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记·BMW|洛阳:唐三彩,以古为徒(中篇)
发布时间:2025-07-21 03:17 浏览量:8
如果洛阳邙山脚下的唐三彩骆驼载乐俑会说话,它大概会骄傲地哼一曲胡旋乐。毕竟,它背上的七位乐师,各执琵琶、箜篌、横笛,可是盛唐最潮的乐器。
不过,1905年陇海铁路修至邙山,这些沉睡千年的陶俑重见天日时,釉色依然鲜亮,着实吓坏了千年后与它们相遇的人。
百年时光流转,观念革新让这份古老技艺再次“活”了过来。
近日,汽车有文化随2025BMW中国文化之旅走进洛阳,以“以古为徒”之心触摸唐三彩,不仅读懂了它的盛唐气象与泥火传奇,更见证着非遗传承的创新之路:资助传承人入驻清华美院,携手清美教授开发文创,让千年技艺与现代设计碰撞出新的火花。
来邙山前,我曾以为唐三彩只有“黄绿白”三色——这个误会源自明清文人的“昵称”。实际上,出土器物中常见“二彩”“四彩”甚至“五彩”,洛阳博物馆藏的那匹三彩马便是例证:蓝、绿、白、黄四色釉交融流淌,像打翻了大唐的调色盘,绚烂耀目。
马、骆驼、仕女,是唐三彩最经典的造型。我家那匹威风凛凛的三彩马,或许正昂首嘶鸣,鬃毛飞扬,黄绿白三色釉在阳光下流转,恍惚间似能听见它踏过丝路的驼铃声。
但这不过是普通手工作品。“骆驼载乐俑”才是唐三彩的国宝级存在——骆驼背上,七位身着窄袖长袍、尖顶胡帽的乐师,手持琵琶、箜篌、横笛悠然奏乐。琵琶源自波斯,箜篌来自中亚,骆驼身上的联珠纹织物,竟与今日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出土的织物纹样如出一辙。
西安博物馆宝物“三彩仕女俑”则定格了盛唐女性的“松弛感”:她们体态丰腴,面施“赭面妆”,身着“褒衣博带”式襦裙,腰间还挂着“昆仑奴”配饰,一派闲适自在。
在洛阳探访现场,一对非遗父子的分享,犹如正手持木刀修坯。父亲传承寡言,儿子更趋创新,但代际对话之间,父与子不变是未说出口的叮嘱:“生在选土,长在成型,成在釉色。”这是千年匠人代际传承的成败核心,从邙山黏土到窑火淬炼,是时间,更是匠心。
唐三彩是泥土与火焰的传奇,更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时间胶囊”。以古为徒,不是简单地复古,而是从传统中汲取智慧,让千年之美照亮当下的生活。下一次当你站在博物馆的展柜前,不妨轻声问一句:“唐三彩,你想告诉我什么?”(撰文丨周有早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