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拥3800公里海岸线,沙特阿拉伯为何紧急打击非法捕鱼?海湿·讯
发布时间:2025-05-19 17:12 浏览量:7
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文 | 王昆山
红海的“社交达人”——印太瓶鼻海豚(Tursiops aduncus)。摄影:Serguei S. Dukachev,2006年
本文约2100字,阅读约6分钟
近日,“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曾经报道沙特阿拉伯加入了《国际湿地公约》;但本文中,我们讲讲另外一个视角的沙特——可持续渔业政策。
说到沙特阿拉伯,大家第一反应可能是石油,或者沙漠、高温、骆驼,很少有人会把它跟海洋联系起来。但其实,沙特有着非常长的海岸线——整整3800公里,分别濒临红海和阿拉伯湾。也正因为这样,它的海洋资源相当丰富,鱼类种类多,海洋生物也非常活跃。
不过,问题也随之而来。这些年,沙特的海洋资源受到了很大的压力,特别是过度捕捞的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说白了,就是抓得太多、太快,不给鱼儿一点喘息的机会,结果就是很多鱼越抓越少,甚至有些鱼类的物种都快绝迹了。
这事儿其实放眼全球都不新鲜,很多国家都经历过,甚至还吃过大亏。海里的鱼不是取之不尽的,咱们老百姓都知道一个理儿:庄稼得轮着种,鱼也得让它繁殖、生长。可有时候一旦涉及到经济利益,事情就容易走偏。
沙特政府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特别是在他们提出“2030愿景”之后,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他们明白,不能光顾着眼前利益,更要留住未来的资源,留住子孙后代的饭碗。所以,这两年沙特在保护海洋方面,动作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严。
从全球环境治理治理的角度来讲,他们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加入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起的两个国际协议,一个叫《遵守国际渔业保护和管理措施协议》(又称“合规协议”),一个叫《港口国措施协定》。这名字听起来有点拗口,但其实说白了就是两个国际上的“管鱼协定”。
先说第一个,“合规协议”是干嘛的?它主要是规范那些在公海上作业的渔船。因为有的渔船,挂着某个国家的旗帜,但干的事却一点都不合规,比如偷捕、乱捞,完全不按规矩来。这协议就要求,各国对挂自家国旗的船要负责,得好好管,不能放任它们在公海上乱来。
而另一个协议,“港口国措施协定”,更像是最后一道防线,目的是打击非法、未报告和无管制(IUU)渔业活动。你不管在哪里捕的鱼,只要进港了,港口国就有权检查你的渔获是否合法。比如,这鱼是在哪儿抓的?有没有捕捞许可证?是不是濒危物种?说白了,就是防止非法渔获流入市场,把“黑鱼”拦在门外。
这两个协议的作用,一个是在海上拦着,一个是在港口堵着,两头夹击,目的就是要让非法捕捞越来越难生存。沙特加入这两个协议,其实也是在向世界表态:我们要认真对待这个问题,要做负责任的大国。
除了签署协议,沙特政府在国内也动了真格。他们投入大量资金搞科研,研究海洋生态,监测鱼类数量,分析哪些地方需要休渔,哪些品种需要保护。同时也加强执法,海岸警卫队、渔政部门都动起来了,严查非法捕鱼行为。
而且他们还特别强调一个词:公众意识。就是说光靠政府管是不够的,得让老百姓也明白这个事情的重要性。所以他们搞了很多宣传教育活动,让渔民知道哪些行为是违法的,哪些是不环保的。毕竟,要保护海洋,不能只是靠一两个人、一两个部门,是大家的事儿。
有意思的是,沙特还把这些举措和他们的“2030愿景”结合起来。这个“愿景”是沙特未来的发展蓝图,目标就是要摆脱对石油的依赖,推动经济多元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向就是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要绿水青山、可持续的资源利用。
