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电影中已逝的12位著名“龙套”演员,最大93岁,最小仅45岁,
发布时间:2025-07-17 18:25 浏览量:8
在电影电视中,有很多风光无限的主角,他们凭借一部部影视作品,名满全国,被观众熟知,享受鲜花和掌声。
然而还有一些演员,始终是如背景版衬托主角,他们一生都没有演过主角,在影视作品中的戏份都不会很多,但却凭着一个个小人物,被观众知晓。
《亮剑》王有胜,2018年时去世
他们的高光时刻转瞬即逝,渐渐被观众淡忘,如今多位已悄然离世。
陈志坚(93岁)
在俊男美女的影视圈内,陈志坚属于其貌不扬的类型,他1917年出生于北京,15岁之前父母相继去世,他还有一个弟弟不到10岁,小小年纪的陈志坚就承担起了家里的重担,他干杂活卖力气,靠着微薄的收入把弟弟养大。
1938年,21岁的陈志坚参军入伍,加入冀中军区火线剧社,跟随部队辗转各地,为战士们表演节目,鼓舞士气,积累了很多的舞台经验。
抗战胜利后,陈志坚从部队转业,进入北京电影制片厂,正式成为一名影视演员。
此后数十年,陈志坚在很多热映的老电影中都露过脸,一直属于戏红人不红,《海霞》中演过尤二狗,《小兵张嘎》中演过伪军,《无名岛》中演过水鬼,《锦上添花》中的秦广播,《暴风骤雨》中演过韩长脖,《智取华山》中演过敌营长,等等。
以反派人物出彩。
多都是大的龙套,台词没有几句,有的甚至演员表中都见不到他的名字。
一辈子以演小人物为主,但几乎所有的人物,都活灵活现,一人千面,媒体评价他“演小人物,也能成表演艺术家”。
陈志坚(右)
千禧年后,陈志坚淡出影视圈,晚年过着低调的生活,拒绝了很多导演的邀请,偶尔参加一些北影厂的活动,几乎很少出现在公众媒体上。
2009年,陈志坚获得了第12届金凤凰奖特别荣誉奖,领奖时他说到“我跑了一辈子龙套,说的台词加起来,也没有于洋的一部戏多,得这个奖实在不敢当”。
2010年6月16日,陈志坚在北京病逝,享年93岁。
韩焱(92岁)
北影厂的绿叶演员,话剧演员出身,曾和黄宗江、孙道临等人联合创办了南北剧社,参与了《雷雨》《日出》《北京人》等话剧的演出,1948年后,接触拍戏,因年龄较大,多演边缘人物。
《民主青年进行曲》中的老李,《吕梁英雄》中的二先生,《新儿女英雄传》中的大伯,《林家铺子》中的王老板,《一贯害人道》中的徐忠厚,《龙须沟》中的伪军,等等。
作品很多,人设以“老汉”为主。
六十年代中期,国内特殊时期到来,韩焱被暂停了演艺事业,后被下放到农村接受劳动改造,他的家人亦是受到牵连,唯一的儿子在下乡插队期间不幸坠崖身亡,成为韩焱一生的痛,多年才走出阴影。
七十年代末,韩焱恢复工作,相继又接拍了《骆驼祥子》《知音》《北京故事》等影片,在90年代后淡出影视圈,消失在荧幕上。
再次看到他的新闻是在2000年,韩焱因病去世,享年92岁。
郑保民(80岁)
1926年出生在江苏连云港,四十年代曾在日占区的开封铁路学院学过日语,17岁时做地下工作,18岁参军抗战,抗战胜利后,转业进入北影厂当演员。
因学过日语,水平较高,基本上承包了北影厂拍摄的影片中所有的日军军官的角色,是早期的“太君专业户”。
《蓝色的花》中的日军小队长,《一贯害人道》中的佐藤,《吕梁英雄》中的松本,《新儿女英雄传》中的黾板,等等。
镜头中的他身高仅有一米六,说着一口流利的日语,加上惟妙惟肖的模仿了日本人的步态和表情,极大的还原了日本兵的形象。
国内特殊时期到来时,郑保民因出身被审查,后经郑保民当年原组织谋划保安团的地下党负责人和有关同志强有力的证明,才在那个苦难的岁月中逃过了一劫。
七十年代末复出拍戏,八十年代末,郑保民淡出影视圈。
坊间有传闻,因郑保民荧幕上出演的日本人形象太逼真,在他退休后,曾有从东京来的日本老人,拿着郑保民出演日军官的照片,称是他在战场上失踪多年的弟弟,后经过北影厂的证实,是一场误会。
在2006年时,郑保民去世,享年80岁。
雷长喜(53岁)
戏红人不红的演员,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曾在上海戏剧学院担任过台词教师,七十年代末进入演艺圈,参与拍摄的影视作品不多,因《封神榜》中的申公豹,被观众知晓。
台词“道友,请留步”,给观众留下很深印象。
八十年代初,由导演毕克和苏秀发掘,雷长喜成为一名配音演员,首部参与配音的作品是黑泽明执导的电视剧《姿三四郎》,此后精力主要在配音的领域。
他的嗓音威严,很有震慑力,坚定中带着沧桑,辨识度高,在很多电影电视、动画片中都能听到他的声音。
《变形金刚》中的擎天柱,“汽车人,出发”,伴随了80、90后的快乐童年。
