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明:亲历者视域下的郑和下西洋航程再探 | 中国航海日
发布时间:2025-07-12 19:34 浏览量:1
中国航海日
今天,是中国第20 个航海日,也是纪念明朝郑和下西洋620周年的重要日子。2005年7 月11 日,是中国伟大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的600周年纪念日。为弘扬郑和精神、传承航海文化、提升全民航海与海洋意识、促进睦邻友好,国务院2005年4 月25 日决定将每年的7 月11 日确定为中国航海日。
620年前,郑和船队七下西洋,他们到底去过哪里?具体航线如何?2024年12月万明先生出版《明代中国的大航海——郑和下西洋论稿》(万明研究员:30多年爬梳郑和下西洋史料的一份答卷)时,主要依据郑和下西洋亲历者马欢《瀛涯胜览》、费信《星槎胜览》的记载重新编绘了《郑和七下西洋航线图》。“一图胜千言”,该航线图刊于《论稿》一书之首,以此统领全书文章,让读者在阅读全书之前先建立郑和七下西洋的地理空间概念,方便后续阅读。
郑和七下西洋航线图(万明:《明代中国的大航海——郑和下西洋论稿》,北京:科学出版社,2024年12 月)
万明编绘《郑和七下西洋航线图》为一幅基于现代地理学知识绘制的四色历史地图,比例尺1:2200万,郑和下西洋所经主要国家或港口、航线采用朱色标记,古地名注记使用黑色,今地名注记使用咖色。该图以郑和下西洋亲历者马欢《瀛涯胜览》、费信《星槎胜览》等第一手资料作为研究基础,考察下西洋当时的航程,认为一向为学界重视的《郑和航海图》并非下西洋当时航程的原始记录;划分下西洋的航区并编绘主要航线,较为清晰地展现出下西洋取道南海往西洋、进而覆盖整个西洋(印度洋)航程,并进一步考证下西洋的主题:从西洋往西域,表明15世纪初明朝人的理念与实践已率先建立起了跨越陆海的世界观,意义极为重大。该图的编绘为研究郑和下西洋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值此中国第20 个航海日,本文节选分享万明先生最新发表的《亲历者视域下的郑和下西洋航程再探》(《国家航海》第34 辑,2025年,第18 —24 页)一文,沿着《郑和七下西洋航线图》,带您“亲历”郑和下西洋航程。
关于郑和航海路线的研究,百年来一直集中在《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后世称之为《郑和航海图》。此图受到学术界高度重视,形成了国际航海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产生了丰硕成果。但是,反思既往的研究,会产生两个疑问:一是此图出现于下西洋近200年之后,正式形成于明后期,难以确切证明其产生于下西洋当时;二是此图题名没有冠以“郑和下西洋”,甚至图上“西洋”一词也消失不见了。这足以说明此前认为此图产生于第六次下西洋后、第七次下西洋前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历史发展到明后期,“西洋”与“东洋”的划分发生了根本性变异,“西洋”一词已具有了不同于明初的涵义。在纪念郑和下西洋 620 周年之际,为了向历史真实更近一步,我们需要从亲历者第一手资料再出发,还原郑和时代的西洋航程。本文的核心论点主要产生于下西洋亲历者原著中的记述,秉承以当时人对当时事的记述为主要依据。曾经跟随郑和下西洋的亲历者留下了三部书,即马欢《瀛涯胜览》、费信《星槎胜览》以及巩珍《西洋番国志》,他们的记述涵盖了下西洋所至大部分国家与地区的航程,为下西洋航路的还原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原始资料。本文以《瀛涯胜览》具体记述的20 国(《西洋番国志》20 国同,不再重复征引)为主要依据,以《星槎胜览·前集》14 国、《后集》所记往西洋之地加以补充,考察下西洋的航程,分析郑和下西洋的航区划分与主要航线,探讨下西洋的主题,为进一步研究搭建一个合理的框架,还祈方家指正。
航程第一阶段
从南海往西洋行
永乐三年(1405),永乐帝首次派遣郑和下西洋。下西洋的“西洋”是哪里?这是认识郑和下西洋的基本问题,也是我们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基本航程及其所到国家和地区的关键。明朝初年,明朝人理念中的“西洋”一开始是有特指的。在跟随郑和亲历下西洋的通事马欢笔下,具体所指是“那没黎洋”,也就是今天称为“印度洋”的海域。
