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跌90%!从40到4块的黑金之王,引来外资疯狂布局
发布时间:2025-07-16 00:53 浏览量:1
真是世事无常,谁能想得到当年风光无限的“黑金之王”,股价就像那过山车一样从40元高峰一头栽向4元谷底。真应了那句老话:“有高峰必有低谷”可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股价从高峰暴跌90%的同时,公司的股东数量也跟着大幅度减少。
而正当股东名单越缩越短之际,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北向资金)却反其道而行——大手笔布局2413万股,给资本市场上演了一出“众人夺门而逃,而他偏弯腰捡便宜”的戏码!
这家扎根炭素材料领域的老牌企业,堪称工业领域的“隐形血液”。石墨电极这把“工业炉火”的燃料棒,撑起了全球钢铁冶炼的脊梁。巅峰时期,产品价格飞涨,企业赚得盆满钵满,股价一飞冲天。然而行业周期翻脸比翻书还快,随着产能扩张、需求回落,产品价格遭遇滑铁卢,股价也如自由落体般一泻千里。
诡异的是,当墙倒众人推时,“聪明钱”却嗅到了不寻常的气息:
股东总人数持续缩减,意味着大量散户和机构在恐慌中断臂求生;而北向资金却逆流而上,重仓持有超2413万股,外资不惜用真金白银布局未来;
其实公司基本面并非一无是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技术底蕴与行业地位犹在。“这像极了一场精心布局的‘捡漏’行动。北向资金历来精于左侧布局,敢在寒冬里大举布局,绝非无的放矢。” 深入探究,其底气或源于三重考量:
周期轮回的铁律:炭素行业强周期属性明确,行业低谷往往酝酿反转契机;
成本护城河犹存:规模效应与能源控制力,使头部企业在行业洗牌中更具韧性。
高端应用曙光初现:石墨材料在新能源、半导体等新兴领域需求悄然萌芽。
然而,布局周期股如同刀口舔血。业内专家直言:“黎明前的黑暗最难熬。产品价格何时真正触底反弹,仍需打一个大问号。” 北向资金此番“火中取栗”,究竟是精准卡位还是抄在半山腰?市场仍存巨大分歧。
公司是全球领先的炭素制品供应商,其支柱产品包括石墨电极。公司从日本引进全自动配料、40MN立捣卧式压机等世界先进的大规格电极生产装备,还拥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内串石墨化炉和20000KVA直流石墨化炉,具备稳定的针状焦产量自供。
公司与晶泰科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引入AI技术构建垂直大模型与数字孪生系统,打造“AI+工业”应用范式,以提升生产效率、优化产品质量、创新业务模式,实现企业的智能化升级。
公司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研究课题中的炭堆内构件制造技术研究,其产品成功应用于华能山东石岛湾200MW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2016年,子公司成都炭材启动“高温气冷堆用核级石墨国产化技术研究”项目,成功制备出达到日本东洋IG110产品水平的核级石墨。2019年,公司立项研发快堆用含硼石墨,并成功应用于我国核电重点工程600MW示范快堆工程1#、2#堆项目。
公司与兰州大学共建“石墨烯研究院”,聚焦石墨烯材料、新能源材料、热能管理等原创性研究。公司展出的氧化石墨烯、石墨烯聚丙烯复合母粒、石墨烯电热毯、石墨烯散热浆料等产品引发关注,其中“石墨烯电热毯、石墨烯散热浆料、石墨烯导电浆料”分别获得2024年度第二十六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优秀科研成果创新奖”。
公司的石墨材料是锂离子电池负极的核心原料,产品覆盖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电池企业。2024年锂电池负极材料产能扩至5万吨/年,营收贡献同比增长40%,自主研发的“快充型负极材料”能量密度达360mAh/g,订单金额超8亿元。
公司的碳纤维预制体切入氢能储罐领域,2024年签订3亿元订单,毛利率达45%。根据2023年年报,公司在建项目包括3100吨碳纤维项目。
公司的股东人数2023年还有27万户,而到了2025年,公司的股东人数只剩下了21万户,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股东户数下降了6万多户。公司2025年上半年中报净利润预计5,000万∽6,000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略有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