红12军和地方党组织的报告:“敌军主力正向兴国方向急进,其右侧后富田、陂头、新安一带只有3个团防守,富田以东的敌后方联络线兵力也较薄弱。”
毛泽东对朱德说:“从敌主力行动看,他们已发现我们的集结地。我想让我们的主力由此秘密北进,先夺富田、新安,然后由西向东,横扫敌人后方联络线,让深入兴国的敌人无用武之地。等他们调头向北,一定十分疲劳,我们就打他的弱者。”
朱德道:“这个办法好!避敌主力,打其虚弱。如果能顺利进占富田、新安,我们就有了主动权。就怕这段时间情况有变。”
毛泽东指着地图说:“如果富田打不成,只能再回高兴圩待机。这个集结地不错,再向西移到荣园均村更好。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就这么定!”
当晚,经过短期休整的红军主力,趁夜从高兴圩地区出发,秘密向富田开进。由于敌机白天不断来侦察和袭击,红军只能夜间行军。
8月2日晚,红一方面军总部接到先头部队报告:“敌陈诚第14师和罗卓英第11师,已抢先一步进占了富田。”
是硬打过去,还是返回原集结地?毛泽东沉默了一会儿说:“3万打2万,形不成绝对优势。周围敌人众多,一天打不下来就变成了3万打5万,3天打不下来就可能变成2万打10万。我看还是回高兴圩!”
8月4日,红军主力返回高兴圩。各路敌军向高兴圩地区进逼,红军被压缩在高兴圩几十里的狭小区域内。西有赣江,南、北、东三面都有敌人重兵包围,天上还有敌飞机不断地轰炸、扫射,形势十分严峻。
红军高级将领们来到红一方面军总部,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想着各种主意。毛泽东闭门思考了一下午,直到晚上才出来,说:“蒋介石的包围网越来越小,要逼我们在赣江东岸与其决战,咱们找一面比较容易撕破的网撞出去好不好?”
将领们知道毛泽东又有了好主意,都全神贯注地听他继续讲:“五路大军进逼,都不是弱敌。兴国的赵观涛、蒋光鼐两个师,富田的陈诚、罗卓英两个师,白石和崇贤的蒋鼎文3个师,都不好打。剩下的只有上官云相的两个师了。”
毛泽东又点了一支烟接着说:“这两个师是上次败在我们手下的王金钰第五路军的原班人马,换了个上官云相来指挥。我们秘密东进,在莲塘打掉他们,再进击龙冈、黄陂,这样就可调动敌人于运动之中,逐个加以歼灭。”
朱德说:“主意很好!就是周边的敌人离我们太近。北面的两个师距我们有40里,南面的3个师距我们只有20多里,富田的两个师也只隔近100里。只要一打响,周围的敌人就会蜂拥而来。”
毛泽东道:“说得对!为隐蔽我意图,以红35军加地方武装,将敌第一路进击军向良口方向牵引;以红12军35师加地方武装,将敌第二路进击军向万安方向牵引;以独立第4师加地方武装,将敌第1军团箝制在白石、崇贤地区。”
“负责佯动的部队明天下午在敌机眼皮底下行动,给蒋介石‘报信’。主力趁夜暗秘密东移,严守夜间行军纪律。各位看还有什么不周全的地方?”大家都说没有。毛泽东面向朱德道:“那就这样?”朱德说:“好,分头准备执行!”
