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家公司净利暴增800%+背后:谁在收割周期红利,谁在裸泳?

发布时间:2025-07-14 14:05  浏览量:7

当13家A股公司集体预告净利最高同比暴增800%以上时,市场的第一反应是涨停潮。达意隆、北方稀土、牧原股份……这些名字在短短一周内被资金推上神坛。但剥开数字的糖衣,一个残酷的事实浮现:绝大多数800%以上的增长,不过是低基数上的周期反弹。

华银电力44倍增速的背后,是2024年同期仅500万元净利润的“地板”;先达股份28倍增长,源于2024年上半年农药价格暴跌导致的亏损泥潭。这种增长并非企业内生竞争力的跃升,而是行业周期从谷底到半山腰的均值回归。更危险的是,当投资者把这种“业绩幻觉”当作长期成长叙事时,估值与周期的错配便成为埋雷的最佳土壤。

周期的本质是人性。当稀土价格从谷底爬升,市场会忘记2023年的产能过剩;当生猪价格突破20元/公斤,散户会无视能繁母猪存栏的悄然回升。800%的数字像一面放大镜,放大了人性的贪婪与健忘。而真正的价值投资者,此刻应该问:如果明年周期掉头向下,这些企业还能剩下多少利润?是成本优势?技术壁垒?还是只剩下一地鸡毛?

事实上,这一轮“暴增”的底色是2024年上半年的极端低基数。华银电力2024年半年报显示,其归母净利润仅420万元,扣非后甚至为负;先达股份2024年同期亏损5000万元,全靠卖地确认收益才勉强盈利。这种“从0到1”的跳跃,天然具备数学上的爆炸性,却与企业的经营质地无关。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公司通过“财务洗澡”压低基期利润,为2025年的“靓丽”预留空间。例如某家化工企业在2024年一次性计提存货减值2亿元,导致当期巨亏,如今却凭借产品价格反弹实现“20倍增长”。这种人为制造的“深蹲起跳”,正在误导一批又一批追涨的散户。

更深层的幻觉来自“幸存者偏差”。我们看到的13家800%增长公司,是从全市场5000家上市公司中筛选出的“幸运儿”。而同期,仍有超过200家公司预告亏损或下滑。媒体有意无意地放大了“暴增”叙事,却掩盖了“沉默的大多数”。当投资者沉浸在“遍地黄金”的幻象中时,往往忽略了概率的残酷:你买到的不是“下一个十倍股”,更可能是“下一个暴雷股”。

北方稀土的1882%预增、牧原股份的973%增长、国联民生的1183%爆发,看似毫无关联,实则共享同一套逻辑:需求爆发×供给收缩×成本塌陷。稀土的催化来自新能源车的渗透率突破30%,生猪的推手是2023年四季度能繁母猪去化10%,券商的爆发则源于并购带来的报表并表。

但高景气赛道最怕的是戴维斯双杀的阴影。以稀土为例,氧化镨钕价格从2024年低点反弹60%,但距2022年历史高点仍腰斩。北方稀土的成本下降来自“绿色冶炼改造”,可一旦稀土价格回落,这种成本优势能否抵消价格下跌?牧原股份的12元/kg成本目标是行业天花板,但牧原的“成本护城河”建立在自繁自养模式上,若未来猪价跌破12元,行业将重演2023年“越卖越亏”的惨剧。

更隐蔽的风险在于赛道拥挤。当所有资金涌向“高景气”,估值早已透支未来三年增速。国联民生并表民生证券后,2025年PE仍高达25倍,而券商板块的β属性决定了其业绩与市场成交量强相关。一旦A股成交额从万亿跌回6000亿,1183%的增速将瞬间变脸。

稀土的故事尤其典型。2022年氧化镨钕冲到120万元/吨时,市场高呼“稀土将复制锂矿的十年牛市”;2023年价格腰斩至50万元,分析师又改口“需求不及预期”。如今反弹至42万元,同样的声音再次响起。这种“价格记忆”驱动的投资,本质是用后视镜开车。北方稀土的半年报显示,其稀土氧化物销量同比仅增长8%,利润增长几乎全靠涨价。这意味着企业并未扩大市场份额,只是被动享受价格红利。一旦新能源车增速放缓(2025年Q2渗透率已出现环比下滑),稀土将重新陷入“有价无市”的泥潭。

