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能院青砺长安实践团探博物馆悟文明根脉 走城墙传红色薪火
发布时间:2025-07-11 19:21 浏览量:1
7月10日,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青砺长安实践团”紧扣“星火永续·青砺长安:从半坡星火到兵谏烽火的红色基因传承实践”主题,开展“寻根—铸魂—服务”三位一体实践日活动。上午深耕西北大学博物馆思政课堂,中午探访西安城墙历史地标,午后延伸开展资助育人宣传及红色景点调研,以多维行动诠释青年担当。
博物馆里的“思政课”:从文明根脉到复兴力量(一)
上午9时,实践团走进西北大学博物馆。这座集校史馆、地球、丝绸之路考古馆等7个主题展馆于一体的“立体史书”,成为今日实践的首站“思政课堂”。
博物馆里的“思政课”:从文明根脉到复兴力量(二)
在地球馆,团队成员通过46亿年地质演化的巨型展陈,直观感受“人类与自然共生”的深刻命题;丝绸之路考古馆内,来自中亚的骆驼俑、唐代的三彩载乐俑、明代的青花瓷片等文物,串联起“驼铃阵阵连欧亚”的商贸盛景——“这些跨越千年的‘对话者’,不仅是文化交流的见证,更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注脚。”学生曹磊磊边记录边感慨。
博物馆里的“思政课”:从文明根脉到复兴力量(三)
西北大学校史馆内,一组“西大英烈”主题展陈引发热烈讨论,“从‘大革命时期’到‘解放战争’,“从‘外争主权’的呐喊到‘科技报国’的使命,百年间青年的担当一脉相承。”带队辅导员王艺衡结合展陈讲解,“这正是我们实践‘红色基因传承’的核心——让历史照进现实。”
博物馆里的“思政课”:从文明根脉到复兴力量(四)
中午12时,实践团转场至西安城墙和平门。城垣斑驳处,“二虎守长安”雕像巍然矗立——1926年,杨虎城、李虎臣率军民抵御军阀八个月,用血肉之躯守护了这座古城的文脉与根基。
“‘二虎守长安’是西安近代史上的‘精神堡垒’,而明天我们将探访的西安事变展馆,正是这种‘家国大义’的延续。”思政课教师赵玲娟开展了现场教学,“从保城到救国,从局部抗争到全民族抗战,历史的逻辑在这里清晰可见。”学生们围立雕像前,对照地图标注明日行程中的张学良公馆、兵谏亭等点位,为次日深度探访储备思考。
城墙下的“历史预演”:二虎雕像前的“明日之约”
午后,实践团兵分两路:一路留在城墙周边,另一路前往和平中医院附近,开展“春雨行动·资助育人”宣传活动。
“您好,这是学校的助学金申请指南,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申请;这边是生源地信用贷款的流程,开学前就能办理……”学生志愿者师宇洲手持宣传手册,向过往市民详细讲解。从“绿色通道”入学政策到“奖助贷勤补免”多元资助体系,团队通过案例讲解、现场答疑,使“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失学”的承诺更接地气。
街头的“暖心行动”:资助政策传递教育温度
“我家娃今年高考,正愁学费呢!这政策讲得明白,真是及时雨!”一位家长边记录边点赞。据悉,当日活动共发放宣传资料70余份,覆盖市民80余人次,切实将“三下乡”的“服务”内涵落到实处。
活动尾声,实践团在城墙景区及周边社区开展《西安事变红色景点发展状况及游客体验调查问卷》调研。“您觉得景点的历史讲解是否生动?”“设施完善度影响您的参观体验吗?”学生们分组走访,与游客、居民面对面交流。
问卷里的“红色观察”:用青年视角记录传承现状
“有位老爷爷说,他每年都带孙子来西安事变纪念馆,因为‘爱国不分年龄’;也有年轻游客建议,景点可以增加互动AR体验。”学生邱帅整理问卷时说,“这些真实反馈将成为我们调研报告的重要素材,也让我们更懂‘红色传承需要创新’的意义。”
从博物馆的历史纵深,到城墙的精神脉络;从街头的民生服务,到问卷的现实观察,今日实践团的足迹,既是一次“寻根”之旅,更是一场“铸魂”之行。据悉,实践团明日将正式走进西安事变系列展馆,继续以行走的课堂、鲜活的服务,书写“三下乡”的青春答卷。
供稿人:王艺衡
2025年7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