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永烈:彭加木失踪当天的详细过程,临时决定东进
发布时间:2025-07-17 00:28 浏览量:8
很多人都知道彭加木在罗布泊失踪的事情,但是,那一天究竟发生了什么?很多人就不得而知了。叶永烈撰写了一本书,名叫《追寻彭加木》,在这本书里,他详细讲述了彭加木失踪的那天过程,也给出了他为何执意要独自去寻找水井的原因。
1980年的6月5号,彭加木带队的考察队到达了罗布泊南岸的一个小城镇,也就是米兰,整个队伍在这里进行休整。按照原来的计划,他们这次的科学考察任务已经结束了,接下来就是沿着南疆的公路一路北上,返回乌鲁木齐。
也是在米兰的时候,彭加木临时做了一个决定,正是这个决定最终要了他的命。
他决定不走既定的那条笔直平坦的柏油公路,反倒是选择了一条新的东进路线,最后取道吐尔逊北上,返回乌鲁木齐。
和之前的那条路线比起来,这条临时决定的东进路线绕了一个大圈子,而且这条路线他们也不熟悉。那么,他为何要做出这样的一个决定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东进的那条线路,是古代丝绸之路经过的地方,具有很大的科考价值。彭加木的本意是想着,恰好趁着返回乌鲁木齐的同时,在回程的路上也不耽误考察工作,一举两得。
但是呢,当时考察队伍刚进行完考察工作,已经是疲惫之师了。彭加木就把大家伙召集起来,告诉了东进的方案。他也知道大家伙确实累了,就决定让一部分队员沿着既定的北上路线返回,让身强体壮的队员,跟随自己东进。
虽然大家伙也是归心似箭,而且着实是疲惫不堪,最后还是一致决定,一个都不落下,全队跟着一起东进。
于是乎,在米兰只短暂的休整了一下,队员又开始紧锣密鼓的采购物资了。他们买了50斤面粉,30斤大米,还有汽油等等。彭加木还特意买了一斤椰子奶油糖(青岛食品厂生产),每次出发他都要买上奶油糖,这是他的一个习惯。后来,在搜寻的时候,也在他失踪的那条路上,发现过这奶油糖的包装纸。
1980年,这一天的6月11号的清晨七点半,考察队离开了木兰。
队伍有十个人,分别乘坐着一辆五座越野车、一辆八座的吉普车、一辆卡车,朝着东北而去。
彭加木乘坐的是五座越野车,那辆八座的吉普车上装着电台设备,而那辆大卡车是苏联生产的嘎斯63军用大卡车,载重有1.5吨,这辆大卡车上装着水、米面、汽油,还有帐篷等生活物资。苏联生产的这款大卡车能适应很多恶劣的地形环境,当年咱们的志愿军就普遍使用这嘎斯63军用卡车。
原本,彭加木预计每天能行驶至少80公里,运气好还能行驶100公里。但是,他过于乐观了。六月份的罗布泊,白天的气温高达50多度,地表的温度甚至达到了60多度。而且一路上的风沙很大,每年的风速大于每秒10米,有时候那风速能达到每秒14米。
而且,这一路上,考察队一直遇到顺风,这简直是个灾难。
为啥“顺风”是个灾难呢?
