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战争中的装配匠—苏17战斗轰炸机
发布时间:2025-07-16 11:27 浏览量:7
苏-17“装配匠”是苏联在20世纪60年代研制的可变后掠翼战斗轰炸机,在1979年至1989年的阿富汗战争中是苏军空中打击的核心力量之一,它也是苏军在阿富汗战争中执行任务最多,取得战果最大的机型,更是单机型损失最大的传奇战机。
苏17M4型
苏-17在阿富汗战场的部署贯穿整场战争,兵力规模随战局调整。战争初期,苏军首批进驻阿富汗的空军部队中,苏-17M2(早期改进型)约30-40架,主要部署在喀布尔、巴格拉姆等大型空军基地,用于支援地面部队快速推进。
1982-1985年随着阿富汗游击队(圣战者)抵抗加剧,苏军增派更先进的苏-17M3型,主要是为应对美制“毒刺”便携式红外制导防空导弹,苏-17M3增加了红外干扰弹发射器,提高了自身在战场上的生存能力。总兵力峰值达到80-100架,分属第368轰炸航空兵团、第200歼击轰炸航空兵团等单位,部署范围扩展至坎大哈、赫拉特等前线基地。
苏17M3型
1986-1989年苏军因“新思维”政策及撤军计划,苏-17数量逐步缩减,至1989年2月撤军前,剩余约40架负责掩护地面部队撤离。
战争期间苏-17作为战斗轰炸机,核心任务是为地面部队提供近距离空中支援,并打击游击队的据点与补给线。同时针对游击队对苏军哨所、车队的伏击,苏-17通过低空轰炸和火箭弹攻击压制敌方火力。例如,1984年“ Magistral”行动中,苏-17为打通喀布尔至坎大哈的公路,日均出动20-30架次,摧毁游击队数百个伏击点,击毙武装分子500余人。
同时苏17战机还重点打击游击队控制的山区营地(如潘杰希尔谷地)、武器仓库和跨境补给通道(与巴基斯坦、伊朗边境)。1982年对潘杰希尔谷地的大规模轰炸中,苏-17使用重磅炸弹摧毁了游击队首领马苏德的核心据点。
苏军凝固汽油弹
苏军在侦测到游击队兵力集结,准备发动大规模进攻前,苏-17提前轰炸其集结区域,阻止其形成有效攻势。1985年赫拉特战役中,苏-17通过持续轰炸,使用ЗБ-500型凝固汽油弹,迟滞了游击队对城市的围攻,为援军争取时间。
总得来说苏-17在阿富汗战场形成了适应山地与低强度冲突的独特战术。
首先是“俯冲轰炸+火箭覆盖”,针对山区据点,苏-17采用45°角俯冲轰炸,投掷500kg-1000kg高爆弹或凝固汽油弹(ZAB-500),配合80mm火箭弹(S-8)对目标周边进行面覆盖,减少游击队规避空间。
其次是“快速反应巡逻”保持2-4架苏-17在前线空域持续巡逻(“战斗空中巡逻”CAP),地面部队遇袭时通过无线电直接召唤,从接到指令到抵达目标最快仅需10-15分钟,被称为“空中消防车”,其实也是类似美军的空中待机游猎战术。
1984年后,苏-17M3加装微光夜视仪和照明弹,夜间出动打击游击队的夜间补给行动。例如,在坎大哈周边,苏-17通过投掷照明弹照亮地面,配合机炮扫射摧毁大量运输骆驼队。
为对付防御较强的目标(如加固的洞穴工事),苏17采用4-6机编队:2架负责压制周边防空火力,2架投掷重磅炸弹,2架使用火箭弹清理残余人员,形成“立体打击链”。
从战果上看,据苏军战后统计,苏-17在阿富汗累计出动约4.5万架次,摧毁游击队据点、营地约3200个, 运输车辆、骆驼队等补给单位约8000个单位。火炮、机枪阵地约1500个;直接支援地面部队解除围困50余次,显著降低了苏军地面部队的伤亡率,它和苏25、米24武直共同构成了苏军主要空中打击火力。
但苏-17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整个战争期间共损失约60-70架。主要毁于游击队的高射机枪(12.7mm、14.5mm)和便携式防空导弹(后期的“毒刺”)交叉火力。
同时它直到1982年苏17M4型才有了
美制毒刺防空导弹
初级的地形追踪系统,在这之前的型号低空飞行时的机械故障或撞山事故(阿富汗多山地形复杂)也很多。
其中,1987年后“毒刺”导弹投入使用后,苏-17损失率上升约30%,迫使苏军将飞行高度提升至3000米以上,打击精度有所下降。
苏-17在阿富汗战场凭借可变后掠翼的灵活性(兼顾低空机动性与高空巡航)和多任务能力,成为苏军维持战场主动权的关键空中力量。其战术既体现了冷战时期苏联空军“空地协同”的理念,也为后续俄军在低强度冲突中的空中作战提供了经验(如车臣战争)。但同时,面对游击队的非对称抵抗,其局限性也暴露无遗,尤其是在防空火力升级后难以完全掌控战场制空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