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蝶变激活振兴密码 文旅融合绘就共富新章 ——永昌县红山窑镇毛卜喇村走出乡村振兴新路子
发布时间:2025-07-10 16:55 浏览量:1
近日,走进永昌县红山窑镇毛卜喇村,一条条整洁的水泥路蜿蜒穿行于古朴的徽式民居之间,青山绿水映衬下,肉羊养殖基地和吨包袋加工厂热火朝天。这个坐落于丝绸之路上的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正通过特色文旅与“毛卜喇羊肉”产业的同步发展之笔,在各民族携手奋进中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振兴图景。
毛卜喇村地处永昌县西北部,“毛卜喇”源自蒙古语,意为苦涩的泉水,而如今,这里早已成为各族群众幸福生活的甘甜家园。全村893户2710人,由汉、回、藏等多个民族组成,大家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建设家乡。近年来,毛卜喇村挖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卍”字灯、逶迤磅礴汉明长城、奇峰怪石车辘沟石林、珍珠林海花草滩等独特优势资源,打造精品旅游线路2条,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全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省级“和美乡村”。同时,立足村内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毛卜喇村全力打造“毛卜喇羊肉”品牌。毛卜喇拥有祁连山下天然草场,间杂着草参、苁蓉、柴胡、沙葱等野生中草药,来自祁连山的“富硒”冰川雪水滋养着优质牧草。所产羊肉肉质细嫩无膻味,富含人体所需的硒等微量元素,羊肉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肥而不腻。各族养殖户相互交流养殖经验,共同攻克技术难题,全村羊存栏量超过3万只、肉牛存栏量超2000头,成为带动群众增收的重要支柱。
“我们这里不仅有厚重的历史文化,还有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毛卜喇村党支部书记苏永国介绍,当地将传统西北民居风格与群众生活习惯相融合,通过整合各类资金进行集中打造,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不断提升,建成特色农宅435套,风貌改造200套,住房安全保障率达100%。
村内流传许久的“卍”字灯俗,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自然资源和传统文化,毛卜喇村加快“农文旅”融合步伐,发展特色民宿、农家乐,举办非遗灯会、户外拓展、乡野骑行等活动,开发“丝路文化+非遗文化”的特色研学线路,打造消费新场景,来毛卜喇村打卡的游客络绎不绝。近200户各族村民投身餐饮、民宿、手工艺品制作等产业,旅游收入累计达300万元。靠养骆驼载客拍照游览长城等景点的村民李庆鹏笑道:“以前只能是种地挣钱,现在靠旅游也能有一份新收入!”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近年来,毛卜喇村与金川集团公司合作的居佳生态农业项目成效显著。通过“龙头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养殖户”模式,企业以保底价收购农户肉羊,同时提供种羊繁育、疫病防治等技术支持。其生产的“毛卜喇”羊肉入选了“甘味”企业商标品牌。2023年,毛卜喇羊场和兰州大学校企合作,成功开发出毛卜喇“富硒”羊肉产品,远销海内外,广受消费者好评,成功带动村内各族群众增收致富。
在带动群众增收方面,通过盘活闲置资源,毛卜喇村将原村小学改建为吨包袋厂,对接市内大型国有企业,创新采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企业订单”模式。厂里各族工人和谐共处,技术熟练的老员工主动带新人,在工作之余还会分享各自的工作经验。吨包袋厂产值已达400万元,带动村民年增收3.5万元,村集体经济增收4万元。这一机制实现了产业增效、农民增收、集体增富,让发展成果惠及各族群众。
“这个活儿一年四季没有季节的限制,你看空调都给我们架上了,坐在这儿风吹不着、日晒不着。”一位正在忙碌的村民陈永香说,“早晚照顾一下家里的羊,白天在这里环境好还能挣钱,在家就有两份收入,对我们老百姓来说真好”。
如今的毛卜喇村,特色文旅与“毛卜喇羊肉”产业相得益彰,绘就了一幅民族团结、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图景。古老的“卍字灯”在夜色中流转千年文明,见证着各族群众的团结奋斗;现代化养殖基地里肉羊膘肥体壮,凝聚着各族养殖户的心血;明亮的共富车间内缝纫机高速运转,奏响各族工人携手前行的乐章。这片曾因“苦涩泉水”得名的土地,正涌动着甜蜜的希望。未来,这座古老村落将继续深耕融合发展之路,以更绚丽的姿态,书写各族群众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 上一篇:讲解力成博物馆“传播神器”
- 下一篇:养肝最佳锻炼方式大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