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沙会记得我们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5-07-16 16:56  浏览量:8

初到外场的人,总会被那铺天盖地的壮阔所震撼,头顶是纯净的蓝,脚下是苍茫的黄,远方的地平线笔直如裁。但待上几日,这份辽阔就会显露出它锋利的本质,无遮无拦的烈日从清晨便开始炙烤着大地,将每一粒砂石晒得滚烫,直到晚上才收起最后一丝余晖。

我们就是在这样一个漫长的白昼里,抵达试验现场,走进了墙上镶嵌着“铸心”二字的中国航发外场驻地。

“外场是战场,也是所好学校”

“这是我们平时工作的地方,现在里面有点空,大伙儿都出去忙活了。”涡轮院外场负责人何师边介绍边推开简易的门。

在党旗和国旗下,三排紧凑排列的办公桌映入眼帘,角落里堆放着水、泡面等“后勤补给”。办公点的走廊约10米长,两侧分布着办公室、会议室和两间临时休息室,从休息室的门缝望去,隐约可见行军床上的被褥叠得方正,透露出几分科研人的严谨。

“铸心”外场驻地虽小,却功能齐全。不只是内部设施齐全,更汇聚了结构、强度、装配、试车、测试等各个专业的精兵强将。来自不同岗位的他们,在这里只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外场人。

一台发动机要真正装配飞机,必须经历外场的严苛考验,这是“中国心”飞向蓝天的重要考验,也是最艰难的蜕变。外场人是距离天空最近的人,也更能听清楚“炮火声”。

现场保障组技术负责人大军对此深有感触,他是最早一批扎根下来的“老外场”,参与了多次紧急排故与技术攻关。“真实环境会充分暴露发动机的深层次问题,想要根治只能靠多干、多学、多试。”刚从外边走进办公室的他额头还淌着汗,怀里揣着一本磨得发亮的黑色笔记本。

翻开笔记本一看,里边密密麻麻记录着与飞行相关的试验数据、异常情况以及相对应的处理方案,“大家常说外场是战场,也是所好学校,这本儿里记得可都是学习精华。”大军摩挲着卷边的页角说。

总体结构的小陈、通用技术的小甘、控制管理的小向便是这所外场“学校”的新同学。一年前,他们还一同坐在涡轮院会议室里参加新员工入职培训;一年后,他们已经能够独立完成所负责的外场跟飞任务,最前线的磨砺让他们褪去了青涩,故障不过夜、问题不过班的外场“必修课”加速着他们的成长。

那外场的“毕业标准”是什么呢?

心中的问题还没抛出,就被一声“开会”打断了思绪,雷打不动的日例会准时召开,只见桌对面刚打开盒饭盖的游师没有一丝犹豫,起身跟上大家的步伐走向会议室。

看着那些冒着热气的饭菜和未拆封的筷子,我忽然明白,外场人的“毕业标准”从未变过,那就是用安全可靠的动力守护祖国战鹰的每一次起降。

“埋头只干一件事就容易忘记时间的存在”

再踏出室内,暮色渐沉,燥热的风里渗进了凉意。参与孔探检测的一行人正提着工具箱朝机库厂房走去,他们的工作往往从后半夜开始。

因为发动机结束试验任务不久,内部还残留着余温,孔探主力黄师趁着等待发动机降温的间隙,利落地套上连体防护服,这是为了防止在检查过程中携带多余物。随后,他迅速爬上梯子,趴在飞机口盖处操控着孔探仪探头。

“趴着的时候,下边会有个铁框一直硌到胸口,时间长了挺不舒服的。”负责试车的杨师指了指上方正弯腰的黄师对我说道。

尽管发动机的温度已经下降,但狭小的检测空间里依然带着热气,孔探进行没多久,身穿不透气防护服的黄师就已经汗流浃背、腿麻腰疼,但他手上的动作却一刻不停,还时不时头朝下将半个身子探进口盖,确保每一个部位都能检查到。

时间一点点流过,经过几个小时的精密检查,孔探工作接近尾声,过程中没有发现异常现象,一直忙碌着的众人终于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表情渐渐放松下来,空旷的机库里响起此起彼伏的工具归位声。

推开厂房的玻璃门,夜风扑面而来,瞬间冲走了我的困意。“凌晨了。”身旁负责装配的逯师指着手表提醒道。“但你们怎么看起来还是精神抖擞的?”我不禁问出心中的疑惑。他听后看着机库的方向笑着说:“在外场工作,只需要围着发动机打转,埋头只干一件事就容易忘记时间的存在,看来你们还要继续调‘时差’啊。”

回到办公室,项目成员们默契地开始整理孔探影像资料,他们的背影在月光下微微前倾,像一排倔强生长的骆驼刺。

“这里的风沙会记得我们的故事”

新的一天,项目团队早早从住处登上韩师傅的车,这位在外场征战多年的老司机,早已熟悉往返试验现场路边的每一处风景。

今天上午,发动机要进行一场飞行任务,想到终于能看到它在天空中呼啸翱翔的英姿,我心中不免激动,倒是项目成员们都在车上闭目养神,与前几天调试时的紧张状态截然不同,此刻的车厢里弥漫着一种奇特的宁静。

“振动值比试车时降低了,这说明我们前期调整的平衡参数还是很有效的。”振动专业刘师的指尖随着数据变化在屏幕上轻点,多年的经验让他能一眼识别出数字背后的发动机状态。

在大家专注与期盼的目光中,飞行任务顺利结束,没有想象中的庆祝与欢呼,他们马不停蹄地开始拷贝数据,毕竟分析数据是任务结束后的头等大事,每一个参数变化都可能隐藏着改进、优化的契机。

负责外场保障工作的黄师总是步履匆匆,不是在接电话,就是在对流程、跑现场。上午的飞行任务一结束,他又赶回办公室整理起项目资料。直到被问起在外场的感动瞬间,他翻动文件的手指才停了下来。

“发生过很多感动的故事,但印象最深的是去年冬天。那是我们最难的时候,节点近在眼前。零下二十多摄氏度的天气,大家都坚持待在现场,即便没任务,冻得直哆嗦都不愿意走。”说到这里,黄师的表情愈加柔和,他顿了顿,接着说:“不止我,我想这里的风沙也会记得我们的故事。”

风沙,外场的风沙,竟成了这些默默无闻干大事的人的唯一见证者。

今年,攻坚“十四五”到了收官之际,型号任务更紧迫,涡轮院外场人的足迹已遍及祖国大江南北,从烈日炎炎到冰天雪地,从黄沙为伴到浪打风吹,这些平行时空里的默默疾行,正在用最踏实的脚步丈量最赤诚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