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千亿集团暴雷!要求员工“裸辞”不赔钱,老板早已携款跑路
发布时间:2025-07-22 01:27 浏览量:8
上海陆家嘴,寸土寸金。
谁也没想到市值千亿的公司,说垮就垮。
而且还欠着一屁股债,就连不少员工和投资者都栽了进去。
更让人闹心的是,公司老板早就没影了,留下一堆烂摊子没人管。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家人们,谁懂啊!
上海陆家嘴大厦里,曾经风光无限的均和集团,最近上演了一出比八点档狗血剧还精彩的大戏。
从工资拖延到员工被“裸辞”,再到老板疑似携款跑路,剧情反转来得比翻书还快,真是让人惊掉下巴!
故事要从2024年底说起,均和集团的员工们发现,每月盼星星盼月亮的工资条,开始变得“姗姗来迟”。
一开始只是偶尔拖几天,大家想着可能公司资金周转有点小问题,没太当回事,毕竟是千亿级的大集团,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嘛。
可到了2025年5月,事情彻底不对劲了。这栋停在陆家嘴的“商业巨轮”几乎彻底熄火。
就在大家忐忑不安的时候,人力资源部扔出了一颗“重磅炸弹”——一纸通知,要求员工自行办理离职。
配合办理,就结清5月底的工资社保,想要一分钱赔偿?门儿都没有!
不配合?那5月的工资也别想拿到手。
更气人的是,2024年公司画下的那张大饼——20%的年终奖,还有2025年剩下的薪水,通知里提都没提。
员工群里瞬间就炸锅了!
大家都是见过世面的,外企裁员好歹还有N+几的补偿,体面收场,哪见过这么“耍无赖”的?
愤怒的员工们一窝蜂涌向劳动仲裁,可维权的队伍排得老长,一眼望不到头,看来被坑的人真是不少。
这还不算完,更可怕的“连锁反应”在全国各地上演。
青岛城阳区,一群购买了“均和云谷”厂房的小企业主,正对着被查封的工地哭天抢地。
他们当初就是冲着项目身上的“国资”光环去的,以为上了双保险,稳赚不赔,结果呢?
连预售证和网签都没有,就稀里糊涂地付了款。现在倒好,钱没了,厂房被封了,房产证更是成了遥不可及的梦。
而青岛这40多家企业,不过是均和庞大版图上最先露出来的“小伤口”。
谁知道,水面之下还有多少没爆出来的“雷”呢?
面对这一切,均和集团就跟缩头乌龟似的。
只有一个小道消息在私下里疯传:集团的实际控制人何旗,早就“旅居”日本了,两年多没怎么露过面。
连公司内部的中层干部都说,自己确实两年没见过老板本人,这老板当得也太“潇洒”了吧。
何旗这号人物,可不是等闲之辈。
1982年,他出生在福建长乐,那地方的人,出了名的会闯荡、能抱团。
17岁的时候,他就从父亲手里接过了家族生意,小小年纪就展现出过人的商业天赋,简直是“商业奇才”附体。
2003年,21岁的何旗揣着梦想来到上海,一头扎进了钢铁贸易这片红海。
要知道,那时候的钢铁贸易竞争多激烈啊,可他硬是把上海均和金属材料公司,从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色,做成了国际贸易舞台上的玩家,这操作,不服都不行。
2008年,他又把目光投向了厦门,版图越做越大,就像开了挂一样。
真正的财富裂变,发生在2015年。
何旗仿佛突然打通了“任督二脉”,嗅到了资本的味道,像饿狼扑食一样扎进金融领域。
参股银行、券商,成立自己的保理和基金公司,甚至还掺和上市公司的H股发行,扩张速度快得惊人。
短短三年,到2018年,他旗下的两家公司就双双冲进中国民营企业500强。
何旗的个人财富也像坐了火箭一样,飙升到80亿元,一举拿下“长乐首富”的头衔。
2020年,何旗又有了新想法,把目光投向了产业园区,创立了“均和云谷”品牌,还放出豪言:“三年百园”。
那时候,华夏幸福的产业园模式正火,是地方政府眼里的香饽饽,何旗觉得这机会可不能错过,得赶紧抓住。
“左手倒右手”,他和地方政府玩起“资本魔术”。
看到这儿,你可能觉得这就是个普通的“实业+地产”转型故事,没啥稀奇的。
可何旗的玩法,远比这精妙,也危险得多。
大宗贸易、金融资本、产业园区,这三样看似不搭界的业务,其实被一根看不见的线串在了一起,线的另一头,牵着的是各地的“地方政府”。
何旗摸索出了一套独门秘籍:“大宗贸易+产业园区”双轮驱动。
那几年房地产下行,地方城投公司成了土拍市场的主力军。
但城投公司有个致命的痛点,就怕被监管机构认定为“地方融资平台”,那样发债就难了。为了绕开监管,城投们想出个“妙招”——做大贸易业务。
这贸易啊,利润薄得像纸,甚至亏钱都无所谓,目的就一个:把营收数字做得漂漂亮亮,显得自己是家市场化的经营实体,好顺利发债。
可城投公司哪懂什么大宗贸易啊?
均和最擅长的就是大宗贸易,于是,他们和各地城投一拍即合,成立了无数个合资贸易公司。
均和负责操盘,把贸易额刷得高高的,轻松帮城投公司和地方政府完成了营收KPI。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均和这么帮忙,自然是有回报的。
地方政府投桃报李,把黄金地段的产业园项目,放心地交给均和来开发。你看,一个完美的闭环就形成了:均和帮政府做大营收,政府给均和土地和项目。
政企合作,各取所需,左手倒右手,皆大欢喜。
那些年,均和集团的代表们成了各地政府的座上宾,战略合作协议签到手软。
每一个“均和云谷”产业园落地的背后,几乎都有一个合资贸易公司的影子,这操作,真是绝了。
2024年3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了新修订的“3号指引”。
新规对城投公司借贸易刷营收的行为下了死手,明确要求:贸易收入占比超过30%的企业,必须把客户和供应商查个底朝天,还得证明业务的“商业合理性”。
最致命的一条是,严禁“空转走单”,必须做到货物流、票据流、资金流“三流合一”。
说白了就是:别再玩虚的了,做生意得有真金白银、真刀真枪的交易。
监管的“风暴”瞬间席卷整个行业,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把一切伪装都冲得干干净净。
无数靠这套玩法续命的城投公司傻了眼,一些高管甚至被直接带走调查。
那些和城投深度捆绑的贸易巨头们,更是吓得瑟瑟发抖,均和集团自然也逃不掉。
从2025年5月开始,上海均和名下的股权冻结通知像雪片一样飞来,发起冻结的,几乎全是那些曾经和均和“亲密无间”的地方政府平台公司,这可真是“昔日盟友,今日仇敌”。
如今,未来资产大厦里早已人去楼空,冷冷清清的,只剩下满地狼藉。
项目烂尾、员工被“裸辞”、老板“失联”,均和集团的倒下,留下了一连串让人头疼的问题。
青岛那些被坑的企业主,他们的血汗钱谁来赔?那数千名被粗暴清退的员工,他们的明天又在哪里?
看来,不管什么光鲜亮丽的“神话”,都得擦亮眼睛看清楚,不然一不小心就成了别人剧本里的“炮灰”。
信息来源:何旗的百度百科
信息来源:上海均和集团有限公司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