郑和下西洋航程的第一阶段,是从南海前往西洋。明人陆容《菽园杂记》云“历东南诸番以通西洋”,是对于下西洋航程认识的最佳注解。郑和出航首先到达的是占城国。马欢记:“自福建福州府长乐县五虎门开船,往西南行,好风十日可到。其国南连真腊国,西接交趾界,东、北俱临大海。国之东北百里有一海口,名新州港。”费信补充:“秋九月自太仓刘家港开船,十月到福建长乐太平港停舶,十二月于福建五虎门开洋……顺风十昼夜到占城国,其国临海有港曰新洲。”在这里,显然费信的记载在时间和地点上都更为详实。
根据记述,占城国是下西洋的第一站,它位于今天的越南中部,是东南亚地区的重要节点之一。占城国新洲港是郑和船队首先停靠的地点,从占城出发的航线是下西洋通往西洋的重要起始航线。由占城出发有三条航线:
第一条是从占城到爪哇国。马欢记:“爪哇国,古者名阇婆国也。其国有四处,皆无城郭。其他国船来,先至一处名杜板,次至一处名新村,又至一处苏鲁马益,再至一处名曰满者伯夷……于杜板投东行半日许至新村,番名曰革儿昔……自二村投南,船行半日许,则到苏鲁马益港口。其港口流出淡水,沙浅,大船难进,止用小船。行二十余里到苏鲁马益,番名苏儿把牙……自苏儿把牙,小船行七八十里到埠头名漳沽。登岸往西南行,一日半到满者伯夷。”这里述及爪哇的4 处地名。费信补充:“自占城起程,顺风二十昼夜可至其国。地广人稠,甲兵为东洋诸番之雄。”由此,我们知道明初人认为爪哇是属于东洋的。
第二条航线是从占城国到暹罗国。马欢记:“自占城国向西南,船行七昼夜顺风至新门台海口人港。”费信补:“自占城顺风十昼夜可至。”并在《后集》补充了暹罗国之西有彭坑国。
第三条航线是从占城国到满刺加国。马欢记:“自占城向正南,好风船行八日到龙牙门,人门往西南行二日可到。此处旧不称国,因海有五屿之名。”这里费信的补充却表明另有始发地:“其处旧不称国。自旧港起程,顺风八昼夜至此。”满刺加国是郑和七下西洋每次必到之地,是船队在东南亚的重要中转站,也是返航途中各分支船队与主船队会合的地方。今马六甲海峡以其命名,马六甲海峡位于亚洲东南部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扼太平洋和印度洋之咽喉,是连接亚、非、欧的重要海上通道。
至于上述旧港国,马欢记:“即古名三佛齐国是也。番名浮淋邦,属爪哇国所辖。东接爪哇界,西抵满刺加国界……诸处船来先至淡港,人彭家门里系船……用小船人港则至其国。”费信记:“自爪哇顺风八昼夜可至其处。自港口人去,田土甚肥,倍于他壤。”值得注意的是,在费信的记述中,旧港是没有被称为国的地方。
从满刺加国出发,由记述可见存在两条航线:
第一条是到哑鲁国。马欢记:“自满刺加国开船,好风行四昼夜可到。有淡水一条,人港到此国。其国南是大山,北是大海,西连苏门答刺国界,东有平地,堪种早稻。”费信记:“其国与九州山相望,自满刺加顺风三昼夜可至。其国风俗气候与苏门答刺大同小异。”
第二条是到苏门答刺国。马欢记:“即古之须文达那国是也,其处乃西洋之总头路。宝船自满刺加国向西南,好风行五昼夜,先到一村滨海去处,地名答鲁蛮系船,往东南十余里即至。其国无城郭,有一大溪水流人于海,一日二次潮水长落。其海口浪大,常有船只沉没。其国南去有百里之远大深山,北是大海,东亦大山,至哑鲁国界,正西边海山连小国二处:先至那孤儿王界,后至黎代王界。”费信记:“古名须文达那,自满刺加顺风九昼夜可至。”苏门答刺国位于今天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是郑和船队的一个重要停靠点和分点。岛北部南浮里国帽山是前往西洋的分水岭。
上述小国那孤儿,马欢记:“那孤儿王,又名花面王,在苏门答刺国西,地相连,止是一大山村……语言动作与苏门答刺国相同,土无出产,乃小国也。”费信记作“花面国”,云:“其国与苏门答刺临境,傍南巫里洋。”
小国黎代,马欢记:“亦一小国也,在那孤儿王界之西北处。南是大山,北临大海,西连南淳里国为界……自推一人为王,以主国事,属苏门答刺国之管。土无所出,言语行用与苏门答刺国相同。”
这里来到了南海与西洋的节点南里国。马欢记:“自苏门答刺国往正西连山,好风船行三昼夜可到……地方东接黎代王界,西、北皆临大海。南去是山。山之南又是大海……国之西北海内有一大平顶峻山,半日可到,名帽山。山之西大海,正是西洋也,番名那没黎洋,西来过洋船只,收帆俱望此山为准。”费信对此国失载。
