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边的小豆豆》

发布时间:2025-07-09 14:00  浏览量:1

《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从1981年出版到现在一直很畅销。我也不喜欢小日本,但成年人遇事必须理智客观对待。

比如毛泽东曾说,西方的东西我们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能照搬。

我们整个东亚人对于孩子的爱护,以及教育非常非常的重视。

《窗边的小豆豆》的作者黑柳彻子出生于1933年8月9日,她曾于2023年90岁高龄时还出版了《窗边的小豆豆》的续作《续窗边的小豆豆》。

她本人在日本是家喻户晓的演员和主持人。她还于2024年5月来华参加新书宣传活动,受到中国读者的热烈欢迎。

由此可见知书达理的人还是多,其实我们一生会遇到很多人。

最终我们会长成与我们亲近的人然后超越他们。而这过程是他们喜闻乐见的。

感恩助力托举自己的人是为了自己走得更远,以及未来可以助力更多的人。自己的价值也因此而得到体现,甚至升华。

​​

说回来,黑柳彻子小时候是一个被退学的孩子也就是所谓的“问题学生”、“低能学生”。

小豆豆是黑柳彻子的小名,也就是说她用一本书讲述了自己的童年往事引起了飓风一样的效应直到现在。

人生关键处确实就几步,选择清楚走好省事而走不好哭也没用。

生活不需要泪水,也不相信泪水但必须解决问题。

小豆豆刚上小学不久妈妈被叫到学校,老师对她妈妈说:你女儿太捣乱、太不听话,搞得我没法正常上课,请换所学校吧!

日本人的客气与敬语的使用极其过度,所以据说日本下属等领导走远还在鞠躬。

甚至有说,送客户看到电梯数字变化才能离开。

客气这事肯定需要,而且甲方不舒服乙方确实没法轻松。所以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需要用心培养。

小豆豆这个小姑娘不懂得统筹计划安排是啥,或者也可以说她小小年纪想一出是一出。

但这样的孩子生命力顽强,很难会为了某个谁而屈服。她属于那种从小主意就特正的孩子。

而这个小女孩能够扣住老师的要求让老师说不出话来,等于她可以以己之矛攻己之盾我估计这是让老师最抓狂的。

小豆豆站在窗边朝外面说话,居然是和在屋檐下面做窝的燕子在说话。老师让她认真听课,她还振振有词。

其实能跟小动物讲话,说明孩子很有灵性,而很多老师都不会这么认为。

但因此小豆豆经常被老师罚站,可她一个人站在教室门口,却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被罚站。

