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消失2万幼儿园,24万幼师出走!昔日黄金业,如今只剩泪?
发布时间:2025-07-14 00:08 浏览量:6
“一年消失2万幼儿园,24万幼师出走!昔日黄金业,如今只剩泪?”
你或许以为幼儿园老师是份轻松体面的工作,但今天,我要告诉你一个残酷的真相:全国一年有超过2万所幼儿园悄然关闭,相当于平均每天就有50多家幼儿园默默消失!与此同时,超过24万名幼师被迫离开岗位,平均每天600多名老师在挣扎中告别心爱的讲台! 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是正在发生、且愈演愈烈的“幼儿园倒闭潮”!
更让人心痛的是,曾经叱咤幼教圈、拥有12家幼儿园、年产值5000万的资深园长敬雅真,如今却背负着2000多万元的巨额债务,从风光无限的“敬园长”变成了在直播间“自救”的“网红”,她曾说:“愁白了头,操碎了心,我特别希望能保住现有的这4家幼儿园。” 她的故事,正是这场幼教行业寒冬的典型缩影,而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被这场“寒潮”波及!
昔日辉煌,今朝债务缠身:园长20年心血的坍塌
敬雅真,一个在幼教行业摸爬滚打20余年的老兵。她曾亲历幼教的黄金时代,以“平均每两年新开一家幼儿园”的速度在贵阳等地扩张,高峰时期旗下有12家幼儿园,489名员工,每年产值5000万元。 那个时候,她的幼儿园需要提前一年预约,甚至有家长通宵排队只为给孩子争一个名额! 敬雅真曾豪情万丈地要“做百年教育企业”,但谁也没想到,仅仅几年光景,一切就急转直下。
2020年,疫情的冲击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幼儿园闭园8个月,没有收入,却要支付员工工资和房租。 敬雅真被迫用自己的房产抵押贷款,从500万到2000多万,债务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即便她竭尽所能去挽救,但幼儿园仍从12家陆续关闭,如今只剩4家在勉强维持。 她曾坦言:“我之前没有风险意识,在公司发展过程中没有预留风险储备金,这是我犯的最大的错误。” 如今,近50岁的她,在抖音直播间尝试转型“自救”,她希望“干点挣钱的买卖还债,未来继续在教育行业大展拳脚。” 敬雅真的挣扎,是无数幼教从业者的共同写照。
冰冷数据下的行业血泪:幼儿园“消失”的速度超乎想象
敬雅真的困境并非个例,它是一个巨大的行业冰山一角。 教育部发布的统计公报显示,2024年全国幼儿园数量为25.33万所,比2023年减少了2.11万所! 这意味着,每天有超过50家幼儿园在无声无息中消失! 这已经是全国幼儿园数量自2022年首次负增长以来的连续第三年下降,三年累计关停4.15万所幼儿园,降幅高达14.08%!
专家预测,2025年可能将有2.6万所左右幼儿园关停,到2030年,全国幼儿园可能下降至16.37万所左右,未来每年平均将关停1.5万家左右! 这数字触目惊心,甚至有学者发出警示:如果情况得不到有效改善,幼儿园的“关闭潮”或许只是开始,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未来都可能出现“关闭潮”!
生源锐减,是这场“关停潮”的直接原因。 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曾短暂带来出生人口的上涨,但2018年之后,生育意愿和出生率持续低迷。 奕阳教育研究院报告指出,自2021年以来,学前教育在园幼儿总规模已连续4年累计减少1234.27万人,减幅达25.62%! 这意味着,大量幼儿园生源枯竭,不得不走向关闭。
在这场“寒潮”中,民办幼儿园与乡村幼儿园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强的公办幼儿园也难以幸免。 曾几何时,公办园只招收本小区或本地户口的孩子,一园难求。但如今,多位公办幼儿园老师表示,她们的生源也明显受到影响,现在已经没有户籍要求了,只要适龄即可入园。
在湖南长沙,经营了12年的楚天世纪城幼儿园突然宣布停园,家长们送孩子上学才发现,园里已经没有老师了! 一位后勤园长甚至表示,他已经3个月没收到工资,还要兼职保安、厨师和老师! 广东英德、福建漳州、安徽六安等地,教育部门也接连发布公告,同意辖区内多家幼儿园终止办学。 对于家长和孩子而言,得知幼儿园关停时往往“太突然”,而敬雅真们,也没有预料到这场“倒闭潮”会来得如此迅猛。
月薪2千,从幼师到保安:24万幼师的无奈“出走”
幼儿园大量关闭,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幼师失业。 2024年全国幼儿园专任教师总数减少了24.18万人,相当于每天有600多名教师离开了岗位!
张扬,一名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在幼儿园工作了4年,最终选择结束自己的幼教生涯。她坦言“身心疲惫”:“担心教案备课是否做完了,担心工作表格是否填完了,担心教具是否更新了……以及最大的担心来自小朋友的安全问题,有些家长很难沟通,比如有的孩子在园区被蚊子咬了,也会有家长表示无法理解与接受。” 最终,她找到了一份文员工作,虽然也繁杂,但“相比幼儿园要轻松很多,薪资待遇上也要好一些。” 她直言:“幼儿园的工作强度与薪资待遇是不匹配的!”