8月5日下午,红军佯动部队一动,蒋介石在南昌行营笑了。他叫来秘书陈布雷:“电令何应钦和第一梯队全部人马,不惜任何牺牲,将共匪围歼于赣江之东。”
晚上,红军主力利用夜暗,翻越崇山峻岭悄悄东进,穿过崇贤至兴国两地敌军之间约40里的空隙。3万大军要在一夜之间从这40里的狭小空隙中穿插过去,如果有一点响声或者一丝亮光暴露了目标,敌人就随时可能从三面扑来。
因此,夜行军的准备工作一切从严进行。一切能发光的东西都要隐蔽好,白铁油桶用烟熏黑,白马穿上了伪装衣;一切能发响声的用具都用布包好;行军时不准吹号,不准讲话,甚至不准咳嗽;岔道不准放路标,一律用标兵;向导也由当地苏维埃干部组成··
穿插行动开始了。只见黑暗里,战士们的影子在飞速地闪过。没有人说话,没有人咳嗽,甚至连粗声喘息也听不到,只有脚步的沙沙声急促地有节奏地响着。眼看一个连过去了,没有露出任何破绽。
6日上午,部队陆续到达离莲塘、官田不远的山林里隐蔽起来,跳出了敌军主力的包围圈。天亮后,几架敌机就来到山林上空,嗡嗡地低飞着、盘旋着。而密林中的红军将士呼呼地进入了梦乡。
敌机盘旋了几圈后,显然什么也没发现,向北飞走了。整个白天,不断有敌机在上空盘旋侦察,敌人怎么也想不到,就在这绿荫覆盖的山岭上,3万红军大军正成连成排地聚集在一起,擦枪,打草鞋..做着大战前的准备工作。
显然,国民党军对红军主力东进还毫无察觉。而其第一路、第二路进击军在红军佯动部队的牵引下,向赣江东岸进逼,寻找红军主力决战;第三路进击军上官云相部,则分两路向莲塘、城冈开进,态势比较孤立。
6日午后,红3军团警戒分队在莲塘附近,同敌第三路进击军的先头侦察部队遭遇。因双方都不摸对方底细,一场混战之后,各自退了回去。
彭德怀立即向朱德、毛泽东报告了这一情况,并建议:“照目前形势,不管有多少敌人我们都应迅速歼灭这部分前敌,然后急进良村,将后敌消灭在要动而未动之中。”
毛泽东赞许地说:“对!莲塘之敌,可能是敌第三路进击军先头师的主力,也可能不是。不管是与不是,都要集中优势兵力,做到万无一失,确保初战胜利。”
6日晚,红3军、红4军和红3军团,趁着夜暗,秘密向莲塘的敌人接近,次日拂晓突然向敌发起猛攻。红军将士像一股股暴发的山洪向敌人涌去,经过2小时的激战,全歼敌第三路进击军先头师一个旅并击毙敌旅长,取得了第三次反“围剿”的初战胜利。
敌第三路进击军总指挥上官云相听到枪声后,以为是红军派来的袭扰部队,立即命令侦察营长:“速去打听情况,然后速回报告。”结果,侦察营长和他的营有去无回,也被红军一并歼灭。
上官云相甚感纳闷:“这样的战斗力,不像是共军的袭扰部队呀!共军主力不是去了良口和万安吗?怎么突然飞到莲塘了呢?”他一面将这一情况报告蒋介石和何应钦,一面命令在城冈的第54师火速撤到良村。
莲塘战斗一结束,红军主力不顾疲劳,又继续向良村急进。途中先头部队同由良村向莲塘增援之敌遭遇,红军迅速展开,向该敌发起猛攻,歼其1个团并击毙敌旅长,余敌向良村溃逃。
红军咬住逃敌猛追,直逼良村。奉上官云相之命刚由城冈撤回良村的敌54师,10多门迫击炮还没从车上卸下来就仓促应战。经两个小时激战,该师大部被歼,副师长和参谋长都被击毙,残敌逃向龙冈。红军又取得了第二场胜利。
一天之内损失两个多旅,这令上官云相如惊弓之鸟。他立即命令莲塘和良村两场战斗的残部迅速与第5师靠拢,向龙冈集结,就地修筑工事,扼守山口要道,保持防守阵形。
8日晨,红一方面军主力进抵龙冈。侦察员来报:“敌人已在这里修筑了坚固的工事,很难速战速决。”毛泽东说:“总司令,如果强攻龙冈,久不奏效,我们想走就不易了。”
朱德在地图上勾画着说:“北面的龙冈,有敌近两个师;东面的黄陂,有一个刚从南陵撤退的毛炳文师,就是路程远了一点。”
毛泽东眼睛一亮,道:“好!就以红3军佯攻龙冈,总部率红4军、红12军、红3军团和红7军迅速东进,围歼毛炳文的第8师。”
经过3天的奔袭,红军主力于8月11日早晨进到黄陂附近。毛泽东看着倾盆大雨感叹道:“两次都让毛炳文跑了。今天,天也助我,看你还能跑?部队不要休息了,德怀,这回你布置,我的脑壳有点转不动了。”
彭德怀用商量的口气说:“总司令,这次让红4军和红12军主攻,我带红3军团和红7军迂回到黄陂东边断敌归路。总攻时间定在中午12点,你看行吗?”