小豆豆的妈妈认为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尝试探索是小孩的天性。

无奈之下,妈妈把小豆豆转到一所当时还非常小众的私立学校巴学园。

长大后的小豆豆(也就是黑柳彻子)说,在巴学园的经历改变了她的一生。

巴学园是日本教育家小林宗作创办的一个学校,创办实业中,学校是有利于千秋万代的好事情。

小林宗作1894年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从小喜欢音乐。

后来考进了东京音乐学校师范系毕业后做音乐教师,再后来他的女儿也做了音乐老师。

三菱财阀的岩崎小弥太男爵看了小林校长为孩子们排演的歌剧演出,深受感动。

他资助小林先生去欧洲留学,考察和学习西方的教育。

在其位才能谋其政,有心有钱之后才容易办实业收到实效。

在日本教育界,人们都知道小林宗作先生是第一位将韵律学带入日本的杰出教育家。

尊重孩子要让孩子的天性不被破坏,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所以是人都有恻隐之心。

小林宗作认为,孩子生下来就具有美好品质,教育的目的就是发现以及发扬这些品质。

卢梭也在《爱弥儿》中痛心疾呼:儿童与生俱来的美好品性,被现存的环境和教育给破坏了。

但你知道吗?卢梭把自己的孩子送到福利院去了。可见无法用某一个指标来评价人。

孩子有表达欲望那是孩子的内心丰富感受细腻,小豆豆之前的老师都叫她闭嘴,而巴学园她可以想起什么就讲什么。

小豆豆在不断说话的过程中,校长先生没有打哈欠,也没有露出不耐烦的样子。

《冬吴同学会》的主持人梁老师讲过一个故事,说的是他孩子在北京某学校上学,校长每天站在门口和同学们打招呼。

某天,梁冬老师的儿子放学回家问爸爸,要不要在校长没看见自己的时候主动打招呼。

孩子得到的回答是肯定的,有很多时候我们做事只能为自己心安不能要求别人,因为同样的事大家感受不同。

君子和而不同正是如此。 小孩子非常敏感,如果大人敷衍孩子他们马上就能察觉。

所以如果你爱孩子、希望孩子好,就一定要尊重他、倾听他。

小豆豆在巴学园还像以前一样活泼好动、随性而为。比如上厕所时她把钱包不小心掉下去了。

她自己打开化粪池的盖子跑到工具房拖来比她还要高的舀子,趴在池边打捞她的钱包。

她这种遇到事情处理问题的想法和能力超级赞,但小孩子趴在化粪池边太危险了。所以我们为人父母一定要教会孩子保护自己。

当然,这是她后来才明白的。很多事回头看才能清楚。

比如我年过不惑才想起小时候的日常,明白我的规整与对生活的要求来自于我的母亲。

小豆豆的妈妈听小豆豆回家说了打捞钱包的事,由衷地赞叹校长“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

小豆豆她就像是一只小猴子,上蹿下跳不停。比如有次她居然不小心跳到了便池里。


就算这样,校长也没有批评她或者通知家长。

每当校长先生看到小豆豆,就会对她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

听完校长的话小豆豆既高兴又蹦跳个不停然后说:“是啊,我是一个好孩子。”小豆豆觉得自己的确是一个好孩子。

其实自己觉得自己是什么人才是最重要的,也许我的迷之自信是因为童年时玩的足够痛快没有人打扰造成的。

长大后的小豆豆已经四十多岁的黑柳彻子回忆起这件事,满怀感慨地说道:“先生不停地对我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一直到现在,这句话是怎样激励着我、支持着我啊!

那话语对我的鼓舞无法估量。如果我没有进入巴学园,没有见到小林先生,恐怕无论我做什么,都会被贴上‘坏孩子’的标签,被自卑的心理包围,不知道该怎样做才好。

可能就会怀着这种无所适从的心理,直到长大吧?”

