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 ▏喝对一杯茶,过好三伏天!愿你福气满满,清凉一夏

发布时间:2025-07-20 18:57  浏览量:7

“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桂轮开子夜,萤火照空时。”"老柳蜩螗噪,荒庭熠燿流。人情正苦暑,物怎已惊秋。"2025年7月22日 21:29:11 农历六月廿八。我们将迎来大暑节气!

炎炎夏日,何处清凉?《菜根谭》有言:“热不必除,而除此热恼,身常在清凉台上。”烦恼往往源于内耗,心静自然凉。只要消除烦躁不安的情绪,身体就宛如坐在凉亭上一般清爽,这就是老祖宗的智慧啊。

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通纬·孝经援神契》:“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极热之中,分为大小,初后为小,望后为大也。”

一、入伏

是时三伏天,天气热如汤。所谓“三伏”,指的是初伏、中伏、末伏的统称,大约在每年公历7月中旬到8月中下旬,正好处于小暑与处暑节气之间,天气最为炎热。待到暑退出伏,早晚才渐有凉意。

中国人有以伏计日法,伏即为潜伏的意思,“三伏天”中的“伏”就是指“伏邪”。这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所谓「热在三伏」。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故民谚云:「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在江南一带有“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伏里多雨,囤里多米”、“伏天雨丰,粮丰棉丰”、“伏不受旱,一亩增一担”的说法。在这炎热时节,滴雨似黄金。

2025 年三伏天时间为 7 月 20 日至 8 月 18 日。

初伏:2025年7月20日-2025年7月29日,共10天;中伏:2025年7月30日-2025年8月8日,共10天;末伏:2025年8月9日-2025年8月18日,共10天。2025 年是 7 月 20 日入伏,属于最晚入伏的年份之一,上一次这么晚入伏还是 2006 年。

入伏和出伏日期相同:2025 年 7 月 20 日入伏,对应农历六月廿六,8 月 19 日出伏,对应闰六月廿六。

入伏和出伏都是农历六月廿六,这种历法巧合较为少见。属于 “母伏” 年:三伏天分公母,入伏日农历日期为单数是公伏,为双数是母伏。2025 年入伏日是农历六月廿六,属于母伏。

老话讲 “公伏凶,母伏爽”,但实际上母伏年份往往是多雨闷热,需防着涝灾。“秋包伏” 模式:今年立秋在 8 月 8 日,末伏从 8 月 9 日开始,属于 “秋包伏”。民间有 “秋包伏热死牛,伏包秋凉悠悠” 的说法,按照这种说法,今年秋老虎可能会很猛,立秋后高温期较长。

三伏天喝热茶,热茶消暑,凉意自生

当三伏天喝多少水、饮料都无济于事的时候,一杯茶很恰如其分。伏天期间,大家出汗多,容易导致体内盐分和水分流失,因此一定要多补水。茶叶中含有大量无机盐,可以补充人们流失的钾钠,所以夏天喝茶比喝水更解渴!南方的功夫茶饮,虽小杯小泡,但不经意间反倒让人喝下不少,实为饮茶补水的好方法。

这时喝茶应喝些温热的茶,如老白茶、红茶、黑茶、普洱茶。这些茶性温热,可以帮助人体驱寒养胃。另外三伏天养生的另一个要决是“祛湿”,因为这时不光热还潮湿,人身体的寒热往往都伴随着湿气,所谓湿寒、湿热。

乌龙茶、全发酵的红茶、黑茶最宜,它们都一定程度或者全部发酵,比较平和,少寒凉,很适合此刻“外热里寒”的我们。其次,最宜热茶。《骆驼祥子》的祥子在北平的三伏天拉车,口干舌燥快要冒火了,却越喝越渴,无奈跑到茶馆去,“两壶热茶喝下去,他心里安静了些。”

热茶一灌下去,暑气就发了出来,宛如千年前的《七碗茶歌》所言:“五碗肌骨清,七碗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真正的解暑,是把身体的脏气、浊气、暑气腾空,又使得血液里的钠钾平衡。

除此之外,伏天还可以试试姜茶。“冬吃萝卜夏吃姜”这句俗语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姜性温,具有温补的作用,夏季经常吃姜可以补阳气。而且,生姜还能散寒发汗、化痰止咳、和胃、止呕。三伏天喝姜茶,也是一种简单易行的保健方法哦。

因此,夏季不管是生活起居还是饮食习惯等都应该十分的注意。小有疏忽,就容易给身体造成病害。然而,喝茶恰恰可以很好的避免这些问题!