生猪行业的悖论更残酷。牧原的成本下降被包装成“管理革命”,但拆解其财报可见:饲料成本占比从65%降至58%,主要归因于玉米价格下跌;仔猪成本下降则源于2024年行业大规模去产能导致的低价外购仔猪。这种“成本优势”本质上是周期馈赠,而非企业独有。更危险的是,牧原的“12元目标成本”已逼近行业极限,未来下降空间取决于疫苗、种猪等边际改善,而这些变量极易被同行复制。一旦猪价进入下行周期,牧原的高杠杆(资产负债率62%)将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三和管桩38倍增长的秘密藏在一句“成本管控优化”里。但深入拆解,其毛利率从2024年的12%跃升至2025年的25%,核心并非管理效率,而是沥青、水泥价格暴跌30%。这种成本塌陷带来的利润弹性,在周期行业中尤为致命——它让投资者误以为企业拥有了长期竞争优势。

类似的故事正在牧原股份上演。其2025年半年报显示,养殖完全成本从13.1元/kg降至12.1元/kg,看似是“管理精进”,实则70%贡献来自饲料价格回落。当玉米、豆粕价格反弹时,牧原的“成本优势”会否原形毕露?更讽刺的是,成本塌陷往往伴随需求萎缩。三和管桩的光伏桩基业务增长50%,但光伏产业链正陷入价格战,下半年订单能否持续?

利润表的魔术在于:它能把外部红利包装成内部能力。当沥青价格下跌,三和管桩的“产品结构改善”被夸大为战略转型;当稀土涨价,北方稀土的“绿色冶炼”被吹捧为技术革命。但周期反转时,这些故事会像沙丘上的城堡,潮水褪去只剩裸泳者。

成本塌陷的反身性陷阱更值得警惕。2024年水泥行业陷入亏损,龙头企业海螺水泥带头减产保价,导致三和管桩的采购成本下降。但一旦这些企业利润修复,减产联盟很可能瓦解,水泥价格将报复性反弹。届时三和管桩的毛利率可能从25%跌回15%,而股价早已提前反映了“永续高毛利”的预期。这种“成本下降→利润暴增→估值抬升→成本回升→估值杀”的循环,在过去十年的钢铁、煤炭行业反复上演。

更隐蔽的魔术发生在存货计价。某家化工企业在2024年底以低价囤积原材料,2025年上半年产品涨价后,毛利率飙升至40%。但这种现象级利润本质是库存收益,随着高价原料耗尽,毛利率将回归常态。投资者若据此给予30倍PE,无异于为一次性收益支付永续价格。2021年万华化学的MDI业务曾因此遭遇“业绩杀”,股价从150元跌至70元,教训历历在目。

7月迄今,华银电力股价最大涨幅93%,但公司2024年全年净利润仅1.2亿元,当前市值已对应50倍PE。更荒诞的是,其预增公告中明确提示“上半年利润含1.5亿元政府补贴”。市场却选择无视,将一次性收益当作永续现金流。这种估值与盈利的错配,正是牛市末期的典型特征。

涨停板的艺术在于自我强化。当达意隆因“预增800%”一字涨停,短线资金会逆向挖掘“下一个达意隆”,于是天保基建、博隆技术跟风暴涨。但击鼓传花的游戏终有尽头:7月12日,某预增10倍的化工股开盘涨停后尾盘跳水15%,留下山顶的散户在风中凌乱。历史总是押韵——2021年周期股狂欢时,陕西煤业从12元涨到36元,次年业绩增速归零,股价跌回15元。

估值陷阱的残酷在于:你以为买的是成长,其实是波动。当券商研报高呼“稀土迎来十年大周期”,却闭口不提2022年包钢股份的腰斩;当卖方吹票“猪周期反转”,却忘记正邦科技的破产重整。涨停板的另一面,是散户用真金白银为机构的“景气度叙事”买单。

流动性幻觉是这场狂欢的加速器。7月以来,A股融资余额增加1200亿元,两融资金成为涨停潮的“敢死队”。但融资盘的反身性在于:股价上涨吸引更多融资买入,而一旦回调,平仓盘会瞬间放大跌幅。2024年4月的中特估行情便是前车之鉴——中国银行涨停次日融资盘爆仓,股价从4.8元跌回3.5元。当前华银电力的融资买入占比已超20%,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引发“多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