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国史料直接让罗马现出原型
发布时间:2025-07-15 15:11 浏览量:8
史源论其实也就是历史方面的信源论,以我个人的看法来看,历史上我方人员亲自到达过该地寻访接触到的史料,其信源是排第一的。而历史上,他国以官方形式进行朝贡与我方接触留下的资料,其信源可以排第二。那么在历史上,我方人员到达其接近区域,与有与其国接触过的人员得到的资料,其信源可以排第三。其他道听途说,或是传教士的说法,很遗憾在某些时候只能排第四。
好,我们先从西方人炮制的第一个伪史开始。
很多时候很多人有个误解就是西方人喜欢凭空制造伪史,但很遗憾,西方人最喜欢的还是指鹿为马,或是利用断代制造年代差。
而西方人将我国古代史书中的大秦指代为并不存在的罗马就是其伪史部分的核心,也是最容易暴露的-------因为我国史书史料有其十分严格的写作方式以及相应的辩伪。
比如我们看这一段明史的记载。
拂菻,即汉大秦,桓帝时始通中国。晋及魏皆曰大秦,尝入贡。唐曰拂菻,宋仍之,亦数入贡。而《宋史》谓历代未尝朝贡,疑其非大秦也。
明人依旧中国古代史书的记载将拂菻定为汉大秦,但是因宋朝时期这个所谓的拂菻有过朝贡宋朝的记载,而其相关人员并不认同自己国家曾经朝贡过中国,是以,最后明朝官员采取了与宋朝官员一样的看法,认为其并非汉大秦。
好,有人问,你为什么这么看呢?
元末,其国人捏古伦入市中国,元亡不能归。太祖闻之,以洪武四年八月召见,命赍诏书还谕其王曰:「自有宋失驭,天绝其祀。元兴沙漠,入主中国百有余年,天厌其昏淫,亦用陨绝其命。。。。。。然不可不使天下知朕平定四海之意,故兹诏告。」已而复命使臣普剌等赍敕书、彩币招谕,其国乃遣使入贡。后不复至。
洪武9年朱元璋亲自写的诏书上面开头就表达了拂菻自宋以来朝贡的历史,同时,诏书内容中并未提到拂菻为大秦的字眼,这也就是从官文上面直接否定了拂菻为汉大秦的说法。
好,回到咱们今天的话题。
中国史书确实延绵几千年,有史可载,但并不意味着中国史官在修书的时候不会犯错。
而中国史官犯下的一个小错误,给于了西方人指鹿为马造假的历史------将大秦附会成所谓的古罗马。
而我们今天所说的这个小错误就是整个事件的开端。黎轩大秦论。
咱们先看看史记汉书中对黎轩的记载吧。
史记
安息在大月氏西可数千里。。。。。。。其西则条枝,北有奄蔡、黎轩。
而汉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国。因益发使抵安息、奄蔡、黎轩、条枝、身毒国。
汉书中
乌弋山离国,王去长安万二千二百里。不属都护。户口胜兵,大国也。东北至都护治所六十日行,东与□宾、北与扑挑、西与犁靬、条支接。
骊靬,莽曰揭虏。
补充下后汉书 甘英访大秦的路线。
自皮山西南经乌秅,涉悬度,历罽宾,六十余日行至乌弋山离国,地方数千里,时改名排持。复西南马行百余日至条支。条支国城在山上,周回四十余里。临西海,海水曲环其南及东北,三面路绝,唯西北隅通陆道。
转北而东,复马行六十余日至安息。后役属条支,为置大将,临领诸小城焉。
安息国,居和椟城,去洛阳二万五千里。北与康居接,南与乌弋山离接。地方数千里,小城数百,户口胜兵最为殷盛。其东界木鹿城,号为小安息,去洛阳二万里。自安息西行三千四百里至阿蛮国。从阿蛮西行三千六百里至斯宾国。从斯宾南行度河,又西南至于罗国九百六十里,安息西界极矣。自此南乘海,乃通大秦。
和帝永元九年,都护班超遣甘英使大秦,抵条支。临大海欲度,
从史记到后汉书。 地理位置没有变化的安息,条支以及乌弋山离。
由上我们可以很明确的看到,黎轩在史记到汉书史料更新的这几十年中,国家的位置已经发生了变化。而且很明显黎轩为陆上可以到达的国家,而大秦需要渡海才能抵达。而根据我们参考汉书以及汉简来看,很可能在史记诞生后没几十年,这个中亚的黎轩国就已经灭亡,被汉武帝安置在张掖郡。汉简中记载在神爵二年这个黎阡县就有了接近1万户的人口。此时离汉武帝去世也不过30年。而跟所谓的罗马军团的卡莱尔战役的时间也早了20来年。从这里来看,所谓的黎轩县为罗马军团后人之说纯属胡扯。