张扬的感受并非个例,甚至有招聘信息流传网络称“幼儿园招老师最高不超3000元每月”,尽管当地辟谣,但不少幼师表示“月薪3000元是行业常态”。 曾有园长透露,实习老师月薪1800元,转正后2200元,工作三五年也可能只有3000元,且“五险一金”难以得到保障。 据职位搜索平台统计,近七成幼师的年薪在4万-7万元,较全国平均工资低55.7%!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月工资甚至不足2000元!
更让人唏嘘的是卢英的故事。她在中部地区一家幼儿园工作了十多年,原本是生活老师。但随着生源锐减,老师数量也相应减少,她却因为工作时间长,领导“不好辞退”,最后竟然让她来当了保安! 如今,她所在的幼儿园只有7个班150个左右的儿童,老师仅剩21人,而她的月工资税后仅2500元左右。 按照规定,全日制幼儿园每班应配备2名专任教师和1名保育员,但现在,许多幼儿园早已无法满足这一要求。 很多幼师在离开后,选择转型直播、干销售,甚至直接没再上班了。
绝地求生?幼教行业的“自救”与转型探索
面对这场前所未有的危机,幼教行业也在努力寻求“自救”之路。
敬雅真们尝试将招生年龄从3岁降低到1.5岁,接收低龄幼儿,提供全日托、半日托、临时托等托育服务。 这种“托幼一体化”模式被许多幼儿园视为突破口,通过将0-3岁婴幼儿的保育与教育衔接,不仅能盘活闲置学位,还能为3-6岁入园招生“蓄水”。 山东青岛的明德阳光教育集团就是成功案例,旗下7所幼儿园中已有5所开设托育服务,参与托育的孩子绝大多数都升入了托班所在的幼儿园。 6月1日正式实施的《学前教育法》也明确要求“有条件的幼儿园开设托班”,为幼托一体化提供了法律依据。
除了托幼一体化,一些地方甚至在探索“老幼共托”的新模式,将托老与托幼服务融合,在同一空间下进行老幼照料、代际学习和互动交流,缓解家庭“一老一小”的后顾之忧。 深圳航城街道的实践表明,养老服务站与托育园可以相通相融,共同为社区提供服务。 此外,转型为社区服务中心、老年大学、数字化幼儿园等,也成为幼儿园探索的新方向。
重庆师范大学教授左瑞勇认为,幼儿园“关停潮”对某些幼儿园而言是危机,但对于中国教育事业整体发展而言,或许恰恰是获得新生的机会,它将在客观上推动中国学前教育实现高质量转型。
专家呼吁:理性看待“关停潮”,如何破局实现“新生”?
面对少子化的冲击,如何让幼儿园走出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建议,应尽快制定新的学前教育标准,降低幼儿园班额标准,提高师幼比,并维持并适当提高对学前教育、托育的投入。 他指出,“小园小班”和“托幼一体化”是国际上应对少子化的主要措施,这既能提高教育质量,也能满足家庭托育需求。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则强调,要理性看待幼儿园数量减少的态势,但也要警惕其中存在的非理性因素——比如一些规模适度的民办园被淘汰,而一些超规模的公办园却越来越大,这并非可持续发展的趋势。 他认为,只要当地学前教育经费没有达到整个教育经费的9%(正常运转所需),那么就必然需要民办幼儿园的生存空间。 储朝晖呼吁,要将排斥性普惠转变为“包容性普惠”,即在办学类型上同时包含公办园和民办园,凭借民办园的多样性、灵活性,为家长提供更多高品质的普惠性幼儿教育服务选择。 他甚至建议,要调整此前“大力举办公办园”的偏向,同时加强对民办园的支持,使其作为“鲶鱼效应”刺激公办幼儿园提升效能,从而提升整个学前教育的效能,改良学前教育生态。
敬雅真也希望民办幼儿园能获得更多政策支持。她甚至面临着一家民办园可能因“政策原因”被迫转为公办园的局面。 她感叹,幼教行业投资大、回收周期长,能坚持下来的,都是因为情怀与热爱。
硝烟散去,谁能为这群“守望者”点亮希望?
一年2万所幼儿园消失,24万幼师“出走”,这不仅仅是数字的冷酷,更是无数家庭、无数孩子、无数幼教人背后心酸的真实写照。 “关停潮”下,曾经充满欢声笑语的乐园变得空荡,曾经充满激情与爱的幼师们,有的背负巨债,有的被迫转行,有的甚至身兼保安,只为守住那份微薄的收入。
这场危机,既是少子化大背景下的必然,也是行业结构性矛盾的集中爆发。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优胜劣汰”,更应该看到背后对整个社会,特别是未来人才培养可能造成的深远影响。 托幼一体化、“老幼共托”等模式固然带来新的希望,但如何真正落地,如何保障幼师的合理待遇,如何让民办园在普惠的旗帜下获得公平的支持,这都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努力。
当“情怀”无法抵挡现实的重压,当“热爱”无法支撑基本的生活,我们又该如何留住这些最可爱、最需要被尊重的幼教人?
对于这场前所未有的“幼儿园倒闭潮”,你怎么看? 你认为国家和社会应该如何帮助这些挣扎的幼儿园和幼师们?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让更多人关注到这个被忽视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