喝对一杯茶,过好三伏天。

大暑,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一员,承载着丰富的寓意和象征。它意味着炎热至极,是一年中气温最高、阳气最盛的时候,象征着生命的蓬勃与热烈。

在这个酷热的季节里,万物都在极致的环境中努力生长,庄稼在骄阳下奋力抽穗、灌浆,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这象征着坚韧与不屈。

大暑也寓意着丰收的临近,农民们辛勤的汗水即将换来满满的收获,那金黄的麦浪、饱满的果实,是他们一年劳作的最好回报,代表着付出与回报的美好循环。

同时,大暑时节的夜晚,繁星璀璨,虫鸣蛙叫,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夏日画卷,这象征着大自然的和谐与繁荣,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多姿多彩。

尽管大暑带来了高温和炎热,但它也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一份独特礼物,教会我们在困境中坚持,在热烈中绽放,让我们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成果。

二、大暑物候

古代,人们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

腐草为萤丨一候,腐草为萤。盛夏时节的萤火虫,因产卵于枯草上,孵化以后从枯草中飞出,被古人误会为是腐草变成的。

土润溽暑丨二候,土润溽暑。大暑时节,天气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大地犹如一个巨大的蒸笼。

大雨时行丨三候,大雨时行。

自入伏以来,风雷暴雨时而大作,大暑时节更加肆掠,然而到大暑后期,每一场雷雨之后,大地的燥热似乎都会悄然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2025年大暑,交节晚、落在“尾月”首先看时间,今年大暑落在

2025年7月22日晚上21点29分,对应农历六月廿八,属于六月的“尾巴”。这种落在“月底”的大暑,被老一辈人称为“晚大暑”

过去有句民谚说得明白:“大暑在尾,寒衣早谋。”意思是:大暑若在月尾,多预示着“冷来得早,伏天短促”,容易出现气候反转,秋凉提早到来,庄稼晚熟或遇冷害。不仅如此,晚大暑也意味着节气与三伏节拍衔接不畅,会打乱很多农事安排,尤其对南方晚稻插秧、北方玉米灌浆期都有潜在影响。

三、大暑养生

1、饮食

大暑的民俗主要体现在吃的方面,如吃凉性食物消暑。如广东很多地方都流传着一句谚语:“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所谓“吃仙草”中的仙草,又名凉粉草、仙人草,是药食两用植物资源。由于其具有神奇的消暑功效,所以被誉为“仙草”。烧仙草有冷、热两种吃法。

不光吃凉,有些地方的人们习惯在大暑时节吃热性食物。湘东南有在大暑吃姜的风俗,“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山东不少地区的民众,比如枣庄,有在大暑到来这一天“喝暑羊”(即喝羊肉汤)的习俗,又叫吃伏羊。

有一种食材,得从大暑一直晒到出伏——晒伏姜。大暑期间,在湖南的长沙等地经常可以看到一块块的老姜在享受“日光浴”。有人说,这三伏天里的恩物,在三九严寒中给人带去了温暖。晒伏姜,从某种意义上说,也算是冬病夏治的一种表现。

避开生冷食物。中医认为生冷食物、冰品或凉性蔬果,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不易无限量食用。如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最好在烹调时加入葱、姜,降低蔬菜寒凉性质。

夏日饮食不宜过饱,通常只吃七八分饱即可,遵循“早上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的原则,少吃辛辣、油炸食物,不宜食入大量冷饮,以免损伤脾胃功能,应注意全面、均衡地营养搭配。

夏季饮食宜清淡,可多吃具有清热利湿作用的食物,如绿豆粥、荷叶粥等,或将冬瓜与莲叶、薏米共煮汤喝。此外,要多开窗通风,多饮水,增加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摄入有助于自己的身体的健康增强免疫力。

保证睡眠充足。“热天睡好觉,胜吃西洋参”。睡眠好,心情好,有利于心神的宁静。所以应该在作息上符合当季需要,如晚睡早起,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而相对不足的睡眠则可以用午休做适当补偿。

坚持适当运动。体内湿气重的人大多数饮食油腻、缺乏运动,这些人常常会感觉身体沉重、四肢无力。所以夏季一定要适当锻炼,使身体能够时常出出汗,这样可以促进身体器官运作,加速湿气排出体外。

四、喝对一杯茶,过好三伏天。

三伏天喝热茶 热茶消暑,凉意自生。当三伏天喝多少水、饮料都无济于事的时候,一杯茶很恰如其分。乌龙茶、全发酵的红茶、黑茶最宜,它们都一定程度或者全部发酵,比较平和,少寒凉,很适合此刻“外热里寒”的我们。喝对一杯茶,过好三伏天。

1、消食去腻喝普洱茶

三伏,阳气达到极致,应多食苦味食物,宜清补。普洱茶甘润淳厚,生津不断。同时,普洱茶中的咖啡碱、维生素、氨基酸等有助于消化,可调节脂肪代谢,提高胃液分泌,也能帮助增进食欲。

