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惠民·每周一展丨天青色等烟雨:釉色里的中国
发布时间:2025-07-10 00:09 浏览量:1
天青色等烟雨:釉色里的中国
文化惠民·每周一展
本周推荐:华夏艺韵——漫谈中国陶瓷史
自新石器时代起,
陶瓷便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它不仅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
更是历代王朝审美的缩影。
从原始陶器的质朴古拙,
到唐三彩的绚丽奔放;
从宋代青瓷的清雅含蓄,
到元明清瓷器的华美精致,
中国陶瓷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
承载着不同时代的文化精神与审美追求。
明 仇英 人物故事图册·竹院品古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远古初萌:质朴自然的原始之美
新石器时代后期仰韶文化 陶鹰鼎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早在距今约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中国的先民已开始烧制陶器。
这一时期的陶器以红陶、灰陶和黑陶为主,
成品多为生活用具,
如罐、碗、壶等。
由于工艺尚处于初级阶段,
陶器表面常有手工捏制或拍打的痕迹,
呈现出一种粗犷而自然的美感。
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龙山文化的黑陶,
薄如纸,黑如漆,亮如镜,
被誉为“蛋壳陶”。
潍坊姚官庄、临沂大范庄、日照董海峪(左起)
出土的黑陶器
商周秦汉:礼制与实用并重
战国 朱绘兽耳方壶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进入青铜时代后,
陶器虽不再是主要的礼器,
但仍在民间广泛使用,
并逐渐发展出釉陶与原始瓷器。
西周时期,
随着礼乐制度的确立,
陶器也开始承担一定的礼仪功能,
出现了仿青铜器形制的陶鼎、
陶簋等明器。
到了东汉,
青瓷作为真正意义上的瓷器出现,
标志着中国陶瓷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的瓷器釉色温润如玉,
造型端庄大方,
体现出“礼”与“器”结合的审美理念。
商 青釉瓷尊 郑州博物馆藏
战国 原始瓷青釉瓷匜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西汉 原始瓷青釉划花双系壶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魏晋南北朝:清逸脱俗的精神寄托
三国吴 青釉堆塑谷仓罐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魏晋南北朝时期,
社会动荡不安,
士人阶层兴起,
崇尚玄学与隐逸之风。
这一时期的陶瓷风格也随之发生变化,
呈现出一种清秀淡雅的气质。
青瓷继续发展,
釉面更加细腻,
装饰手法趋于简练,
常见刻划、堆贴等工艺。
浙江越窑所产青瓷尤为著名,
其色泽如冰似玉。
此时的陶瓷不仅是一种物质器皿,
更成为士人心灵世界的象征,
反映出那个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
西晋 越窑青瓷狮形器 邹城博物馆藏
大唐盛世:开放包容的多元之美
唐 三彩载乐骆驼俑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唐代是中国古代最为开放繁荣的时代,
陶瓷审美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唐三彩。
唐三彩以黄、绿、白三色为主,
色彩浓烈明快,
题材广泛,
既有仕女、胡人、骆驼等现实生活写照,
也有神兽、仙人等神话意象,
充分展现了大唐帝国兼容并蓄的文化气度。
与此同时,
南方越窑青瓷与北方邢窑白瓷并驾齐驱,
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
青瓷如江南春水,
白瓷似雪映寒梅,
各具风韵,
共同构筑了唐代陶瓷美学的“双璧”。
唐 越窑青釉瓜棱执壶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唐 邢窑白釉皮囊式壶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两宋风雅:极简主义的巅峰之作
北宋 汝窑青瓷莲花式温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如果说唐代是彩色的狂欢,
那么宋代则是素色的沉思。
宋代文人推崇简约、含蓄、
内敛的审美趣味,
这种精神投射在陶瓷上,
便成就了中国陶瓷史上最富诗意的一章。
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各领风骚,
其中尤以汝窑
“雨过天青云破处”的釉色最为惊艳。
宋代瓷器讲究釉色即装饰,
不靠繁复纹饰取胜,
而是以线条流畅、釉面温为尊,
体现了一种极致的东方美学境界。
南宋 龙泉窑青瓷斗笠盏 四川省博物馆藏
元明清三代:工艺与装饰的极致演绎
元 景德镇窑青花鸳鸯荷花(满池娇)纹花口盘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元代以后,
陶瓷工艺日趋成熟,
装饰性大大增强。
元代景德镇青花瓷的出现,
标志着中国瓷器进入了彩绘时代。
青花瓷以钴料绘图于洁白胎体之上,
蓝白相间,
清新雅致,
深受喜爱。
明代瓷器进一步走向精致化与国际化,
斗彩、五彩、珐琅彩相继问世,
图案愈加繁复,
工艺日益精湛。
清代康雍乾隆三朝,
瓷器工艺达到顶峰,
珐琅彩、粉彩盛行,
釉下彩与釉上彩交相辉映,
孕育出一个奢华而精致的审美时代。
清 康熙青花山水纹瓶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 雍正天蓝釉双龙耳瓶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 珐琅彩缠枝莲纹双连瓶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