下西洋航程的第一阶段,至此告终。据此,帽山之西大海,正是西洋也。这里明确说明在明初人的理念中,西洋番名为“那没黎洋”,即今印度洋也,“那没黎”即“南浮里”,是 Lambri 或 Lamuri 的对音。
可见下西洋航程的第一阶段,是从南海往西洋。这段航程,主要是航行于南海-东南亚地区,包括了今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航线的节点是占城国、暹罗国、爪哇国、满刺加国。特别是满刺加国,在七下西洋中崛起发展为繁盛的国际贸易中心,直接影响到以其命名的马六甲海峡,该海峡是位于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之间的重要国际水道。更重要的是,满刺加国是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之地。
航程第二阶段
全覆盖西洋
以下进入航程第二阶段,即西洋的航程。马欢首先记述了锡兰国:“自帽山南放洋,好东北风船行三日,见翠蓝山在海中。其山三四座,惟一山最高大,番名按笃蛮山……过此投正西,船行七八日,见莺哥嘴山。再三两日到佛堂山,才到锡兰国马头名别罗里,泊船登岸。”费信记:“其国自苏门答刺顺风十二昼夜可至。”这里费信笼统记自苏门答刺起程,远没有马欢的记载那么细致,实际上是自今苏门答刺岛的南浮里国帽山出发。
关于苏门答刺在海上的关键位置,马欢《记行诗》叙述得相当到位:“苏门答刺峙中流,海舶番商经此聚。自此分往锡兰,柯枝、古里连诸番。”自苏门答刺往锡兰国,可至一连串的印度洋国家:
小葛兰国。马欢记:“自锡兰国马头别罗里开船,往西北,好风行六昼夜,到小葛兰国。其国边海,东连大山,西是大海,南、北地狭临海。”费信记名“小唭喃国”,并云:“山连赤土,地与柯枝国接境,日中为市,西洋诸国之马头也。”柯枝国。马欢记:“自小葛兰国开船,沿山投西北,好风行一昼夜,到其国港口泊船。此国东是大山,西临大海,南、北边海有路可往邻国。”费信记:“其处与锡兰山对峙,内通古里国界。”
古里国。马欢记:“古里国乃西洋大国也。从柯枝国港口开船,往西北行三日可到。其国边海,出远东有五七百里,远通坎巴夷国,西临大海,南连柯枝国界,北边相接狠奴儿国地面,西洋大国正此地也。”并记正使太监郑和等统领大綜宝船到彼,起建碑亭,刻石于兹。费信记:“锡兰山起程,顺风十昼夜可至其国当巨海之要屿,与僧迦密迩,亦西洋诸国之马头也。”古里国位于今天的印度西南部,是郑和七下西洋前往印度洋的重要目的地,也是船队分点之一以印度古里为起点,航程辐射到北印度洋航区波斯湾、阿曼湾、亚丁湾和红海等地区。
通计下西洋自古里国出发,共有五条航线:
第一条航线:自古里出发,前往祖法儿国。马欢记:“自古里国开船,好风投西北,行十昼夜可到。”费信记作“佐法儿国”,云:“自古里国顺风二十昼夜可至。”祖法儿国,在今阿拉伯半岛东南岸阿曼的佐法尔一带,是阿曼湾的海上交通要道之一。
第二条航线:自古里国出发,前往刺撒国。费信记:“自古里国顺风二十昼夜可至。”刺撒国故地,旧说在今索马里西北部的泽拉(Zeila)一带,近人认为是阿拉伯文 Ra's对音,义为岬,即也门沙里韦恩角。
第三条航线:自古里国出发,前往阿丹国。马欢记:“阿丹国,自古里国开船,投正西兑位,好风行一月可到。”费信记:“自古里国顺风,二十二昼夜可至。”阿丹国今译作亚丁,位于今也门亚丁湾西北岸一带,扼红海和印度洋出人口,是也门最大海港和外贸进出门户,亚、非、欧三洲海上航路要冲。红海是指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北部之间狭长的海域,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贸易交流要道:而亚丁湾是阿拉伯半岛与“非洲之角”之间的海湾,是海上交通要道之一。
第四条航线:自古里国出发,前往忽鲁谟斯国。马欢记:“自古里国开船投西北,好风行二十五日可到。其国边海倚山,各处番船并旱番客商都到此处赶集买卖,所以国人殷富。”费信记:“自古里国十昼夜可至。其国傍海居,聚民为市。”忽鲁谟斯国位于霍尔木兹海峡中,在今天的伊朗,是在波斯湾头连接亚、非、欧地区的重要节点。而霍尔木兹海峡是连接波斯湾和阿曼湾的水道,是波斯湾通往印度洋的唯一出口,自古以来一直是海上交通要道。
