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用五千个日夜诠释“家风的力量”
发布时间:2025-07-15 19:25 浏览量:1
见到高台县骆驼城镇建康村村民赵爱荣时,她正蹲在院落里择菜。61岁的婆婆倚着门框,颤巍巍递来一块杏干——这是老人珍藏的“零嘴”,专留给儿媳的甜蜜。这个动作,在这个农家小院重复了五千余次,从22岁的新媳妇到37岁的母亲,赵爱荣用15年光阴将孝心熬成了家风。
红棉袄里的誓言
2010年寒冬,穿着红棉袄嫁进邓家的赵爱荣,面对的是特殊的“新婚贺礼”:婆婆罹患重度精神疾病已七年,发起病时会摔砸物品、伤人出走。母亲婚前担忧的询问言犹在耳:“那老太太病得厉害,你怕不怕?”她答得干脆:“不怕,我来疼她。”
婚后的第一个冬天特别冷。为了让婆婆住得更舒服,赵爱荣把自己的婚被拆了,絮上新棉花给婆婆做了床厚褥子;老人总说嘴里没味儿,她就变着法儿熬小米粥、煮南瓜羹,连盐放几克都要尝了又尝。丈夫邓苍回忆那些不眠之夜:“她白天干农活,晚上被发病的妈拽醒,揉着眼睛哼歌哄睡。”问及苦楚,赵爱荣只笑:“日子像庄稼,用心疼才结甜果。”
伤痕中的新生
2011年的一天,赵爱荣带着婆婆在村口晒太阳,因旁人一句“你闺女不要你了”,婆婆突然撕咬赵爱荣的头发。她疼得眼眶发红,却始终护着婆婆的头不让她撞在石头上。任指甲在脖颈划出血痕,直到亲戚赶来才松开紧搂的双臂。“只要妈不伤着自己,咋都行。”医院里,医生对着瘀青叹息,她却轻抚小腹微笑:“孩子来得正好,以后咱娘俩一块儿疼妈。”
这些年,赵爱荣的日程表永远排得满满当当:凌晨4点喂羊喂鸡,7点侍奉公婆早餐,8点下地干活,11点赶回家给婆婆擦身换衣......有一年玉米地急需浇水,她天没亮就扛着水管下地,等浇完最后一垄地,月亮都升起来了。回到家,看见小女儿蹲在灶台边,用小手给奶奶揉腿:“妈妈太累了,我给奶奶揉。”
奖牌里的传承
如今邓家院门旁停着小轿车,三台装载机闪着银光。但最耀眼的仍是堂屋墙上那面“孝老爱亲最美家庭”奖牌。公公邓有江摸着奖牌老泪纵横:“儿媳妇就像丫头一样伺候着我们老两口。肺气肿犯时,两口子整宿轮流拍背。”更让他欣慰的,是孝心在孙辈延续:13岁孙女放学先削苹果,“奶奶先吃”;11岁小孙女总抢着洗碗,“妈妈的手该歇会了!”满墙奖状间,赵爱荣常对女儿们说:“家要像大树,根是互相疼,枝是互相护。”
从土坯房到砖瓦院,从遍体鳞伤到三世同堂,赵爱荣用15年的坚守,把“孝老爱亲”四个字写成了家里最珍贵的传家宝。正如村民感慨:“爱荣家的风暖人,吹得日子旺!”
暮色中,赵爱荣端着刚熬好的中药走进婆婆的房间。老人拉着她的手,含糊不清地说着“好闺女”。窗外晚霞染红了屋檐,将三代人的影子拉成绵长家史——这卷用爱写就得家风长卷正在续写新篇。
(记者:王娟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