好。从另一面来看,史记汉书成书的年代是东西汉最强盛的时期,也是东西汉对西域了解最深的时期。而所谓的黎轩人早在汉武帝的时候就被安置到了张掖,其人,东西汉官方也未对其有过任何大秦的相关标注。所以,由史源论来看,黎轩等于大秦的说法,很大可能是早已与西域隔绝超过百年的南朝文人的某种错误标注。
那,我们从大秦的方面查看是否如此呢。
史记汉书中并未有所谓的大秦出现,这表明在西汉时期西域中并未有所谓的大秦国,而所谓的黎轩早在汉武帝时期就已经被安置到了张掖。
后汉书。以下内容节选关键部分
永宁元年,掸国王雍由调复遣使者诣阙朝贺,献乐及幻人,能变化吐火,自支解,易牛马头。又善跳丸,数乃至千。自言我海西人。海西即大秦也,掸国西南通大秦。
大秦国 人俗力田作,多种树蚕桑。皆髡头而衣文绣,乘辎軿白盖小车,出入击鼓,建旌旗幡帜。其人民皆长大平正,有类中国,故谓之大秦。又有细布,或言水羊毳,野蚕茧所作也。
天竺国,一名身毒,在月氏之东南数千里。西与大秦通,有大秦珍物。又有细布、好D543、诸香、石蜜、胡椒、姜、黑盐。
三国志
大秦国一号犁靬,在安息、条支西大海之西,从安息界安谷城乘船,直截海西,遇风利二月到,风迟或一岁,无风或三岁。其国在海西,故俗谓之海西。有河出其国,西又有大海。
其土地有松、柏、槐、梓、竹、苇、杨柳、梧桐、百草。民俗,田种五谷,畜乘有马、骡、驴、骆驼。桑蚕。
其俗人长大平正,似中国人而胡服。自云本中国一别也,常欲通使於中国,而安息图其利,不能得过。其俗能胡书
此国六畜皆出水,或云非独用羊毛也,亦用木皮或野茧丝作,织成氍毹、毾、罽帐之属皆好,其色又鲜于海东诸国所作也。又常利得中国丝,解以为胡绫,故数与安息诸国交市於海中。
大秦道既从海北陆通,又循海而南,与交趾七郡外夷比,又有水道通益州、永昌、故永昌出异物。前世但论有水道,不知有陆道,今其略如此,其民人户数不能备详也。
晋书
大秦国一名犁鞬,在西海之西,其地东西南北各数千里。其人长大,貌类中国人而胡服。其土多出金玉宝物、明珠、大贝,有夜光璧、骇鸡犀及火浣布,又能刺金缕绣及积锦缕罽。
宋书
史臣曰:汉世西译遐通,兼途累万,跨头痛之山,越绳度之险,生行死径,身往魂归。晋氏南移,河、陇夐隔,戎夷梗路,外域天断。若夫大秦、天竺,迥出西溟,二汉衔役,特艰斯路,而商货所资,或出交部,泛海陵波,因风远至。
梁书
海南诸国,大抵在交州南及西南大海洲上,相去近者三五千里,远者二三万里,其西与西域诸国接。汉元鼎中,遣伏波将军路博德开百越,置日南郡。其徼外诸国,自武帝以来皆朝贡。后汉桓帝世,大秦、天竺皆由此道遣使贡献。
汉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来献,汉世唯一通焉。其国人行贾,往往至扶南、日南、交趾,其南徼诸国人少有到大秦者。孙权黄武五年,有大秦贾人字秦论来到交趾,交趾太守吴邈遣送诣权。权问方土谣俗,论具以事对。时诸葛恪讨丹阳,获黝、歙短人,论见之曰:「大秦希见此人。」权以男女各十人,差吏会稽刘咸送论,咸于道物故,论乃径还本国。汉和帝时,天竺数遣使贡献,后西域反叛,遂绝。至桓帝延熹二年、四年,频从日南徼外来献。魏、晋世,绝不复通。
从三国志魏略部分来看,结合史书中提到的关于大秦人种的介绍,我们完全可以判断出大秦人的人种就是黄种人,而且跟中国人很相似,并且他们自称是中国人的一个分支。而魏略部分大秦人自称本中国一别的说法,我们可以从后世的梁书中关于大秦的记载可以得到答案,原来是大秦商人秦论到访中国,在东吴生活多年并受到了孙权的节俭后得到的答案。从史源论来讲,这个可谓是一手资料。
从地理上,我们可以知道,陆路早期大秦一直希望走安息的路线到访中国,也就是西域路线,结果一直不通。后来大秦就频繁走海路到交趾然后到访中国,直到路博德建立日南郡后,大秦就可以直接与天竺走日南道到达中国了。而掸国西南通大秦的说法也由此得到了验证,说明大秦就是今天南亚的一个以黄种人为主的国家。
从物产上来看,大秦人俗力田作,多种树蚕桑。又有细布,或言水羊毳,野蚕茧所作也。
种植五谷又有利用野蚕茧丝制作细布,这就完全否定了其是所谓古罗马的说法。这份记载在三国时期,而所谓的古罗马盗取蚕种发生在550年。