第五条航线:自古里国出发,前往天方国。马欢记:“即默伽国也,自古里国开船,投西南申位,船行三个月到本国马头,番名秩达……自秩达往西行一月,可到王居之城,名默加国。”费信却记:“其国自忽鲁谟斯四十昼夜可至。”近年南京新发掘出土的洪保墓中的《大明都知监太监洪公寿藏铭》,也印证了下西洋的天方之行。
值得注意的是,马欢与费信所记的航线不同,可见前往天方存在两条航线一条自古里出发,另一条自忽鲁谟斯出发。
通计下西洋自苏门答刺出发,除了前往锡兰国以外,还有两条航线:
第一条航线:自苏门答刺出发,前往溜山国。马欢记:“自苏门答刺国开船,过小帽山投西南行,好风行十日到其国,番名牒干。海中天生石门,如城阙样。有八大处,各有其名:一曰沙溜,二曰人不知溜,三曰起来溜,四曰麻里奇溜,五曰加半年溜,六曰加加溜,七曰安都里溜,八曰官屿溜。此处皆有所主而通商船。”费信则记作“溜洋国”,曰:“自锡兰山别罗里南去,顺风七昼夜可至其山。海中天巧石门有三,远望如城门,中可过船。溜山有八。”不同的是,马欢记载的“麻里奇溜”,费信作“麻里溪溜”;马欢笔下的“加半年溜”,费信作“加平年溜”。
第二条航线:自苏门答刺出发,前往榜葛刺国。马欢记:“自苏门答刺国开船,取帽山并翠蓝岛,投西北上,好风行二十日,先到浙地港泊船,用小船人港五百余里,到地名锁纳儿港登岸,西南行三十五站到国。”费信记:“自苏门答刺顺风二十昼夜可至。其国即西印度之地……其国海口有港日察地港,立抽分之所。”“浙地港”与“察地港”,译名有一字之差。
至于下西洋前往印度洋西部的航程,马欢没有记载,为费信所记。航程所至包括:
木骨都束国。费信记:“自小葛兰顺风二十昼夜可至。其国海,堆石为城。”郑和等亲立长乐南山寺《天妃之神灵应记》碑可证:“奉使西洋……抵于……木骨都束国。”此国位于印度洋西部东非地区,是今天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
卜刺哇国。费信记:“自锡兰山别罗(里)南去,二十一昼夜可至。其国与木骨都束国接连,山地傍海而居,垒石为城,砌石为屋。”郑和等亲立长乐南山寺《天妃之神灵应记》碑可证:“永乐十五年……下刺哇国进千里骆驼并驼鸡。”此国也位于东非,即在印度洋西部,是今天索马里的布腊瓦。
竹步国。费信记:“其处与木骨都束山地连接,村居寥落,垒石为城,砌石为屋。”此国也位于东非,即在印度洋西部,在今天索马里朱巴河口。在《郑和航海图》上,郑和船队最远到达东非的慢八撒。慢八撒也在印度洋西部,位于肯尼亚东南端,是印度洋西部重要的通商口岸。今天的蒙巴萨港是东非最大海港之一。
综上所述。最重要的是以上所至“西洋诸番”都是在印度洋周边的国家,处于印度洋航行与贸易的节点位置。于是,在这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郑和下西洋的航程中,一个整体的西洋——印度洋凸显了出来,我们可以认识到下西洋有一个整体布局。今天我们知道,印度洋是世界第三大洋,面积为7056 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五分之一,拥有红海、阿拉伯海、亚丁湾、波斯湾阿曼湾、孟加拉湾、安达曼海等重要边缘海域和海湾。在古代,印度洋贸易将亚、非、欧紧紧地连接在一起,它在世界航运中起着“海上走廊”的作用。古代世界大致可划分为三大贸易区域:欧洲,阿拉伯-印度,以及东亚贸易区。从地域来看郑和七下印度洋,每次必到的是印度古里,将东亚贸易区拓展到了阿拉伯-印度贸易区;而从第四次下西洋起直至第七次,船队都到达了波斯湾的忽鲁谟斯,那里正是亚洲与欧洲贸易的交汇之处。由此,船队还到达了印度洋西部的东非。印度洋贯通亚洲、非洲和欧洲的交通要道意义彰显出来。
值得注意的是,在明初下西洋亲历者的记述中,“西域”一词发生了重大变化。历史上的西域是在亚欧大陆上,下西洋从西洋往西域,造成“西域”的扩大延伸,从此特指西洋(印度洋)海上通达的陆上地区。西海之尽是西域,西域的再现与现场的转向,蕴含的是明朝人对于世界认识的深刻转变;而这种转变,正是人类大规模走向海洋的滥觞,这种从海路贯通陆海的新思维,成为人类交往海洋化的开端。
本文航线部分内容摘编自万明《亲历者视域下的郑和下西洋航程再探》,《国家航海》第34 辑,2025年,第18 —24 页。
万明研究员:30多年爬梳郑和下西洋史料的一份答卷
品读中国 | 万明:郑和下西洋给我们的启发
原创好读 科学品位
一起阅读科学
欢迎您点亮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