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0名国军起义,毛泽东评价:代价最小、成绩最大的革命壮举

发布时间:2025-07-17 09:36  浏览量:1

1931年寒冬,江西宁都城内的天主教堂里,二十六路军参谋长赵博生举起酒杯——这杯酒将浇灭青天白日徽,点燃万颗赤子心。当卫兵冲入宴席的脚步声在楼梯响起,1.7万北方将士的命运已转向红色苏区。

这场被毛泽东赞为“代价最小而成绩最大”的起义背后,是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崩塌的第一块基石。

01 山雨欲来,起义前的历史伏笔

宁都起义的种子早在西北军的土壤中萌芽。第二十六路军原是冯玉祥的西北军第五路军,中原大战后被蒋介石收编为“杂牌军”。1931年春,这支北方军队被强令调往江西参与“剿共”,如同离水之鱼困于南方的群山之中。

水土不服的困境令人揪心。北方官兵在闷热潮湿的赣南丛林中瘟疫蔓延,缺医少药下,病亡人数日日攀升。更令他们心寒的是,蒋介石故意将其骑兵师留在黄河以北,削弱其战斗力后,又强令孤军驻守宁都——这座三面被苏区包围的危城。

九一八事变的炮声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听闻家乡沦陷,将士们群情激愤:“我们要回北方打日本!”蒋介石的回应却是一纸冰冷的军令:“妄言抗日者杀无赦!”

二十六路军总指挥孙连仲称病离队后,参谋长赵博生的办公室成了暗流涌动的中心。这位保定军校毕业的军官凝视着地图上宁都至瑞金不足百公里的距离,心中革命的火种被秘密点燃。

02 暗夜星火,特别支部的生死博弈

起义成功的背后,是中共地下党惊心动魄的运筹帷幄。当时全军党员仅剩第73旅参谋刘振亚一人保持组织关系,他在敌人眼皮底下重建了特别支部。

1931年5月,中革军委派出王超、李肃等党员潜入二十六路军。他们在士兵中发展组织,连总指挥部电台都安插了地下党员。当特别支部将《士兵优待条例》秘密传遍军营时,北方汉子们第一次知道:红军给士兵分田地,负伤有医治,牺牲发抚恤。

10月的宁都秋雨绵绵,赵博生在入党宣誓时紧握拳头:“党组织让我干什么,我在所不辞!”这位国民党少将参谋长的转变,源自亲眼所见——苏区农民分到土地后,把最后一袋粮送给红军;而国民党统治区,农民正被地主逼得悬梁自尽。

正当赵博生与董振堂、季振同等将领密谋起义时,南昌的秘密联络点突遭破坏。12月5日,蒋介石的密电传到宁都:“着令缉拿刘振亚、袁汉澄、王铭五,就地枪决!”特务飞机在宁都上空撒下传单,雪片般的通缉令飘满军营。

03 雷霆一击,宁都城的改旗易帜

军情十万火急!特支成员袁汉澄冒死穿越封锁线,在瑞金叶坪见到毛泽东。毛泽东指着地图果断决策:“全部起义!编为红五军团!”朱德当场签发委任状:季振同为总指挥,董振堂为副总指挥,赵博生任参谋长。

12月14日傍晚,天主教堂二楼宴会厅将星云集。赵博生举杯时,卫兵在楼下缴了军官护兵的枪。当酒杯坠地碎裂,学兵连迅速控制全城要道。唯有二十五师师长李松昆翻墙逃窜,带走了城外一个团。

“愿意革命的举起手!”赵博生的喝令声中,多数军官毅然响应。反对者被暂时看管后,每人领三百大洋遣散费。黎明时分,梅江河畔宝塔山下,1.7万官兵扯下青天白日徽,浩浩荡荡开往苏区。

两天后,刘伯坚在固厚村宣读改编令: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正式诞生!这份宣言通过电波震撼全国:“我们永远受帝国主义军阀的压迫……现在我们坚决地暴动了,脱离了国民党军阀的压迫……”

04 淬火成钢,旧军队的新生之路

起义部队开进苏区后,迎接他们的不是鲜花而是严峻考验。北方官兵咽不下糙米饭,听不懂客家话,甚至有人开小差。蒋介石派飞机撒传单蛊惑:“共匪要清算军官!”

毛泽东定下改编方针:“剥笋不留韭菜”。苏区每天五分钱菜金的标准,却给红五军团供应面粉;文艺骨干李伯钊编排话剧《为谁牺牲》,演到白军士兵与乞讨妻子在苏区重逢时,全场将士泪如雨下。

危机在1932年1月爆发。部分军官听信谣言,认为共产党“要兵不要官”。当有人要求离队时,王明“左”倾路线主张武力解决。萧劲光星夜请示毛泽东,得到明确指示:“愿留者欢迎,愿走者欢送。”

季振同当场拍案:“拥护毛委员!革命到底!”最终多数军官选择留下。红五军团在整训后浴火重生,三个月后赣州战役中,这支曾经的“剿共”部队调转枪口,顶着城墙泼水结冰的严寒殊死攻城。

05 将星闪耀,烽火中走出的开国功勋

宁都起义的熔炉锻造出共和国三十余颗将星。1955年授衔时,这支队伍走出的将领组成璀璨星河:李达上将、孙毅中将、孙继先中将……他们用战功书写了传奇。

李达的转变堪称奇迹。起义后“左”倾干部要遣散旧军官,这位少校参谋苦苦恳求才被留用当连长。谁料他竟成长为“活地图”参谋奇才,强渡大渡河时,他精选十七勇士突袭敌阵;抗战中更创造奇迹——美军观察组被他感动,破例派轰炸机支援八路军攻打安阳。

孙继先带领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的故事永载史册;王秉璋成为新中国空军奠基人;百岁将军孙毅更见证世纪风云。而起义领导人赵博生、董振堂未能等到胜利:1933年赵博生血战黄狮渡,身中数弹仍高呼冲锋;1937年董振堂死守甘肃高台,头颅被悬于城门示众。

06 精神丰碑,穿越时空的力量

1938年延安的冬日,毛泽东与宁都起义将士合影时挥毫题词:“以宁都起义的精神,用于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我们是战无不胜的。”18这句题词揭示出这场起义最珍贵的遗产——铁心向党、坚持真理的信仰力量。

长征路上,红五军团后卫血战湘江,用血肉之躯挡住追兵;金沙江畔,他们死守阵地九天九夜,赢得“铁流后卫”威名。当一位女红军临产,全军阻击敌军三小时“打出一个生孩子的时间”,新生命在硝烟中啼哭时,铁血军人泪洒战壕。

这支曾经的旧军队,在红色信仰熔铸下成为人民军队的钢铁脊梁。二十六名党员策动万人起义的兵运传奇,至今闪耀着统战智慧的光芒。当今天的人们站在宁都起义纪念馆前,仍能感受到那声穿越九十四年历史的宣言:“我们不为地主资产阶级打仗,要为解放全中国几万万被压迫的工农打仗!”

【参考资料】
《中央苏区军事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工农红军全传》 解放军出版社
《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 解放军出版社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史》 中共党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