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在中国修建的大桥,用了110年已成保护文物,却依然畅通

发布时间:2025-07-09 23:31  浏览量:1

1907年的黄河畔,兰州城里流传着一句老话:“隔河如隔天,渡河如渡鬼门关”。湍急的河水裹挟着黄沙奔涌向东,硬生生把兰州城劈成两半。

商队的骆驼、征战的兵马、走亲访友的百姓,全得指望几艘晃晃悠悠的木船和临时搭起的浮桥。可一到寒冬,河面结冰,浮桥就得拆;等到开春冰融,再重新架设,年年如此,劳民伤财。

这道天堑卡死的不仅是百姓生计,更是整个西北的命脉。左宗棠当陕甘总督时就想过修桥,可洋人一开口就是天价,朝廷掏不起银子,只能作罢。

直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一个叫喀佑斯的德国商人溜达到兰州游历,瞅准商机,撂下一句狠话:“黄河虽险,非不可桥!”。

他和甘肃洋务总局一拍即合,签下一纸合同:德国泰来洋行出技术,中国出人力,白银三十万六千两,按现在的价,差不多值3个亿。

合同签得痛快,难事却在后头。彼时的中国连根铁钉都造不利索,建桥的钢材、铆钉、油漆,甚至每一颗螺丝,都得从德国汉堡港漂洋过海。

货船颠簸大半年抵达天津港,再转火车运到河南郑州。可铁路只通到郑州,剩下的500多公里全靠骆驼和马车。一支由数千峰骆驼组成的“钢铁驼队”就此诞生。

这些“沙漠之舟”驮着单根重达数吨的钢梁,踩着戈壁滩的碎石,一步一步往兰州挪。途中累死的骆驼、翻车坠崖的构件不知凡几,但这条“钢铁动脉”硬是没断过。

1909年春,所有建材终于堆到黄河岸边。德国工程师满宝本、德罗带着图纸来了,可往河床一探,心凉了半截,黄河底下不是石头,是流沙!

按德国法子得用“气压沉箱”筑墩,可设备刚架好,工人就闷得晕倒。中国工匠一瞧,扭头搬出老祖宗的法宝:“埽工”(用树枝、石块捆扎成的水工结构)。一层树枝一层土,像编麻花辫似的把流沙箍住,愣是给桥墩扎稳了根。

最激烈的较量还在设计桌上。德国人原计划修7座桥墩,但山东泺口的官员丁达意拍桌子反对:“桥墩挡水,洪水来了谁担责?”(泺口大桥同期筹建)。

双方吵到僵持,最后惊动“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他实地勘测后提出“减墩扩孔”:桥墩从11座减到8座,主跨扩到164.7米,一举化解防洪隐患。

而在兰州,德国人坚持用“贝雷式钢桁架”结构,中国工匠却偷偷改了榫卯:钢梁接缝处不用洋螺栓,换成传统木匠的嵌入式卯榫,抗震能力翻倍。

两年零一个月后,一座全长233.5米的钢铁巨龙横跨黄河。1909年8月19日通桥那天,兰州万人空巷。老百姓伸手一摸冰凉的铁架,嘀咕道:“这洋玩意,能撑几年?”。

1911年,清朝覆灭的炮声震动了中国,但黄河铁桥却稳如泰山。此后的三十多年里,这座桥经历了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硝烟,成了兰州最坚韧的“见证者”。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兰州成为苏联援华物资的枢纽。每天,满载军火的卡车轰鸣着驶过铁桥,桥面被压得微微震颤。

为防日军轰炸,人们用灰浆涂盖橘红色桥身,还将桥头堡伪装成民房。可伪装能骗过飞机,却骗不过汉奸。

1941年,汉奸用信号弹引导日机俯冲投弹,炸弹擦着桥墩落入黄河,溅起的水柱比桥还高。硝烟散尽后,德国工程师设计的铆接钢桁架上只留下几处凹痕,桥墩纹丝未动。

真正的生死考验在1949年降临。解放兰州战役中,国民党守军为阻止解放军追击,将满载炸药的卡车开上桥面。一声巨响后,木制桥板化为火海,钢梁被烧得通红。

可当浓烟散去,人们惊异地发现:桥身主结构依然完整!解放军工兵连夜抢修,仅用12天就铺好新木板。8月26日凌晨,当红旗插上白塔山时,铁桥已重新通车,西进大军的坦克正从它身上隆隆驶过。

1989年,一封德文信件漂洋过海抵达兰州市政府。德国泰来洋行的继承者郑重提醒:“铁桥保固期已于去年届满”。这封穿越时空的来信,让兰州人既感慨又自豪,岂止80年?这桥已比合同多“超期服役”了30年!

其实德国人的底气来自一套“笨功夫”:当年每个桥墩施工时,工人们先用沉箱法扎进河床6米深,直到触达北岸红砂岩、南岸青砂岩的基岩层;铆钉烧红后趁热嵌入钢梁,冷却时收缩咬合,比焊接更耐黄河的剧烈冲刷。

但再坚固的钢铁也敌不过岁月。1981年,黄河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水位直逼桥面。市民们挤在岸边,心提到嗓子眼。可洪水退去后,桥墩周围的“埽工”护基(明代治河技术)牢牢锁住砂石,桥身晃都没晃。

进入21世纪,铁桥迎来了华丽转身。2004年,当最后一辆汽车缓缓驶离桥面,这座服役95年的“老英雄”正式退休。

人们拆掉车道,铺上防滑木板,在钢桁架缠满彩灯。夜幕降临时,铁桥化身金色巨龙倒映黄河,与白塔山的琉璃飞檐交相辉映。如今它年均迎来300万游客,小伙在桥上拍婚纱照,老人指着弹痕讲往事,德国背包客摸着铆钉感叹:“这是我曾祖父参与建造的桥!”

2019年铁桥110岁生日那天,一位比利时女士在桥头泪流满面。她是参与建桥的工程师林阿德的后裔,专程带来家族珍藏的施工图纸。而类似的场景已上演多次:2005年比利时参赞后人献上档案,2009年多国工程师后代齐聚庆典。

最动人的是,甘肃省档案馆将2500页泛黄的德文合同、水文记录精心修复,这些写满数据的纸张与桥上102颗铆钉一样,成了跨国合作的活化石

今天的铁桥更像一座无字的纪念碑。当中国工程师研究1908年的沉箱图纸时,德国学生正通过VR技术“体验”当年驼队运钢梁的艰辛;当中德企业在博鳌论坛共议“百年工程标准”时,兰州的孩子在桥头美术课上画下钢桁架的几何之美。

一位德国作家说得精辟:“它用钢铁告诉我们:真正的文明对话,是让两种智慧彼此咬合,像铆钉一样越压越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