​​

我们大家都很喜欢三毛,但你知道吗?三毛曾经数学考了高分居然被老师认定那是她抄袭的结果。

后来老师给她两个眼睛画俩个红叉❌,让她绕操场跑三圈。这种事情伤害性小,但侮辱性极强。

后来三毛的父母举家搬迁去了台湾,可她换了学校却不愿意去学校上学。

父母任由她在家里呆着,最终她还是读完了大学。又在国外留学时遇到了荷西,但在荷西之前她谈过俩段恋爱。

有一段恋情无疾而终,有一段恋情在婚礼前夕男友突发心脏病去世了。

后来,在国外遇到荷西时她把他当做小学弟看待。结果他痴心不改,最终结成伴侣。

而荷西曾出差时喜欢上了别人,三毛居然愿意给他做选择的权利。

但荷西没有离开,所以三毛的一生也算坎坷无比。她热爱生活,最大的不幸是荷西意外离世将她打入了谷底。

而他们在一起相处的岁月很融洽,且他懂她还会尊重她的爱好。

比如他送她的结婚礼物是一个骆驼头骨,虽然我们欣赏不了但那礼物让三毛欣喜不已。

最终,用情至深的她选择离开也算不上难以理解。

所以过犹不及,物极必反哪里都有。女孩,谋生再谋爱是最优解。

从生存到生活甚至到小资都需要靠你自己,谋爱这事唯有靠心之所愿。

​​

小豆豆她情感丰富、擅长表达、活泼好动的个性非常适合外向型工作。

事实上,她后来确实成了日本最著名的演员和主持人。

假如她的妈妈也和学校一样要求她变乖、守规矩,她可能会压抑、自卑、迷茫、平庸而卑微。

张爱玲说的爱到卑微是说自己与胡兰成的爱。究其本质是她在原生家庭没有得到过无条件的爱。

她爸爸的外公是李鸿章,所以她是名人之后。

因为家境富裕小时候是被佣人照顾的,她的妈妈与姑姑留学海外。

妈妈后来与爸爸离婚了,她与父亲和继母生活家境很好但不被他们待见。

比如她和继母吵架,父亲打到她下不了床。识时务者为俊杰没毛病,但偏偏这个张爱玲是个硬骨头不服软。

所以,下狠手打孩子这事咋说呢?我只能说,真心没法说。

为人父母过好自己的生活是为孩子未来的婚姻打版,你自己的日子一塌糊涂孩子如何自恰?又如何拥有好的亲密关系呢?

​​

说回巴学园,学校把人人生而平等这个普世原则根植在每个人的心里,在孩子的心中再次播下善的种子。

当时的整个巴学园只有五十人,所以人少方便精细化管理。

孩子太多不容易面面俱到,但孩子们会彼此陪伴。

善良的人首先是可爱的,因为与人为善的人没有人不喜欢。但有时候与人为善被错误解读也是常有的事。

我们作为教育者和养育者,能够把孩子当做珍宝一样为孩子给予无条件的爱吗?孩子是爱情的结晶,所以很多孩子叫果果。

​​

小林宗作校长经常说:“你们大家都是一样的,无论做什么事情,大家都是一样的。”

他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比如学校的运动会和比赛项目是校长亲自设计的。

比赛的结果是每一个项目的第一名都被全校个子最矮、手脚最短的高桥君拿走了!那是他特意设计的。

因为孩子知道尊重爱护残疾人的时候,他们不但是自恰的还是有悲悯心的。没有戾气必然是美好的。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的事,并不只存在于宗教而且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心里和手里,甚至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小林校长。

巴学园的特色运动会是校长为了使高桥君能够得第一名“故意”设计的,校长希望他不要忘记“夺得第一名”时的自信。

高桥君后来考上了明治大学的电气工程系,毕业后在知名电气公司担任“使人际关系和谐”的工作。

黑柳彻子曾拜访过高桥君和他太太,太太看高桥君眼睛明亮有神,谈吐温和自信。

小说《长安的荔枝》中李善德的夫人说起自己的官人也是那种眼神。所以,爱一个人的前提首先就是彼此欣赏。

高桥君对她说,自己“的确没有因为身体上的缺陷而怀有自卑的心理。”

他也清晰记得校长先生一直对他说的一句话,那就是:“你绝对能做到。”

这句话深深影响着高桥君的一生。良言一句三冬暖,所以言语的力量可以重若千斤。

作者小豆豆心地单纯善良,比如她在学校就一直跟这些身体有残疾的孩子保持着纯真的友谊。

成年后,她关注残障人士的生活参加各种社会福利活动,开办手语班,创建了日本第一个聋哑人的专业剧团。

央视有句广告语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在这里是不是很有感觉?

心术正很关键,有家国情怀更关键。

梁冬老师曾经说:“要想让一个生命伟大,要让一个生命走得久远,回到儿童教育上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在他的童年给他播下一颗善良的、具有伟大的、深远意义的生命种子。这件事情比我们认为的重要一万倍。”


北大中文系钱理群教授曾说,当下我们的一些学校教育,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所以,教育难道仅仅是为了培养精英吗?我们应该培养博爱、友善、能够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温暖、更和谐的好人吧。

西安交大大学校党委副书记于德弘老师曾在开学典礼上说:

“我坚信你们当中,将来会涌现出来一大批杰出的领导干部、学术领袖,以及各方面的精英人才,为这个社会做出杰出的贡献。但同时我也知道,你们当中也一定会有贪官污吏和学术败类。这路怎么选,全都在你们自己。”

小林校长认为:“如果觉得‘旁边太吵闹了,我没法学习’,那就很麻烦了。

一定要练习无论周围怎么嘈杂,都能够立刻集中精力的本领。”

事实上,习惯了嘈杂的课堂,学生们练就了在混乱嘈杂环境中保持专注做自己事情的能力。

当学习变得是你想解决一个疑惑或者问题的时候,它就非常好玩了。

而学习的体验是快乐,孩子才会爱上学习,这在低年级阶段尤其重要。

但是,对于孩子来说他们人格的培养比什么都重要。

因为孩子不是分数的机器,我们也不是挣钱的机器。但要在该努力的时候应该承担责任也享受过程。

小林校长注意到有些孩子在人多的场合讲话会紧张,他就在午饭时间增加了一个节目:餐前演讲。

每天都会有一个学生,站在五十多个人面前说一会话。

一开始有的孩子非常害羞;有的站上去会嘿嘿笑个不停;有的讲了个开头就忘词了;

有的把讲过的内容翻来覆去地讲;但校长一直微笑倾听。

孩子们经过站上台的多次累积,那些原本在人多的场合讲不出来话的孩子敢于开口讲话了。

那些本来就喜欢讲话的孩子,语言组织能力更强、表达更从容自信了。

小豆豆长大后在剧院表演戏剧《玛丽尼》演出两个小时,台词达到了两千多行。

演出谢幕时,观众的掌声响彻剧场持续了半个小时。

荣誉感很重要,而那是被用心正确呵护过的人才能具有的东西。

黑柳彻子回忆说,当她站在舞台上听着如潮的掌声,脑海里浮现的就是校长让他们在午饭前说话的画面。

小林宗作先生总对老师说:“不要把孩子们束缚在老师的计划中,要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孩子们的梦想,要比老师的计划大得多。”

《爱与自由》那本书的作者孙瑞雪在上海办了一所这样的幼稚园。

所以巴学园的学生们,在户外的时间可能比在室内还要多。

他们一起种田,从播种到收获,学生们全程参与。

每天都有孩子去看自己的田地,然后回来向校长和同学们报告:“我种的种子居然发芽了!”

小林校长还建议家长给孩子穿最差的、最耐磨的衣服来上学。

为了方便孩子自由地爬树、钻篱笆、跳马、玩单杠……通过各种运动来发展孩子的体能和敏捷度。

小豆豆在上高中的时候曾经丢了火车月票又不敢告诉母亲,就选择沿着铁轨走路去上学。

有次走到铁桥中间,突然有一列火车开过来,小豆豆情急之下,用手抓住枕木挂了下去,吊在空中,一直撑到火车通过后才爬上来。

所以,孩子即便长在哪里都会胆怯以及自力更生的能力。

但请别过度保护孩子,应该想办法帮助孩子学会自力更生的能力。

长大后的小豆豆回忆说:“我上小学时,总是用一只手吊在单杠上,把自己想象成一块挂着的牛肉。

这个游戏我很擅长,现在看来这也许是件好事。”

小林校长说与自然割裂的人更容易患抑郁症等身心疾病,感官能力也会退化。

从小接触大自然多的人,身心更健康,专注力、观察力、创造力会更强。

小林宗作先生曾说:“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有眼睛却发现不了美,有耳朵却不会欣赏音乐,有心灵却无法理解什么是真。不会感动,也不会充满激情……”

