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武汉一大型商业体闭店!
发布时间:2025-07-21 16:42 浏览量:8
近日,武汉光谷运营多年的发到家购物广场正式宣布闭店,这一消息犹如一面棱镜,折射出传统商业体在消费升级与数字化浪潮下的生存困境,7月15日已经开始清仓大甩卖了。
发到家超市是大润发旗下品牌,是2018年开启运营的,十年不到,就匆匆闭店,据说是租约到期,但是没有继续续约。
其实实体商超近年来不断闭店的消息络绎不绝,但是也有类似山姆和永旺不断扩展的影子。
闭店背后的三重困局
发到家的黯然离场,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首先,电商冲击已成不可逆转的趋势。
根据《2025即时零售发展报告》,武汉本地即时零售规模同比增长超30%,生鲜、日用品等高频消费场景被线上平台强势渗透。
其次,光谷商圈的内卷式竞争雪上加霜,近年来,光谷中心城密集落地9座新商业体,总商业面积超70万平方米。
从主打亲子业态的伟星星悦广场到融合公园与商业的创新天地KICPARK,这些项目以差异化定位分流了大量客流。
发到家所在的老商圈,既缺乏特色业态,又难以与新商业体的“首店经济”“体验式消费”抗衡。
再者,租金成本与运营效率的失衡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核心商圈的高租金本应匹配高坪效,但发到家的传统联营模式导致品牌同质化严重,主力店如超市、服装零售的毛利率持续走低。
对比光谷K11Select引入电竞、策展等新兴业态后坪效提升40%的案例,发到家的运营模式显然已跟不上市场节奏。
传统商业的破局之道
面对困局,传统商业体需从三个维度突围:
场景重构:参考上海百联ZX创趣场转型二次元主题商场的成功经验,发到家可探索“科技+零售”模式,例如引入AR导购、智能试衣间,将购物过程游戏化。
业态创新:借鉴杭州大厦“好运湾”街区的改造逻辑,压缩传统零售占比,扩大餐饮、亲子教育、文化体验等业态,打造“家庭第三空间”。
数字赋能:建立会员数据中台,通过精准营销提升复购率。
商圈未来的N种可能
发到家的闭店,恰是光谷商圈迈向国际化消费中心的必经阵痛。
从政府规划来看,光谷正通过三大战略重塑商业生态:
一是建设“国际消费窗口”,引入跨境电商体验店和进口商品直销中心;
二是打造“数智消费示范区”,推动5G、AI技术与商业场景深度融合;
三是培育“全时消费圈”,发展24小时便利店、夜间市集等新型业态。
对于消费者而言,这意味着更丰富的选择——既能在凯德“GoodOne壹为邻”体验社区邻里中心的便利,也能在创新天地KICPARK感受“商业+公园”的生态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