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不开城墙就毁掉明军台堡,大凌河之战后金炮队首次批量投入实战
发布时间:2025-07-15 07:43 浏览量:1
1631年八月初六,在皇太极全歼祖大寿兵团的大凌河之战爆发前,后金火器部队在实战战场上鲜有出场身影。
唯一印象深刻的一次出场,也只是1621年后金攻击沈阳所引发的浑河血战中,后金军雇佣明军被俘炮手,用缴获的火炮轰击在浑河岸边布阵的白杆兵的战斗。话说自后金攻克抚顺开始起,明军的大小火器就已成批量的被后金缴获,仅萨尔浒之战,明军损失大小火器就多达2万余件。在拥有成千上万的大小火器的背景下,后金军在皇太极继位之前为何没有建立一支真正的热兵器部队?
先不说17世纪的冷热兵器交替时期,以弓箭为主的远程冷兵器在热兵器面前依旧占据着些许胜算。在明朝末年,长期缺乏保养且腐朽不堪的明军大小火炮火枪还有多少比例能够正常使用?恐怕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明军在战场阶段损失的数以万计的火器,或许也只是一堆可以扔进锅炉中的废铁。
缴获的明军火器不堪大用,后金八旗内部也缺乏足够的热兵器训练人才。在这些因素的限制下,直到1631年大凌河之战爆发前,后金军虽已成立了成建制的火器部队。但由于实力尚属弱小,在这些火炮无力摧毁明军大型城堡的背景下,明军的另一款堡垒成为了他们练兵的目标。
这种堡垒,就是明军在边陲地带经常使用的墩台和和小型台堡。
所谓墩台与台堡,其作用犹如我们更加熟悉的烽火台。它们普遍修建在明军位于边陲地带的大型城堡之外,可在敌军到来之前提前发布烽火预警。这种小型堡垒少则数人,多则数百人,由于这样的堡垒很难应对对手的大兵团围攻。为了限制对手展开以及增加视野,这些墩台与台堡普遍选取在制高点位置进行修建。
选取于山头之上,后金最赖以擅长的骑兵将难以发挥作用,在自下而上需要仰攻的背景下,后金军杀伤力最强的弓弩也同样受到了限制。为了防止对手长期围困,这些台堡通常也会储存足够的粮草以便与敌军进行长期对峙。
进攻受限制,长期围困也难以迫使对手投降,因被围困区域的人口资源有限,无论强攻还是围困,进攻方的收获性价比都不会太高。因此,在大凌河之战爆发前,扫荡和袭扰关宁锦防线的后金军对这些台堡通常都是直接绕过。
但在1631年8月,当后金军在这片区域投放了成建制的火器部队时,明清战争的局面已经开始发生改变。
1631年八月初六,数万满洲八旗与前来助战的蒙古各部落人马齐聚大凌河城下,大凌河围困战正式开始。后金军在包围该城的同时,也罕见的开启了另一项战斗——用火炮扫清明军台堡。
八月初十,后金军以火炮相逼,相继在大凌河城西和城南招降两座台堡。俘获把总、生员各一人,男丁121人,女子21人,另有牛马驴43头。
八月十二日,后金军动用红衣大炮炮击大凌河城西南外的一座台堡,炸死明军士兵一人,堡内剩余28人投降(内有兵二十八人)。
八月十三日,后金炮队绕至大凌河城东对两座台堡进行炮击,一座明军台堡尚未遭遇炮击便提前请降,堡内男女68人和35头牲畜被后金军收降。另一座台堡在后金大炮的轰击下,守卫该堡的明军有6人阵亡,剩余人员在突围试图返回大凌河城的途中被后金骑兵歼灭。
八月十五日,大凌河城北一座台堡内,明军黄姓把总率男女56人出堡向后金军投降。次日,后金军出动红衣大炮一门,大将军炮20门,向大凌河城外一座驻扎近百名明军官兵的台堡实施炮击,明军阵亡30人,剩余60余人于夜间突围,在后金军的截杀之下,突围明军中有一人被俘,另有9人阵亡,40余匹马匹、骆驼和其他牲畜被缴获。
因围困大凌河城的后金军也急需粮草,以上战事中缴获的牲畜,除马匹骆驼留下外,牛驴牲畜皆被后金军充当军粮(以掠获牛、驴,分与士卒杀而食之)。
九月初五,后金军攻击大凌河以西一座墩台,台内明军皆被斩杀。至此为止,大凌河周边的明军墩台和台堡已全部被后金军攻破。明军先后损失墩、台堡至少8座,阵亡被俘军民多达400人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九月十九日,被围困于大凌河城内的明军曾派遣一部兵马出城,试图夺回城南被后金军攻占的一座台堡。在后金镶红旗、镶蓝旗和一部分蒙古兵的反扑下,明军被迫退回大凌河城内。
此战斗规模不大,明军阵亡17人另有一人被俘。但从这一细节能够看出,后金军在攻克上述堡垒后,他们的一部分物资很可能存储其中。被围困在大凌河城内的明军也并未坐以待毙,他们寻求机会突围的同时也在设法抢夺后金军的粮草。
九月二十四日,明军发动了自大凌河被围困以来的最大规模救援,由大理寺卿张春统领的辽东和关内组建的明军救援部队4万余人,在大凌河以东的长山被后金军击溃,明军死伤过半,张春等33名明军军官在混战中被俘。
从此前的松山、锦州分别派出援军救援但均被后金军击败,再到长山之败,明军在彻底丧失救援能力的同时,也在关宁锦防线地区失去了机动兵团,后金的火炮部队甚至可以大张旗鼓的渡过大凌河,向辽西地区的明军台堡发起进攻。
九月初九,后金向位于大凌河以西,明军最大的一座台堡——于子章台发起炮击,后金军派出满洲兵500以及全部汉军,携带6门红衣大炮和54门大将军炮,对准于子章台连续轰击3日(以红衣炮及大将军炮攻该台三日),明军阵亡57人(中炮死者五十七人)。在外援无望的背景下,九月十二日,守卫该堡的明军参将王景,率剩余明军军民578人、牲畜67头向后金投降,王景受到皇太极的亲自封赏(其本人结局不详)。
动用60门重炮轰击三日,也仅造成57人阵亡,相信这座名为于子章台的台堡是一座位于险要地段的堡垒,甚至不排除是一座借鉴了西方建造技术的棱堡。但在强有力的炮火下,这座建筑城堡依旧无法抵挡火炮的攻击。
于子章台投降后,因惧怕后金军的火炮,大凌河以西诸多墩台和台堡内的守军纷纷选择放弃或直接向后金军投降。由于这些小型堡垒为应对敌军的围困曾存储大量粮草,明军放弃和投降的同时,后金军也从这些堡垒内缴获足够数万大军一个月吃用的物资(以所遗粮榖,饲秣军马,约一个月)。
在此时的大凌河城内的上万守军已经断粮的背景下,城外的后金军却喜获大丰收,困守城内的祖大寿距离投降已进入倒计时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