炎热的夏天,饮食稍不注意卫生,细菌便会大量繁殖,夏天是消化道疾病的多发季节。科学研究表明,茶叶具有抗菌、杀菌、改善肠道微生物结构的功能,饮茶既可以抑制有害细菌的生长,又可以促使有益细菌增殖,提高肠道的免疫能力。

在易武茶山的谱系里,有些名字如雷贯耳,有些名字却像被苔藓覆盖的石碑——"一扇磨"便为后者。

它藏在勐腊县帕溪河村的国有林深处,村民往返茶园需拨开藤蔓步行6小时,古茶树与桫椤、野兰共生,年产量不足2000公斤。

若说薄荷塘是易武的“皇后”,那一扇磨便是避世修行的“隐士”:“柔中藏锋,甜里含冽,每一口都是雨林自带的野性诗意。”

一扇磨的由来,两块石磨的森林寓言

易武茶山最浪漫的隐喻, 上世纪90年代,早期村民深入国有林寻找野放古树,在密林溪涧边发现两块石磨:一块完整矗立,一块碎裂在地。

“一扇磨”从此成为这片茶地的代号——完整的磨盘,象征古茶树未被矮化的原生力量; 碎裂的磨盘,暗喻抵达秘境需翻越险阻的代价。如今,老磨盘仍静卧林间,而茶树已在此生长500余年。

原始雨林酿造的“野韵”(与世隔绝的天然温室)

植被屏障:茶树散生于30米高的乔木林中,树冠隔绝强光,形成漫射光环境,叶片缓慢积攒丰厚内质;

溪涧滋养:地表腐叶层厚达20厘米,雨季云雾缠绕,旱季地下溪流渗润,根系深扎红壤吸收矿物;

品质纯粹:多数古树未经人为矮化,主干需两人合抱。

一口喝懂“山野气韵”

开汤瞬间,森林混合百花的清香扑鼻; 茶汤滑过舌尖,竟似含着一口雨后的森林空气。前调:野蜂蜜的稠甜包裹口腔; 中调:清泉般的凉冽感从喉底涌起; 尾韵:草本与野兰香在呼吸间萦绕不散。

“一扇磨的鲜叶,从来走不出帕溪河村。”

在追求效率的时代,一扇磨固执地守着它的法则:"”—让茶树在雨林里自然生长;""—让人用双脚丈量对自然的敬畏;""—让每一口茶都成为稀缺的仪式感。

当我们举杯啜饮,咽下的何止是茶汤? 那是被现代文明淡化的——森林的呼吸,时间的耐心,以及苦尽甘来的生命原力。

2、提神养胃喝红茶

一到夏天,人的精神劲儿就很差,时常昏昏欲睡,非常倦怠。红茶中富含的咖啡碱可以刺激神经中枢,加快我们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从而可以提神醒脑、消除疲劳。

夏天,我们也总是喜欢吃一些冰冻食物或者冷饮来给自己“降降温”。殊不知这样很容易伤到脆弱脾胃。而红茶属于热性,具有暖胃护胃的功效。所以,夏天也很适合喝红茶。

红茶性温,可养阳气。红茶中的茶多酚的氧化产物还能够促进人体消化,能够养胃。而因其是发酵茶,茶多酚在氧化酶的作用下发生酶促氧化反应,含量减少了,对胃部的刺激性就随之减小了。特别适合中老年人群、胃寒不适的人饮用。而在红茶的诸多品类中,滇红由于云南大叶种独特的香高味浓,越来越受追捧。

夏季降雨增多,湿度加大。脾胃旺盛而强健,消化功能亦处于旺盛的状态,是补身的大好时机。讲究“松烟香,桂圆汤”感的正山小种、云南滇红茶和老熟普茶对人体有补益功用。

自古云南出好茶,圈粉无数的普洱自是不用说,甘醇的滇红更是一绝。滇红茶,上班族的元气充电站

对忙碌的上班族而言,一杯好茶是高效工作的“隐形助手”,而滇红茶正是职场人的理想选择。它产自云南高山,茶汤金红透亮,蜜香浓郁,入口醇厚甘甜,既能提神醒脑,又不会像咖啡般带来心悸负担,堪称职场能量“续航王”。

温和提神,专注力“续航”利器滇红茶咖啡因含量适中,茶性温和,晨间一杯可唤醒大脑,午后冲泡能驱散困意,带来持续3-4小时的清醒状态。茶氨酸成分还能舒缓焦虑,帮助集中注意力,尤其适合高强度用脑的会议、方案撰写场景。