我们知道西方人编造了一个所谓的东西罗马分治事件,其发生在公元395年,而西罗马灭亡是在公元476年。恰好是北魏时期。
接下来就是咱们的正主了,魏书中的部分。
秦国,一名黎轩,都安都城。从条支西渡海曲一万里,去代三万九千四百里。其海傍出,犹渤海也,而东西与渤海相望,盖自然之理。地方六千里,居两海之间。其地平正,人居星布。其王都城分为五城,各方五里,周六十里。王居中城。城置八臣以主四方,而王城亦置八臣,分主四城。若谋国事及四方有不决者,则四城之臣集议王所,王自听之,然后施行。王三年一出观风化,人有冤枉诣王诉讼者,当方之臣小则让责,大则黜退,令其举贤人以代之。其人端正长大,衣服车旗拟仪中国,故外域谓之大秦。其土宜五谷桑麻,人务蚕田,多璆琳、琅玕、神龟、白马朱鬣、明珠、夜光璧。东南通交趾,又水道通益州永昌郡多出异物。大秦西海水之西有河,河西南流。河西有南、北山,山西有赤水,西有白玉山。玉山西有西王母山,玉为堂云。从安息西界循海曲,亦至大秦,四万余里。于彼国观日月星辰,无异中国,而前史云条支西行百里日入处,失之远矣。
所有中国史书中,只有北魏书的史料是有人亲自到达大秦后留下来的。
从第一部分, 其海傍出,犹渤海也,而东西与渤海相望,盖自然之理。地方六千里,居两海之间。 这里明确描述了大秦周边的地理情况。
最后部分。 于彼国观日月星辰,无异中国 这说明到访的中国人不但精通地理,还十分擅长观星之术,并掌握了测量观察地形的技能,是个很有本事的人。
事实上我们知道大秦在掸国也就是缅甸西南的南亚,再加上亲自到访的资料后就已经可以明确的知道大秦真实所在了。不过,我们还是看看新唐书的记载。
因为传教士阿罗本的说法,拂菻这个国家有了大秦的说法,至此,拂菻似乎就跟汉代与中国有过交流的大秦划上了等号。这就造成了中国史官的第二个小错误。 不过,因为拂菻是阿罗本冒认的,大秦依然存在于世,所以,这就使得中国史官不得不将大秦更名,以表示其存在。
一路自诸葛亮城西去腾充城二百里。又西至弥城百里。又西过山,二百里至丽水城。乃西渡丽水、龙泉水,二百里至安西城。乃西渡弥诺江水,千里至大秦婆罗门国。又西渡大岭,三百里至东天竺北界个没卢国。
臣按姚州,古哀牢国,域土荒外,山阻水深。汉世未与中国通,唐蒙开夜郎、滇笮,而哀牢不附。东汉光武末,始请内属,置永昌郡统之。赋其盐布氈罽以利中土。其国西大秦,南交趾,
已知拂菻在西域,那么古哀牢国西边的大秦自然就是诸葛亮城往西陆路到达的大秦婆罗门国,地理位置没有改变,只不过因为传教士的问题。使得唐朝史官产生了误判,造成了宋人修史的时候2个大秦并立的局面。
那么大秦具体位置在今天何处呢?事情到现在已经十分简单了,就是今天东北七邦所在的地方,其比较著名的邦有阿萨姆邦(英国人窃取中国的茶种后引种与此,产生了著名的阿萨姆红茶),曼尼普尔邦。当地以黄种人为主,且直到今日他们依然自称是中国人的后裔,只不过因为唐朝的强大,他们说是唐朝后裔罢了。
下面附加一个官方打假西方伪史的经过。
西方民科到中国发现了遗址,然后中、澳、苏三国史学家从史书中为其找到背书,自此有了陈汤俘虏罗马士兵,并安置到甘肃的说法。
而后,中国方面根据史书判断得出了陈汤攻杀郅支单於是西元前36年,离卡莱战役已近二十年,而且战后将战俘分发到了西域15国,并未带回国。
其后2007年,中国方面对黎轩县人口进行了DNA检测,确定其并无多少罗马人普遍存在的单倍型。
随着诸多汉简的后续发现我们就得到了最终的明确答案。
早在神爵2年(公元前60年)以前,骊靬县就已设立。西汉先在西北地区实行的牧苑制度也随之建立。河西乃至骊靬,政治经济已发展到相的程度,它既早于公元前36年陈汤伐郅支,也早于公元前53年的卡尔莱战役。那种认为西汉的骊靬县与卡尔莱战役中的罗马战俘有关系的说法纯属子虚乌有。
而汉简的存在又佐证了所谓的黎轩原本就只是西域一个小国,跟南亚种植水稻,养殖桑蚕,人种为黄种人,并自称中国一别的大秦完全就不是一回事。
自此,黎轩县罗马俘虏说告破,大秦罗马说也子虚乌有。
那问题来了,拂菻难道就是大秦了嘛?
你看开头咱们就说了,宋明时期的拂菻人就不认自己是所谓的大秦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