说到这,可能有人会问:沙特为啥突然这么重视海洋?除了环保的考虑,其实还有个很现实的原因。那就是,海洋经济本身就是一个潜力巨大的产业。现在全球都在搞“蓝色经济”,从渔业、海洋旅游、到航运、海洋科技,都是未来的风口。沙特要打造国际航运中心,也需要一个健康的海洋环境打底。还有,随着世界对环境问题越来越敏感,像“绿色贸易”“环保认证”这类门槛越来越高。如果一个国家的渔产品被贴上“非法捕捞”的标签,那出口市场可能直接就被关掉了。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规范渔业也是保住国际信誉、维护国家形象的重要一步。
当然,要实现这些目标,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就拿执法来说,海这么大,船那么多,要做到全覆盖几乎不可能。所以信息共享、技术手段的引入也很关键,比如用卫星监控船只轨迹、建立渔船数据库、实时追踪捕捞行为等等。
这方面,沙特也在不断学习国际经验,比如借鉴欧美和亚洲一些先进国家的做法,强化自己的管理能力。同时,也在培训执法人员,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更重要的是,他们开始设立自己的“生态红线”,就是明确哪些区域是不能捕捞的,比如珊瑚礁保护区、幼鱼繁殖区等等,这些地方属于海洋的“育儿房”,必须保护好。
曲纹唇鱼(napoleon wrasse)也被称为拿破仑鱼。上面的这张图片中的鱼,摄于1992年在埃及沙姆沙伊赫(Sharm El Sheikh)的红海一带潜水时所拍摄,这种绿色的隆头鱼如今已成为稀有的濒危物种。这些生物展示了红海丰富的海洋生态,但也提醒我们要更加重视海洋环境的保护、注意负责任的生态旅游,以避免更多物种濒临灭绝。摄影:王敏幹(John MK Wong)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另外,为了减少渔业压力,有些地方还试点发展人工鱼礁、生态养殖等新型渔业方式,既能补充渔业产出,又不破坏自然环境。这种方式如果推广开来,未来的渔民可能不用出远海,就能靠生态养殖养家糊口。
沙特这波操作,说难也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难的是执行和持续,简单的是方向已经很明确:就是要从“掠夺式捕捞”走向“科学可持续”。其实放眼全球,很多国家都走过这条路。沙特的做法,可以说是赶上了这个大潮,也体现了它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积极态度。特别是在气候变化、海洋污染等全球性问题日益严重的当下,一个国家能从渔业这样具体的领域出发,逐步完善制度、强化执法、引导公众,确实是迈出了实实在在的一步。
(注:1.本文仅代表资讯,不代表平台观点。欢迎留言、讨论。2.通常物种的拉丁学名一般以斜体显示;但是因本平台的文章被拷贝到外部平台时经常出现斜体内容自动丢失的情况,故而未作斜体设置。特此说明。)
资讯源 | arabisklondon
编译 | 王昆山
审核 | Richard
排版 | 绿叶
引用本文
王昆山(编译).坐拥3800公里海岸线,沙特阿拉伯为何紧急打击非法捕鱼?.海洋与湿地.2025-05-18
海湿资讯·欢迎评论
OceanWetlands
©摄影:王敏幹(John MK Wong)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参考资料】
海洋与湿地·小百科
大湾区海洋生物数字文献库
大湾区海洋生物数字文献库(Greater Bay Area Marine Biological Digital Library, 简称GMBDL)是全国第一个以视频图鉴为特色的海洋生物数据库,始于2022年,由深圳大鹏半岛海洋图书馆(Dapeng Peninsula Marine Library)出品。大湾区海洋生物数字文献库通过长达2000多个小时的潜水拍摄积累而成,拍摄团队历经6年时间,专注于南海北岸海域,精心记录下海洋动物在日夜不同时间的行为、雌雄不同的体色以及冬夏不同的状态,还特别记录了深圳近十年来鲸豚搁浅等海洋大事,所采用的均是高清高帧率视频,确保了影像的高质量和细节展示。该数据库由国内权威分类学专家进行定种,目前已收入407种海洋生物,且物种数量仍在持续增加,目标是在两年内达到1000种,为海洋生物研究和保护等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数字化资源支持。(图源:©GMBD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