暖胃抗疲劳,职场人的“养生铠甲。长期久坐、饮食不规律的上班族常受胃胀、消化不良困扰。滇红茶经发酵后,茶性温和,含茶红素等物质,可保护胃黏膜。搭配一小块糕点饮用,既能缓解饥饿感,又能避免咖啡伤胃的问题,加班熬夜时更可减轻身体疲惫感。

3秒快冲,拯救碎片化时间

滇红茶不挑冲泡手法,马克杯、保温杯甚至会议室的饮水机都能快速出汤。推荐使用“茶水分离杯”,投茶4-5克,沸水冲泡10秒即可饮用,续杯3-4次仍有香气。还可加入柠檬片、蜂蜜或牛奶,DIY职场特调,比奶茶更健康。

小贴士:滇红茶宜上午饮用,避免空腹喝茶;若体质燥热,可搭配菊花或枸杞平衡。一份滇红放在工位,随时用温暖茶香治愈职场压力。

冲泡一杯云南滇红,香气馥郁,仿佛置身于热带果园之中;滋味浓醇,带有云南高原特有的奔放生命力。每一口都能感受到茶汤在口腔中回荡的韵味,令人回味无穷。

3、清爽祛暑冷泡茶

临近伏天,骄阳似火,持续高温之下,人非常容易出汗,出汗多就会导致体内水分及微量元素的流失。喝茶不仅能补水,而且茶叶内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因此,夏天喝茶是非常好的补水方式,但这么热的天喝热泡茶确实是一种煎熬。高温天气与入伏的特定节点,都加持着大众对于冷饮的“刚需”,属于冷泡茶的市场机遇也迎来了爆发时刻。

五、大暑诗词,清凉一夏

六月十八日夜大暑

【宋·司马光】

老柳蜩螗噪,荒庭熠燿流。

人情正苦暑,物怎已惊秋。

月下濯寒水,风前梳白头。

如何夜半客,束带谒公侯。

大暑

【宋·孔平仲】

泽国已炎暑,夏天仍永朝。

炙床炉燄炽,薰野水波摇。

飞鸟不敢度,鸣蝉应自焦。

可怜花叶好,憔悴苦霜凋。

避暑

唐-李频

当暑忆归林,陶家借柳阴。

蝉从初伏噪,客向晚凉吟。

白日欺玄鬓,沧江负素心。

神仙倘有术,引我出幽岑。

淳熙丁未初伏奉亲避暑中岩(其一)

宋-杨光

伽陀坐断碧岩阴,手眼无非利物心。

借我初庚涤袢暑,泠风美荫木千寻。

伏日

宋-张镃

未晓雨先骤,过朝风更鲜。

谁知初伏日,全是早秋天。

洗盏尝新酒,临池摘嫩莲。

平生丘壑意,不受暑寒迁。

尝瓜二首(其一)

宋-杨万里

病骨那禁暑,衰年更作愁。

有风依旧热,初伏几时秋。

瓜果谁新饷,馋涎小忍休。

金盆井花水,且看玉双浮。

初伏避暑

宋-韩琦

四序推迁理亦常,其间天意或难详。

将令炎暑收残虐,何使清商预伏藏。

几日西风来拂衽,昔时中冀盛飞觞。

无辞剩引南燕酌,盐叠冰峰合坐凉。

初伏后偶书呈抑之

宋-白子仪

炎天三伏经初伏,火烈石焚疑此时。

钩带已逢瓜入座,扶疏还爱树成帷。

良田广宅富家事,万壑千岩逋客期。

顾念宿心俱未适,但惭种种鬓垂丝。

四时词(其二)

明-黄淮

隆暑启初伏,薰风入虞琴。

安得播馀响,涤我烦热襟。

谢顾良弼李世贤携酒过访

明-吴宽

初伏将临日正长,肩舆同约到茅堂。

远林忽辱来公子,小圃翻能致辟疆。

花下扶筇临乱石,藤阴移席避斜阳。

幽居无物相延款,绿树成行晚更凉。

六月二十二舟中睡起

清-江之纪

残月虽如玦,清光犹满天。

疏星低倚树,远水澹收烟。

酒醒三更后,凉生初伏前。

谁知劳扰际,偷作片时仙。

炎炎夏日,何处清凉?《菜根谭》有言:“热不必除,而除此热恼,身常在清凉台上。”烦恼往往源于内耗,心静自然凉。只要消除烦躁不安的情绪,身体就宛如坐在凉亭上一般清爽,这就是老祖宗的智慧啊。愿每个人都能在炎炎夏日,觅得自己的诗趣与清凉!

泽青茶道创始人: 有趣的故事,有趣的茶,还有一群灵魂有茶气的人。分享有关茶和茶文化的故事。传播茶香健康生活、茶道文化、茶知识,茶文章、茶美学、茶社交等生活方式,为您带来一场愉悦的茶文化体验。 生活是需要自己创造的,创意源自于对生活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