其实我认为,巴学园的教育并不小众。比如我儿子小时候的幼儿园采用的手法就是蒙氏教育。

虽然说不能与巴学园相提并论,但总体来说已经很好了。

现实就是开明的家庭才会培养出开明有包容,拥有开拓创新型能力的人。

小林校长的女儿美代,毕业于国立音乐大学教育系,她和父亲一样非常喜欢小孩,做了国立音乐大学附属小学的音乐教师。

现在,日本女性在结婚后做家庭主妇的依旧很多,而在上个世纪50年代的日本女子考上大学在社会上还有一番成就的更是凤毛麟角。

就算遵照传统回归家庭的她两位女同学,她们也非常健康长寿,家庭生活幸福美满。

如今我们中国的女性绝大多数都是工作家庭家务都不误,甚至有的一个人带两个孩子但她们还承担着孩子的教育。

所以爸爸们重视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事,夫妻齐头并进则更重要,因为孩子关乎整个家庭甚至家族的未来。

当然,360行行出状元但也没必要都去做状元。

凡事都不能够过犹不及,即对待孩子还是谁都不过左,也不过右。中庸是极致的合适。

蒙台梭利在《家庭中的儿童》中特别强调,童年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发展阶段,童年阶段的教育是人类发展教育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环。

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代学的、做的事情都是他感兴趣的,那孩子学习的效率会非常高。

这类孩子长大后不论是学习阶段还是工作阶段,过程都会愉快而专注。

他们能把梦想一步步变为现实,他们知道自己的目标以及如何做能够达成目标。内心门儿清正是如此。

世俗意义上的名利和财富,只是这种自我实现后的副产品。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石。

所以复印件有问题,该原件还是复印件呢?还有,言传身教中哪个更重要更有效用?

在小豆豆的记忆中,无论小豆豆说了多么不合适的话,做了多么离奇的事甚至闯了祸,妈妈始终和颜悦色改会用润物细无声的引导她。

有些事是非常正常的,家长不在意小孩子也不会放在心上影响基本为零。一件小事家长处理不当,可能就毁了孩子一生。

比如小学的小豆豆算数不会,被老师说是低能。自从被这位老师说低能后,小豆豆就非常讨厌算数和数字,上了高中代数总是考0分。

她后来主持《彻子的小屋》的时候,和嘉宾谈到年龄相关的话题,经常在计算方面出差错闹笑话,需要工作人员在台下帮忙算好,白板写上展示给她才行。

所以,孩子身上有一些缺点和不足没有关系,家长完全可以淡然处之。

过分强调缺点,只会让孩子被自卑、愧疚的情绪困扰,再碰到类似事时孩子会心生抗拒和恐惧。

总而言之一句话,打击和否定你的孩子,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还不如想办法激起孩子的好胜心,再想办法引导孩子如何与他人进行良性竞争。

黑柳彻子女士的数学能力不行,不妨碍她是一个有伟大成就的人。

所以说教育真的是一项艺术活。当一个好家长没那么简单。

但我们能够因为难而卸任吗?除了迎难而上唯有正确面对再引导孩子这一条路可走。

​​

儿童教育先行者李跃儿说:孩子是一颗蕴含生命力的种子,它有自己的发展使命和成长方式。

不同的种子,其发芽、开花、结果的时间、方式都不同,如果不能顺应天性自然而然发展,被人为破坏的话,孩子就无法成长为自己理想中的人。

让花成花让树成树之前,引导和鼓励很有必要。而且孩子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还不太了解自己。

甚至有些人,终身都不了解自我为了他人而活。只要自己愿意,其实无可厚非。

最后,我们用小林宗作的话结束今天的故事。他说:

“无论哪个孩子,当他出世的时候,都具有优良的品质。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影响,有来自周围环境的影响,也有来自成年人的影响,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

所以,我们要早早地发现这些“优良的品质”,并让它们发扬光大,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

关注我,每天都有故事。明天见。

——全文完——

题外话:

今天我想调皮一下,所以我想说“我怂任我怂。”

不阻碍别人且最重要是自己开心所以我干嘛要强大?

强大这个词会有一点压抑感和自己不够好的感觉。

个人感觉不做数,我就是想说别压抑自己,尽量多爱自己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