除此外,配音的作品还有电视剧《大饭店》《昙花梦》,动画片《太空堡垒》中的格罗佛舰长,等等。
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雷长喜因为一场重病,暂停了演艺事业,之后他遍寻名医,寻求治疗方法,却一直没有好转,后误信了一位庸医,吃错药后不治身亡,去世时53岁。
杨成轩(49岁)
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擅长出演反派,19岁参军,在抗美援朝的前线当过总部话剧队的队长,1958年进入八一厂,在电影电视中默默做着陪衬红花的绿叶。
《冲破黎明前的黑暗》中演过联络员,《霓虹》灯下的哨兵》中演过连长,《英雄虎胆》中演过土匪,《回民支队》中演过哈少福,《战上海》中演过敌军官,《秘密图纸》中演过三轮车工人,《分水岭》中演过救火的老汉,等等。
在《林海雪原》中演过小炉匠,印象很深。
镜头中的他擅于挖掘反派人物的内心世界,表演自然朴实,有内涵,看到他,观众会有莫名的喜感,有“浑身都是戏”的赞誉。
特殊年代到来时,杨成轩被下放接受劳动改造,离开了影视圈,由于长期积劳成疾,1976年,没有等到再次回到荧幕上,就因病去世,年仅49岁。
贺汝瑜(67岁)
脸熟名字不熟的老演员,演了40多年的小人物,他就是贺汝瑜,个不多高人又瘦小,1937年考入了满映举办的演员训练班,毕业后开始拍戏。
参演过的影视作品有《松花江上》《飞红巾》《平原游击队》《虎穴追踪》《花好月圆》《红孩子》《车轮滚滚》,等
多演一些伪军、特务,地主狗腿、尖酸刻薄的小人,等等。
在《刘三姐》中出演过狗仗人势,欺压百姓的“莫管家”,印象很深。
1966年,贺汝瑜演艺事业被暂停,直到1975年后,才重新回到荧幕上。
他前半生把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家人朋友给他相过亲,交往过女友,一直不愿踏入婚姻,直到1978年,58岁的贺汝瑜才结婚。
1987年,贺汝瑜参演的电影《关东大侠》上映,这部电影成为他荧幕上最后一部作品,同年11月30日病逝,终年67岁。
剧照
李连义(66岁)
北影厂的宝藏演员,一生只演配角,他1939年出生于河北保定,1959年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曾先后在辽艺青年剧社,北京军区空政文工团当演员,1984年调入北京电影制片厂。
首次接触拍戏是在50年代末,由于颜值不高,大长脸,人还瘦,外形很有特点,接到的多是丑角,在很多热播影视作品中都能见到他的身影。
《济公》中演过路人,《西游记》中演过堂倌,《水浒传》中演过清风寨寨主刘高,《倚天屠龙记》中演过周颠,《九岁县太爷》中演过管家,《激情燃烧的岁月》中演过殿文,《天涯怪客》中演过路不平,等等。
在每一部戏里的镜头都不多,但他独有的眼神,丰富的表情,把戏里的人物的神韵,演的入木三分,让人拍案叫绝,小人物同样出彩。
演了一辈子小角色,没有大红大紫,一样叫人敬佩。
2012年时,李连义去世,终年66岁。
黄非(90岁)
军人出身,1949年被从部队选拔成为北影厂最早的十七位文艺骨干演员之一,1950年开始拍戏,首部电影作品是《吕梁英雄》,演的是一个民兵,镜头不多。
此后相继接拍了《侦察兵》《新儿女英雄传》《矿灯》《青春之歌》《神秘的伴侣》《智取华山》《红色邮路》等影视作品。
多演一些龙套角色,人设以小战士、店小二、农民、工人之类。
黄非的妻子是孙焕香,原河北梆子剧团的一名演员,后调入北影厂做服装师,俩人合作时产生了感情,婚后育有一个女儿苗苗。
女儿长大后成为一名演员,出演过《燃烧的雪花》《锦绣花园》《幸福在你身边》《血色清晨》等影片,现已是国家一级演员。
八十年代末后,黄非淡出影视圈。
2017年2月5日,黄非在北京病逝,享年90岁。
袁思达(92岁)
老电影中看着眼熟却叫不上名字的演员,军人出身,抗战期间从事文艺工作,喜欢表演,抗战胜利后,放弃了到总政武警文工团当团长的机会,选择进入东北电影制片厂,当了一名演员。
他主要以演反派为主,《钢铁战士》中演过敌师长,《祝福》中演过阿德,《刘胡兰》中演过地主,《猛河的黎明》中演过管事,等等。
1957年时,袁思达被打成“右派”,后下放到北大荒劳动改造。
1960年时调入北京电影制片厂,因身份的问题,多演一些不起眼的角色。
国内特殊时期到来后,袁思达因“右派”的身份成为被批斗对象,遭受到了不公的待遇,吃了很多苦,直到1985年,扣在他身上28年的帽子才彻底摘掉。
恢复了名誉后,袁思达又接演了几部作品,在2013年时去世,享年92岁。
安然(45岁)