朱德笑道:“很好嘛!毛总政委想会会毛炳文这个本家,也只有你能把他堵住。”
这天早晨,因红3军正在佯攻龙冈,天又下着大雨,敌第8师官兵因连续行军十分疲劳还在补觉,师长毛炳文听说红军主力突然到来觉得十意外。
中午12点,红4军和红12军主力冒着大雨向毛炳文部发起猛攻。同时,彭德怀带红3军团和红7军也迂回到黄陂东侧进攻。
我师遇到共军主力!”战斗打响后,毛炳文一面急忙向蒋介石和何应钦报告,一面用电台向距他最近的赵观涛、卫立煌两个师求救。蒋介石接电后立即命令赵观涛、卫立煌率部急速弛援黄陂。
毛炳文固守到下午1点,收到赵观涛和卫立煌两份电报,分别称:“我师正向黄陂开来,已进到砍柴冈;”“再有20多里,翻一座大山就到。”毛炳文自觉已无法固守再等援兵,慌忙率残部拼死突围,向宁都、洛口逃去。
从8月7日至11日,红军主力在莲塘、良村、黄陂三战三捷,歼敌1万余人,从被动中夺得了主动。黄陂战斗后,红军主力转到君埠以东君岭脑地区,利用战斗间隙进行休整。
良村战斗后,蒋介石、何应钦才察觉到红一方面军主力已经东去,于是立即命令所有向西向南的部队转而向东,以8个师的兵力,分两路对红军进行密集包围,向红军主力所在地猛力进逼。
自8月5日开始行动以来,红军官兵连续6个昼夜行军作战,没有好好休息,疲困之极,伤病员也不断增加。面对庞大密集的敌人,怎样让红军官兵们既得到休整,又能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呢?
13日,在君埠召开的军事会议上,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决定,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由罗炳辉率红12军向东牵开敌军,红军主力则秘密西进,回到兴国隐蔽待机。
16日晚,红一方面军2万余人利用夜暗,从正在东进的两支敌军之间约20里的间隙穿插。行进中的红军战士们不时可以看到不远的山头上,敌人的重机枪在“突突突”虚张声势地响着,手电筒的闪光,阴森森地忽明忽灭。
天亮了,满山笼罩着白茫茫的云雾,太阳被遮住了,敌人的飞机也成了瞎子,红军乘机急进。经过一整天的急行军,红军主力突出重围,来到兴国东北部的白石、枫边地区,在深山密林里休整。
与此同时,罗炳辉军长和谭震林政委则指挥红12军:“拉开距离,打开旗子,浩浩荡荡、大张旗鼓地由君埠向北进发。”一路上,每逢岔路口,他们都用白灰画上箭头,写上“红3军团由此北进”,“红3军由此北上”等。
当红12军进到乐安县城附近时,发现县城守敌很少。罗炳辉便命令攻下该城,并占了两天。还在每家每户门上故意写上:“某师指挥所”,“某团部驻地”,还有留言:“某某同志速到军部,军长找你有要事。”
红12军就这样拖着敌军主力走了10多天。到离东韶10多里时,发现敌部分主力已向东韶开进。罗炳辉便下令:“部队在东韶以北密林里埋伏,准备夜间奔袭东韶,佯装主力攻击敌人。”
当晚,红12军派出一部兵力,从四面打枪,佯攻东韶。敌人误以为是红军主力到达,怕被歼灭,立即于当夜仓皇溃逃。红军乘势尾追截击敌人,歼敌后尾梯队一部,收复了黄陂、小布地区。
敌军被红军牵着鼻子东遣西调,在苏区里打转转,吃尽了苦头。苏区人民早就把一切吃用的东西“坚壁”起来,敌人找不到人,也弄不到吃的,甚至自己割了青禾也找不到工具碾成米。而负责采买的敌人常常一出门就被赤卫队收拾掉,敌军连油盐菜蔬也吃不上。
行军时,敌军则经常遭到袭击,有时是几阵冷枪,有时是遍山红旗,弄不清是主力还是游击队;驻扎时,又遭到地方部队的袭扰,弄得饭吃不好,连觉也睡不稳;打仗无情报,行军无向导,惶恐万分,时时担心遭到灭顶之灾。
国民党“进击”军就这样被拖得人困马乏,饥疲沮丧。有个军官在家信中写道:“这一个月来,无论官兵没有不病的,肥的拖瘦,瘦的拖死。至于山高路险跌死的人马,及病后掉队被土匪杀死的官兵,总和起来比出发时差不多减少了三分之一。”
而与之相反,红一方面军主力则在白石、枫边地区好好休整了半个月,总兵力除去红12军、红35军,已增加到3.1万人,兵强马壮,士气正旺。战场上敌军被动、红军主动的形势更为明显。
直到8月底,蒋介石、何应钦才发觉红一方面军主力早已西去,急忙下令:“第1军团为先头,其他‘进剿’军随后,迅速西进,到兴国北部地区寻找共军主力决战!”
