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岁广东男子肾衰竭走了,吃达格列净和氨氯地平,没注意5件事
发布时间:2025-07-22 18:31 浏览量:1
“不是说吃药就能控制住的吗?怎么还会走得这么突然?”
这是家属最常见的疑问。今天这个故事,听起来有点反转——一位控制糖尿病和高血压多年的广东男子,按时吃药、定期复查,却因为肾衰竭走了,留了一堆疑问。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药吃对了,不代表万事大吉;而药吃错了,哪怕只错一点,也可能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尤其像达格列净、氨氯地平这样的药,看起来常见,其实背后玄机不少,特别是对于中老年人。
我有一个病人,55岁,广东人,姓林。人挺精明,也很自律。十年前查出患有2型糖尿病,后来又合并了高血压,起初控制得还不错。他是那种“手机里装着健康码、血糖记录、用药时间表”的人,看着比有些医生还专业。
他吃的两种药很常见,一种是达格列净,一种是氨氯地平。前者是现在很流行的糖尿病药,控制血糖的同时还能保护心血管;后者是高血压的一线药,老百姓常说的“降压神药”。但就是这两种药,出问题了。
林先生突然出现了乏力、水肿、尿量减少,我们一查,肾功能已经是Ⅳ期慢性肾病,肌酐飙到700多,尿素氮也异常,肾小球滤过率GFR不足15。不到半年,人就走了。
家属很不理解——“他不是一直在吃药吗?”是的,药没停,但他忽视了5个关键细节。
不是药的问题,而是对药的使用方式和监测方式出错了。下面我们来一一拆解。
达格列净的说明书上明确写着:如果GFR低于60,就要谨慎使用;低于30,禁用。
但林先生自从开始吃达格列净后,一年都没查过一次肾功能。他以为血糖稳定就行了,却没意识到,这类药物通过肾脏排出,肾功能差就等于毒素堆积。
很多人以为肾病有症状才算病,其实慢性肾病早期无症状,但肾功能已经在悄悄下降。肌酐升高往往是最后一刻的“警钟”,那时候已经晚了。
氨氯地平虽然降压效果好,但它有一个副作用——下肢水肿,尤其是南方湿热地区的人,容易出现隐性水钠潴留。
林先生爱吃咸鱼、腊肠,配着白切鸡,饭后还来点啤酒,“广东胃”十足。可他不知道,高盐饮食+钙通道阻滞剂是慢性肾病的大敌。
每多摄入1克盐,收缩压可能升高2-3毫米汞柱。而对于肾功能不全者来说,高钠就是慢性中毒。
达格列净和氨氯地平虽然作用机制不同,但都可能造成血压下降。尤其在夏天出汗多、饮水少的情况下,容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
林先生在一次早上的晨练后突然晕倒,送来医院的时候,血压只有85/50。他自己说:“我以为头晕是低血糖,赶紧吃了糖。”可惜判断错了,是低灌注导致的肾缺血。
肾脏最怕两样东西:高压和低灌注。一个是暴力破坏,一个是慢性缺血,结果都一样——肾小球坏死。
很多人以为“一个药降糖,一个药降压,互不干扰”,可现实是,达格列净+氨氯地平这个组合,会强化脱水、利尿的作用,加剧肾灌注不足。
研究发现,达格列净联合利尿剂时,发生肾功能不全的风险增加3倍。虽然氨氯地平不是利尿剂,但它会让血管扩张,血流量下降,两个药叠加,等于雪上加霜。
这类药物组合,在肾病患者中不应长期使用,或至少应每3个月复查肾功能。
这点被很多人忽视了。达格列净在发烧、脱水、感染等应激状态下,应当临时停药,否则可能引发酮症酸中毒、严重低血压甚至肾损伤。
林先生有一次肠胃炎,高烧两天还继续吃药。后来出现严重脱水,肾功能急剧恶化,就是那次伤了元气。
很多人不知道,医生开的药不是“终身不变”的。该停时不停,就是慢性自毁。
我们不能否认,达格列净是一种优质的SGLT2抑制剂,它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里被推荐用于心衰患者的血糖控制;氨氯地平是《高血压防治指南》里的一级推荐,尤其适合老年人。
可问题是,再好的药,也得看对“人”、对“时机”、对“组合”。
医生不是只开药,还要教你什么时候吃、怎么吃、什么时候该停。这才是安全用药的全链条。
很多人喜欢问我:“医生,有没有护肾的中药?”我说:“护肾不是靠补肾,而是靠少伤肾。”
定期监测肾功能、注意水电解质平衡、控制血压和血糖的波动幅度、合理膳食、避免用药冲突,这些才是真正的“护肾大法”。
而不是一边吃着壮阳补肾的泡酒,一边猛灌利尿的药,还说“我感觉还行”。
肾病最怕的不是症状,而是“没症状”。
林先生的故事,并不是个例。根据《中国慢性肾病流行病学调查》,我国慢性肾病患病率达10.8%,但知晓率不足20%。也就是说,每10个人里,就有1个有肾病,但只有2个人知道自己有病。
而在糖尿病患者中,至少40%会合并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异常。这不是恐吓,这是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
如果你身边有人在吃达格列净,或者正在吃氨氯地平,请告诉他(她):不是吃了药就万事大吉,该查的还得查,该停的别硬撑。
现在轮到你说说了:你最近一次查肾功能是在什么时候?你知道自己的GFR是多少吗?你吃的药组合有没有“打架”?欢迎评论区留言,我们一起来聊聊“药不能乱吃”的那些事。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15(9):785-809.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0年修订版[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0,48(1):10-46.
[3]王海燕,高润霖,李兰娟,等.中国慢性肾病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医学杂志,2012,92(15):1291-1294.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