因为汽车的发动机在车头,要是逆风的话,风吹过来,多多少少还可以给车头降温。遇到顺风,汽车开出去不到20分钟,水箱的水就沸腾了,用司机们的行话来说,这叫“开锅了”。所以,这一路上是走走停停,只要有一辆车“开锅”,其他车都要停下来等着。
第一天,整个队伍只走了短短的46公里。而如果是在泊油路上,这46公里只需要半个多小时就可以了。
这也是彭加木始料不及的,也正是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到第六天的时候,他们才到达疏勒河古道。
原本预计是每天走80到100公里的,但实际上他们才走了一半,东进路上的时间延长了一大倍。之前采购的水和米面也所剩不多了。尤其是汽油,崎岖不平的路,导致耗油量比平时增加了一倍。经过检查,发现汽油只剩下一桶了,水也是只剩一桶。
那装在汽油桶里面的清水,经过几天的摇晃和酷热,水里满满全是铁锈,那颜色和酱油没啥区别。
这个时候,在选择贸然东进是不行了。于是就给附近的驻军基地求援,得到的回复是让大家原地等待救援,驻军基地会派直升机,先运水过来。
彭加木也同意大家伙的意见,不过,他还是想着先自力更生。他拿出地图,在库木库都克东边的疏勒河南岸,标注着四个水井位置。而且,在蒙语里面,“库都克”的意思就是“井”。地图上标注着有水井,但是队员们也还是担心,罗布泊气温这么高,风沙这么大,这些水井还在不在都是个问题。
彭加木也知道队员的担心,他就讲了个事。
在马兰基地的时候,他和一个叫张占民的参谋闲聊,从他嘴里听到一个事。
1980年的1月,央视和日本联合拍摄了一部《丝绸之路》的纪录片,路上曾经在“八一泉”补充过水。这“八一泉”在疏勒河的北岸,具体是在库木库都克东北大概30公里的地方。
张占民告诉他,50年代的时候,兰州部队的战士经过那地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了地下水,索性就挖了个浅坑取水。
“那坑里的水都过了膝盖”
张占民说这话的时候,脸上满是得意的神情,要知道在罗布泊能挖到过膝的水,可不容易呢。
后来,先后有人在那里取水,一来二去,就挖了一口小井,大家伙也给命名为“八一井”。
正是因为这些,彭加木这才十分相信,往东而去肯定是能找到水源的。
而他之所以要大家伙等待救援的同时,也要自力更生的原因,是源于经济账。
从驻军基地过来的直升机,飞行一小时就需要消耗2000多元。而从基地到达他们营地的路程,一个来回就要好几个小时,这一来一去就要花费上万元的费用!1980年的上万元,那可是可观的数字了。
彭加木就想着,倘若他们自己找到了水源,就可以给国家节省这笔不小的开支了。
6月16号的下午,彭加木和副队长汪文先开着吉普车去东面找水源,他们是想找库木库都克的那口井,到了才发现没有。
晚上九点,考察队支起了帐篷,原地休息。
晚上,大家伙围着篝火,锅里煮着他们白天打来的野骆驼肉。
吃着骆驼肉,彭加木也在鼓励队员们:“我们要自力更生,让飞机支援的次数越少越好,这样能给国家省不少钱”
夜深了,很多人都进入了梦乡。
彭加木还在篝火旁,他拿过一条骆驼腿,剥下皮,把腿放进锅里煮。
夜骆驼肉很耐煮,要煮上好大一会,等肉熟了,天也该差不多亮了。到时候,队员们也能吃上一顿热乎的早餐。
凌晨两点多的时候,一名队员起夜,看到队长拿着红柳根,不断的添火。
“队长还不睡?”
“一会就睡了”
简单的寒暄后,周围又陷入了安静,只有红柳根被火烧得“噼里啪啦”的声音。
17号上午九点,在吃早饭的时候,彭加木再次提出要去东边找水源。他计算了一下,这一路单线要走120公里,大概得消耗掉半桶汽油。
队员们认为太危险了,还是原地等待救援。
吃过早饭后,彭加木离开帐篷,钻进了那辆五座的吉普车,翻出地图查阅。
其他队员们吃过早饭,也开始了各自的休息。
有的人钻进卡车的车底纳凉,有的在帐篷里睡回笼觉,有的围在一起打着牌。
中午11点半的时候,驻军基地回复了电报,等密电码转译出来的时候,时间已经来到了12点。
副队长汪文先看了电文,随即就去找队长彭加木。
车子里没有队长的身影,汪文先以为队长去附近解手了,就回到帐篷里等着。
半小时后,原本在卡车地下纳凉的司机王万轩,着急忙慌的冲进帐篷,递给王万轩一张纸条,上面是彭加木的字迹,写着去东边找水井了。
这纸条是王万轩在吉普车的地图册里找到的。
当时,彭加木是穿着蓝色的工作服,这蓝色在戈壁沙漠里不是很显眼,虽然戴着白色的遮阳帽,也是很显眼;脚上穿着的,是一双42码的翻毛皮高帮工作鞋。
胸前背着的铝水壶里,装着两公斤水。
或许,他也知道队员们身体疲惫了,往东而去也确实有些危险,这才没有叫上队员,而是选择自己去找水源。
那他为何要徒步,不开着吉普车呢?
因为汽油只剩一桶了,只够一个来回的。
从此,他就消失在了茫茫戈壁沙漠,生不见人,死不见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