得知蒋介石新的部署后,毛泽东、朱德于9月初率领红一方面军主力3万多人继续西移,转到兴国、万安、泰和三县之间的均村、茶园冈地区隐蔽集结。
这时,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趁着蒋介石军队主力陷入江西“剿共”不能自拔,9月上旬,两广军阀发动了反蒋战争,大举北进。其先头部队进占湖南郴县,并继续向耒阳、衡阳前进,对蒋介石统治构成很大威胁。
面对这样一种局势,蒋介石不得不决定“一面牵制江西境内”红军,“一面移师赣粤边区阻止叛军扩张”。9月4日,何应钦按照蒋介石的决定,命令左右两集团军实施退却。
9月6日,红一方面军总部接到兴国地区敌军沿高兴圩大道向北撤退的情报,判断敌军可能实施总退却,方面军首长决定首先歼灭由兴国地区北撤的敌军一部,然后视情扩大战果。
第二天,红3军就会同红军独立第5师,在泰和县老营盘地区切断了北撤的敌第9师一个旅同后续部队的联系,激战8个小时,全歼该旅,俘敌2000余名,缴枪2000余支。
与此同时,红3军团、红4军等部向高兴圩地区的敌人发起攻击。因敌军占据有利地形,红军兵力不足,且徒涉西流河时遭到较大伤亡,两位红军师长牺牲,两军最终形成对峙。
为争取主动,红军首长命令部队撤出战斗,转至茶园冈、均村等地整理待机。毛泽东在总部面壁一日后,对朱德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呀!我们打不起这种消耗战。今后作战,必须集中优势兵力才可实施。”
5天之后机会又来了。红军总指挥部得到情报:敌第52师将经东固以南的方石岭撤退。毛泽东、朱德当即命令红军主力转移到方石岭,抢先控制有利地形。
15日拂晓,红军主力以绝对优势兵力,在方石岭地区包围了敌军,激战3个多小时,全歼敌第52师,俘敌5000余人,红军仅伤亡200余人。方石岭之战为红军第三次反“围剿”画了一个漂亮的句号。
其他敌军听到这个消息后,再也无心恋战,争先恐后地迅速撤出了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前后持续3个月,红军共歼灭敌军3万余人,缴枪1.4万余支。这样,蒋介石亲自指挥的第三次“围剿”也以失败而告终。
从1930年底至1931年,红一方面军连续取得第一、第二、第三次反“围剿”的重大胜利,使赣南、闽西苏区连成了一片,形成了方圆5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央苏区。而“诱敌深入”、“慎重初战”、“集中兵力”打“运动战”、“速决战”和“歼灭战”的红军作战原则也在斗争中全部形成。
在红军反“围剿”胜利的鼓舞下,国民党军第二十六路军1.7万多人,在该军中共地下特别支部和参谋长赵博生、旅长董振堂、季振同等共产党员领导下,于12月14日在江西宁都举行起义,加入红军,被改编为中央红军第5军团,使中央红军的力量进一步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