北影厂的大龙套演员,演了一辈子的戏,年轻时的他浓眉大眼,目光如炬,鼻梁挺立,五官清俊,是个英俊小生,早期在话剧的舞台上表演,《雷雨》中演过鲁贵,《日出》中演过王福升,《原野》中演过焦大星,有多年的舞台表演经验。
1946年,25岁的安然首次登上荧幕,在电影《白山黑水血溅红》中演一个日本伤兵。
此后像这样的龙套角色,安然一演就是十几年,总是被观众忽略。
在《民主青年进行曲》中,观众们记住了主角孙道临、姚向黎,配角谢添、童超等,却很少有观众记得他出演哪个角色。
《走向新中国》中,观众们对蓝马的演技赞赏有加,却很少有人提及出演工程师的安然。
《祝福》《十三号凶宅》《神出鬼没》《新儿女英雄传》《龙须沟》《智取华山》《上海姑娘》《一天一夜》《探亲记》等等,在这些影视作品中,默默做着陪衬红花的绿叶。
《祝福》剧照
直到1960年上映的老电影《红旗谱》中,安然出演冯贵堂,冯兰池的儿子,阴险狡诈,又蔫又坏,让更多的观众知晓了他的名字。
1963年《小兵张嘎》中被嘎子咬了一口并活捉的伪军,印象很深。
遗憾的是在1966年时,安然去世,年仅45岁,坊间有传闻是自杀。
王春英(73岁)
1948年,16岁的王春英出现在电影荧幕上,在《桥》中演了一个炉工,台词只有一句“组长,你太累了,你歇一会吧,我们都学会了”,凭借这部作品,王春英敲开了影视圈的大门,成为了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电影人。
此后,王春英接演了多部老电影,分配到的角色都是小战士、通讯员、小青年、农民等,一直跑龙套。
直到1954年,在影视圈拍了6年戏后,王春英才接到了一个有名有姓的角色,电影《英雄司机》中出演修理工小廖,镜头中的他表现自然,给观众留下很深印象。
电影《英雄司机》,王春英(中)
这之后,王春英接到的影视角色的戏份慢慢变多,《母女教师》《寻爱记》《党的女儿》《悬崖》《三年早知道》《马来花开》《上甘岭》等等,镜头上的曝光率很高,但多是边缘角色,可有可无,给观众留下的印象不深。
1959年,导演王家乙筹拍电影《五朵金花》时,因和王春英私交甚好,最初决定由王春英出演男主角阿鹏,但最后剧组确认了莫梓江出演,王春英只能演男二号小杨,错过了扬名全国的机会。
观众们对他最为熟知的影视角色是老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中的侦查员“卡拉”一角,镜头中的他贴着大胡子,气质阳刚,人物丰满,鲜活,随着电影的热映,王春英被更多的观众知晓。
但依然没有摆脱“万年龙套”的处境,此后接演了《英雄儿女》《特快列车》等影视作品,依然出演一些镜头不多的小人物。
特殊年代时,王春英暂停了演艺事业。
直到1973年重返荧幕接拍电影《艳阳天》,因交流拍戏时说了很多不合时宜的话,被同事听到后认为是“作风有问题”,之后被批斗,被迫转为幕后,离开了影视圈。
90年代后,王春英转型经商,在北京开了一家民族传统工艺公司,销售手工艺品,依靠着对村头工艺的喜爱,成功的成为一名老板,晚年衣食无忧。
2005年2月17日,王春英在北京病逝,享年73岁。
封顺(77岁)
北影厂的“龙套大王”,演过的小人物数不胜数,多都是没有名字,没有台词的角色,汉奸、地痞、伪军、G腿子,等等,以其独特的风格,在中国影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
他没有英俊的外表,当演员纯属热爱,18岁时考入沈阳奉天演剧专科学校,毕业后进入伪满映画协会当演员,1941年正式开始拍戏,首部电影是《迎春花》,封顺在影片中出演一个不起眼的龙套。
此后,封顺开始了他的演员之旅,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是跑龙套。
1949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成立,封顺成为第一批北影厂的演员,这一年他28岁,还是龙套。
之后,封顺相继接拍了《豹子头林冲》《小兵张嘎》《骆驼祥子》《神鬼不灵》《洪湖赤卫队》《假大侠》《烈火金刚》等上百部影视作品,戏红人不红,观众们只记住了他的脸却叫不出他的名字。
在《龙须沟》中的冯狗子,是封顺为数不多的具有代表性的影视人物。
央视版的《水浒传》中,封顺出演了酒馆掌柜,奉劝武松三碗不过岗,镜头不多,印象很深。
晚年的封顺,一直没有离开影视圈,1999年1月18日,封顺病逝,享年78岁。
在他去世8个月后,生前参演的最后一部电影《洗澡》上映,导演特意在影片最后感谢了这位为中国电影事业默默做出贡献的老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